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张昌举,赵泽鑫
(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课程思政”的实践厘清了基本思路。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全面开展提供了指南。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旨在通过强化各类课程、各种活动的育人功能,使之形成知识讲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合力,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目标。金融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开展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推进和深化新文科建设导向下金融学教学改革,构建鲜明的中国特色金融学,切实讲好中国金融发展故事;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金融观念,筑牢精神之钙与信仰之基,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培育新发展阶段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与职业素养的新金融人才。
1.“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我国高校领域独特的话语体系[2]。在学界上,相关学者也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例如,高德毅、宗爱东(2017)认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实现立德树人,而非增开一门课程或活动[3]。这是早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韩宪洲(2021)结合“课程思政”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是以课程为基础,遵循知识传授规律,彰显思政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力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如邱伟光(2017)认为“课程思政”是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之一,是指以课程为载体让思政寓于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着重价值引领[5],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知,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够有机结合,使两者交辉相映。邱金开(2017)提到“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表现在将原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其首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这意味着“课程思政”的开展将会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的见解因人而异,但是基本都认同“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研究的切入点不在于思政课程,而是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亦或从知识点中挖掘可资利用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基于前述分析,我们认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是指通过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或实践类课程为载体,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的教育实践。
2.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
金融学“课程思政”是指在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融入正确的处世哲学、科学的做事方法、融入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人情观、融入个人素质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一种教学活动。金融学“课程思政”在传授金融学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金融学“课程思政”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通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师将金融学知识内容与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浸透学生的心田,达到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达到育人育才有机结合的立德树人目标,让学生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金融学“课程思政”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载体依附性。金融学“课程思政”主要以金融学课程为载体,旨在借助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现专业知识与相关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拓宽育人途径,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课程思政并不是把金融学课程都换成思政课程,而是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其二,潜隐渗透性。金融学“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教育的新形态,如盐溶于水。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依托潜隐、间接的无意识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让受教育者主动自觉接受教育者的政治信念,具有启智、润心、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教师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寓德于课,注重知识传授过程的价值引领作用,结合当下热点,贴近专业课程与社会生活,把道理讲透讲深讲活,碰撞学生的心灵,让其坚定理想信念[7]。
其三,多元融合性。金融本身与政治、经济等领域关系紧密,预示着金融学的思政元素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基于系统观念下,其前提也必须是开放性与融合性相统一,才能吸收和融合丰富多样的与金融有关的思政资源。
金融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思想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在高校普遍推广“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金融学课程应顺应时势,在巩固原本“育人”功能基础上,加强金融学课程的“育徳”“育智”功能[8]。尽管当前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开展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
1.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学科内涵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要求。针对经管法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在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战略和政策,进一步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这为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实践指南[9]。除此之外,各个高校也纷纷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金融学专业教师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金融学学科教学改革,不仅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作业论文等环节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还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式,有效发挥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推进金融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2.唤醒教师思想自觉,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教师是开展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金融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自身正确政治思想的培养[10]。为此,一方面,一些高校通过开展校内校外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讨会、专题研修班、课堂观摩、教学竞赛等形式,唤醒金融学课程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局面,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通过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坚守教书育人使命,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以专业内容为依托,梳理和凝练金融思政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引导学生关注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恪守职业道德。
3.凝练金融思政元素,充实特色内容资源
金融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围绕本科层次学生,主要介绍货币、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外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金融宏观调控等内容。由前所述,金融学课程与时事关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有学者认为,金融学是与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的课程,往往有较多的思政元素,这就为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换而言之,金融学课程本身也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如中国古代钱庄票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互联网金融规范治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疫情防控与金融市场稳定等。在实践中,金融学课程教师结合课程特色,把知识点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时事热点等有机融合,从而丰富和拓展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11]。
4.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价值引领作用
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自疫情暴发以来,教师积极转入到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工具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通过把金融思政元素贯穿于金融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潜隐渗透进每个育人环节,注重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把道理讲透讲深讲活,使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局面。尽管如此,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多以“Z世代”及此后出生为主,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而成长,在触手可得的数字内容影响之下,他们眼界更加开阔,同时,还有独特的认知方式[12]。因此,如何把金融学“课程思政”上好,使之成为学生期待的一门课程,这值得更多教师去思考。
5.出台制度保障措施,激励教师深度参与
制度保障是金融学“课程思政”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来看,可进一步细分为制度和经费两方面。当前,在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院校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并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金融学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等进行贯彻落实,明确绩效考核范围和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诸多院校加强经费保障,如项目建设经费、课程资源建设经费、培训与交流经费等。通过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相结合,不仅有效激励教师参与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热情,而且极大促进了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展。
当前,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探索期间仍面临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忽视情感价值引领
部分教师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移植到金融学课程中,或是在课堂里抽出部分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便是开展“课程思政”,尽管这样理解确实可以将思政教育引入专业课堂,但是这样的课堂是机械的、呆板的,既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田,也背离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初衷。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其职责是传授金融学基础知识与实训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从而将“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人为割裂,以至于课堂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堂应该保持中立,价值引导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来完成,让学生自己形成价值体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也背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金融学课程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人格化载体,如果教师不重视“课程思政”教学,金融学课程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13]。此外,一些金融学教材与大纲编写没有明显地体现思政内容,这对教师来说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也是一个新挑战。
综前所述,如果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认识不足,就会制约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因此,金融学课程教师只有树立“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理念,才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打下坚实基础[14]。
2.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情怀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推进“立德树人”的落脚点是课程,关键点是教师。不可否认,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先锋,同时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15]。金融学课程教师既要肩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引领,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图谱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进课堂、汇进学生头脑,逐步推进“三全育人”的教育观。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能力素养难以胜任“课程思政”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金融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存在不知道“挖什么”“怎么挖”的问题;二是不知道“为什么挖”和“怎么融合”;三是存在“善言传、缺身教”“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的现象。可以说教师的生活作风、师德师风将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一旦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情怀,就不会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也不会心怀国家和民族,这会给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推进带来一定的阻力[16]。
3.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双向融合不够紧密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方式的转变,其教育教学实践主体由过去以思政课堂为主逐步转向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深度融合。
诚然,金融学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设计和逻辑体系,金融学“课程思政”也是在遵循该逻辑体系前提下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内涵式开发,科学合理地挖掘金融学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通过对专业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研判,将蕴含于专业内容中的育人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既保证不影响金融学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和学科逻辑体系的情况下,又能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怀和理想信念[17]。但要做到这一点,专业课教师需要对金融学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都要有深度、广度、长度的理解与研究,才能真正挖掘出蕴含于金融学课程中的真、善、美等思政元素。反之,就会使金融学“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僵化嫁接。
教育教学重在求真,教师如何将善和美在求真的课堂中实现,也是痛点。由于金融学课堂教学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挖掘应本着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精中选精”的原则,而非思政元素的粗放堆积和生搬硬套。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自身教育教学能力、阅历、时间精力等主客观因素,会制约金融学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在金融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后,如何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何时融”“如何融”“融多少”也是一个难题。如果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的过程缺乏温度,那么融合的效果也无法令人满意。
4.课堂育人方式单一,教学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由于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间不长,以致在课堂教学效果与目标预期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教学呆板、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感,由此导致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有待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和重点把握不够准确,育人方案谋实程度不够[18]。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思政元素,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
5.德育因素考核缺位,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从学生的角度看,金融学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由金融学专业课程大纲所决定的,考核内容是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不在大纲考核范围之内。因此,金融学“课程思政”尚未将“思政德育”纳入考核范围。不可置否,金融学“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需要在教学过程和知识点考试内容中对学生进行考核才能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从教师的角度看,需要建立健全的课程激励机制来促进“课程思政”的实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到“教师岗位聘用、考核晋升、选拔评优也应依据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及其教学效果”,通过建立外部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对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尽管高校对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但是也应该看到,针对“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选拔培训、人才推荐等方面的机制仍有待完善,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树标杆、抓典型、推经验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奖励机制缺失的同时,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负面清单”制度也尚处缺位状态[19]。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应该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承担,在专门的、独立的思政课堂上来开展,而专业院系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这就使得少数专业课课堂上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与“树人”相分离,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对思政院系和思政教师的单方面依赖。
针对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面临的困境,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1.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坚守铸魂育人使命
金融学课程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应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只有不断地汲取养分,心怀国家和民族,才能言传身教培养自己的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有鉴于此,专业教师需要强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一是扭转金融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准确把握,使专业教师在金融学课程领域挖掘思政元素,深化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在金融学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二是推动金融学课程教师坚定乐教、善教的态度,设计“课程思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科思维和塑造及引导价值观。三是组织专业课教师以会议、讲座等形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组织“课程思政”教改研究等,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增强育人理念,教师必须坚定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崇尚国家历史文化的坚定信念,用自身的品德言行和优良教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20]。
2.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厚植教师教育情怀
金融学“课程思政”是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两个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实现“立德”与“树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主体思政化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素养[21]。金融学课程教师承担着开展金融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大责任,其教育能力和素养制约着“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何,有鉴于此,提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而且也需要具备深广的育人情怀。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终身学习和关注时事热点的能力,才能快速提炼金融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教育资源,并将其潜隐渗透地融入教学内容。二是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情以及学习动机,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情境启发、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课程思政”学习氛围。课后针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思与总结,以便在后续的课堂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教学内容选择开发设计上,积极寻求思政专家和教育专家的智慧,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三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经验交流活动,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说课与讲课比赛等,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氛围,促进教师掌握思政元素“为什么挖”“怎么挖”“怎么融”等问题,开展专门的“课程思政”教研活动,邀请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来指导,致力于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四是要求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政治站位,切实加强教师思政理论素养,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师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才能厚植立德树人的高尚育人情怀[22]。
3.凝练学科思政元素,发挥教师纽带作用
从金融学课程中深度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创新精神、诚信意识等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其内容的挖掘要遵循学科逻辑的科学性,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功能。一是遵循金融课程的知识逻辑。金融学课程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金融学“课程思政”要遵循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从专业知识中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的强挖、硬挖[23]。二是遵循金融学课程的历史逻辑。金融学课程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课程纵向和横向发展过程中学科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合理挖掘我国货币史、金融史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等思政元素。三是遵循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逻辑。开展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要立足于现实问题,从金融学理论实践成果和技术技能运用中促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培养学生争做时代新人。
另外,要促进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是需要从教材改革着手,将思政元素编入金融学教材中;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师教学的教案中,对金融学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内容、时点、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三是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室设备,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金融学“课程思政”课堂应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打通课内与课外教育融通路径。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视频、课件资料分享与合作学习,共建金融学“课程思政”金课数字资料库,切实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金融学“课程思政”课堂学习热情与积极性[24]。课堂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应是带着问题来的,应该充分利用课后学生业余时间,而教师对金融知识已做好精心的设计,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课中自主学习不仅是掌握金融知识与技能这一个目标,同时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还要针对金融学课程的每个单元或每个知识点,精心设计充满趣味性、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线下课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师生互动等使学生切实获得表达、思考、展示,体验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金融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思政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无形中逐渐形成,从而提升金融学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5.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构筑协同育人模式
金融学“课程思政”实践,既要抓住金融学专业知识目标达成评价,也要提升金融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育人功能,不仅课堂要考察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与应用,还要及时反馈学生对金融学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贯彻落实“立德”与“树人”一体推进。因此,建立健全当前的金融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刻不容缓。对学生的考核而言,需要从金融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等方面评价考核,有效促进金融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主要考评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师德师风,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建设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积极性[25]。重要的是,学校的教务管理要转变传统课程考核管理的观念,既要落实金融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还要确保金融学专业课德育功能的提升,使“立德”和“树人”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真正地做到融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