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考调查与策略研究

2023-08-07 15:09李玥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选科科目改革

李玥

2022年6月,《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统一高考考试科目。陕西省实行“3+1+2”模式,“3”即统一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再受文理科限制,可按照“3+1+2”模式,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等因素自由选择相关科目。这种模式必然会对学生的适应和教师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各科目的选考和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笔者依托西安市长安区某中学的相关数据,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系统调研了学生在有选考地理科目意愿的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地理教师的适应性情况。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选科和教学现状

(一)学生意向选科情况

通过统计该校高一至高三学生的选科情况,新高考改革前文理科选科人数占比约1∶3,地理选科人数约占30%。新高考改革后,选科不再受文理科限制,地理选科人数占比达到40%,新高考改革后学生选考地理科目的意愿显著增加。

新高考“3+1+2”模式前后学生选科意向对比

在此基础上,笔者统计了该中学高一年级681名学生在“3+1+2”选考模式下,12种科目组合方式的意向人数和占比情况。其中,意向“物化生”組合的学生人数最多,为166人,占比24.38%;意向“历化生”组合的学生人数最少,为8人,仅占1.17%。涉及意向地理学科的组合有6种,按人数排序分别为:“物化地”114人,占比16.73%;“历政地”70人,占比10.28%;“物地生”42人,占比6.17%;“物政地”20人,占比2.94%;“历生地”18人,占比2.64%;“历化地”12人,占比1.76%。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考物理科目的情况下,传统文理分科模式“物化生”组合的人数最多;选考历史科目的情况下,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历政地”组合的人数最多,两种选考人数分别为166人和7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4.66%。换言之,新高考改革后,仍有超过1/3的学生延续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

新高考“3+1+2”选考模式学生意向选科组合排序

(二)地理教师教学现状

该校共有地理教师7人,其中高一3人、高二2人、高三2人,地理周课时总量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为42、20、20。该校高二、高三年级文科班级均为4个,高一年级选考地理科目班级为6个。由此可见,新高考改革后,因选考地理的人数增加,高一年级涉及合格考,地理教师的工作量相应有所增加。到2025年,将不再有传统文理分科的高中班级,新高考制度将普及到高中各个年级,地理教师的工作量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与该校地理教师访谈和参加听评课等方式,笔者了解到部分地理教师仍然延续传统的授课方式,习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课本内容,很少有教师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开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源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调查、野外实践等多样化的活动。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授课模式难以适应新高考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二、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地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地理科目地位显著提高

高考是基础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新高考改革势必会对高中各科目的地位带来一定的改变。新高考改革后,地理科目选科人数有所增加,这直接促使高中地理科目地位提升,相应地这也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甚至部分中学出现了地理教师不足的情况。

(二)教学组织模式趋于复杂

新高考改革前,只有文、理两种科目组合方式,教学组织模式较为简单。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在新高考“3+1+2”选考模式下,最多有12种不同科目的组合方式,但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要求等现实情况,该校共开设了7种组合模式,教学组织模式仍然为固定行政班。此种方式避免了“走班制”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较困难、课后辅导难度增加、学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等问题,但相比原来文理分科的方式,目前的7种组合模式各班人数参差不齐,人数最多的“物化生”组合在分3个班的情况下,各班级人数仍接近60人,而 “史政生”组合各班人数仅30余人,这也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选科导向因素多样

通过分析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选科导向因素可见,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地理成绩和想从事相关职业的导向性最为明显,家长意见、学校教学资源、任课教师影响及高等院校招生要求次之。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选科时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个人兴趣和家长意见等多种因素相冲突、相矛盾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任课教师给分高低误认为地理科目简单易学,以此进行选科,具有一定功利性。这需要教师做好教育引导,并采取相应的分值管理措施,确保充分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选考因素排序

(四)地理教学内容产生变化

新高考改革后,《地理(必修一)》删减了难度较高的地球运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主要陆地自然带等知识。《地理(必修二)》删减了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区位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等内容。总体来说,知识学习难度下降。教材中增设了课堂导入情境、思考题,部分思考题是新高考改革前高三才会出现的,如宁夏砂田瓜的案例分析,教材采取拆解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此外,每章节末,会依据生活和所学知识,设计问题研究活动,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理教学方式发生变化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去考量课堂教学,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已经跟不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地理课堂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需求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和家长对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依据前文的调查数据,还有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新高考改革的认知程度不深。鉴于此,学校应通过教职工大会、年级会、班会、家长会等途径,对新高考改革制度进行集体讲解,及时、清楚地将国家和省上有关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传达给师生,并做好有关文件的解释工作,进而形成更大程度的改革共识与合力。针对地理科目,要让教师及时掌握地理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的变化,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特征以及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各项要求,及时做好选科引导,避免学生在选科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功利性等现象。

(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积极完善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

新高考改革后,许多省份开始实施“走班制”或教学班、行政班并存的教学模式,对学校教学组织管理、软硬件设施都具有一定的考验。例如如何因材施教,使不同班级、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如何制定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使不同科目组合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年级定位;如何制定教师考核机制,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等方面。学校应完善配套措施,助力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推进。

(三)合理配置地理教师,及时适应新高考“3+1+2”选考模式

随着选考地理科目学生人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供需的不均衡性。学校要及时摸清教师的规模、配置、结构等信息,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避免因教师的流动给学生带来不稳定的学习环境。此外,有部分學生选择科目还受到教师人格魅力以及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要合理配置地理教师资源,拓宽教师培训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新高考“3+1+2”选考模式。

(四)提供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导向

新高考“3+1+2”选考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带来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惑,究竟以何种方式选择高考科目,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因此,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座,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书籍、阅读材料、视频等资源,及时解答学生和家长选科抉择的困惑。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科固定组合的考试模式,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地理作为“4选2”中的再选科目,从教学理念到组织管理,再到学生考核评价,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学校和地理教师要深刻把握变化,及时转变教学管理思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地理教学及时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各项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选科科目改革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改革之路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