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构式“XX 子”中语气词“子”的研究

2023-08-07 17:41李惠梅廖扬敏
关键词:叠音词缀构式

李惠梅,廖扬敏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子”有名词、代词、量词和助词的用法,在助词词性中,“子”可以加在名词性词素、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充当名词后缀,也可以加在量词后充当某些量词后缀。由此可见,普通话中的“子”往往作为词缀,并无语气词的用法存在,但随着流行构式“XX 子”的发展,“无语子”“绝绝子”“美美子”等此类词语结构竟然出现了“子”表示语气的用法。为什么“子”在流行构式“XX 子”中可以充当语气词而非词缀?本文拟通过在各大网络平台(微博、贴吧、小红书等)收集相关语料,追溯流行构式“XX 子”的来源,在分析其构式形成的基础上,探讨“子”虚化为语气词的原因。

一、“XX子”构式溯源

“XX 子”最早于2018 年“乡村天后吧”贴吧中出现,“乡村天后吧”吧主“马七匹”使用“好听子”“支持子”等“XX 子”格式吹捧欧美歌曲,后经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霉粉”发现,“马七匹”实为男扮女装以骗取他人钱财,气急败坏的“霉粉”便纷纷使用“无语子”以示抨击。随后,在2019 年“Billboard”贴吧中网友也称呼Dua Lipa 为“大美啪子”。此时“XX 子”仅局限在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等较小范围内使用。

2020 年随着《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和《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大节目的播出,“欣欣子”“冉冉子”“坤坤子”等“人名叠音+子”的“XX 子”构式广泛传播,加上聚集在豆瓣的婧组(《青春有你2》豆瓣名)与创组(《创造营2020》豆瓣名)常使用“绝绝子”一词为参赛选手加油、打气,创造营官方为营销节目热度,特地在微博上买了“创3 直拍绝绝子”的热搜,此后“绝绝子”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使用,“无语子”“有趣子”“惊艳子”等传播范围也随之拓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为抨击“绝绝子”等此类网络用语,也有网友使用“撞”的谐音造出“创创子”一词,但这种造词方式依旧没有脱离流行构式“XX 子”,也反映了人们对“XX 子”构式的一种接纳与认可。

网络语中“XX 子”构式来源有两个,首先出现“子”用作语气词,往往与非叠音形式词语搭配;随后出现“子”为人名后缀且表示附加词汇义的“人名叠音+子”形式。二者嵌合,就构成了“子”用作语气词的“XX 子”构式。

二、“XX子”构式分析

(一)“子”作语气词的非叠音形式

流行构式“XX 子”的“子”最早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用作语气词,一般与非叠音词语组合。

(1)这张专辑好听子!

(2)Ellie 新照好美子!

(3)Camila 新纹身支持子!

(4)还是这么直白地歧视,无语子,一把子糊透了。

(5)格莱美结束后的碧梨和爸爸,心疼子。

(6)能不能不要一直说这个梗?无语子。

例(1)(2)(3)中的“好听子”“好美子”和“支持子”可以理解为“好听呀”“好美呀”和“支持呀”。①“呀”是“啊”的语音变体。例(4)(5)中的“无语子”和“心疼子”可以理解为“无语了”和“心疼了”。“啊”与“了”均为语气词,因此我们将“XX 子”中的“子”判定为语气词。

例(1)至例(6)中“XX 子”的“子”为什么用作语气词而非词缀?②“词缀”与“语缀”学界没有完全区分,此处的“词缀”指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后缀。关于词缀的讨论,目前学界还难以明确界定,但一致认同词缀是附加在词根词素之上的,不表示实际词汇意义且位置固定,一般用来表示附加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的邵炳军(2001)更是总结出了现代汉语词缀的特点,其中“能够显示词性,乃至次范畴等语法意义;大多数词缀可以表示抽象概括的、泛化了的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并且有使词完整化的作用”。流行构式“XX 子”中的“子”却不具备词缀的这些特点,因此不能理解成词缀。语气词往往用于句末或独立使用,表示对所陈述事实的描写或评论。从句法层面看,例(1)至例(3)中的“好听子”“好美子”和“支持子”均用于句末。例(4)至例(6)中的“无语子”和“心疼子”用作插入语或独立成句。从语用层面看,例(1)(2)(5)中的“XX 子”体现了说话者的情感,表示说话者的赞美、惊讶和同情。例(3)(4)(6)中的“XX 子”体现了说话人的评价或态度,表示其无奈、认同。此外,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2018)认为“语气能够反映言者主观性或交互主观性的意义,包括情感、态度、评价、认识等”,语气词是“专门表示语气的后置性词”,上述所举的例子无一例外都表示说话者主观化的情感或态度,因此,我们应当将“子”视为语气词而非词缀。

在流行构式“XX 子”产生前,普通话中“子”并没有语气词的用法,但我们可以从汉语方言中找到“子”充当语气词的用法。芜崧《荆楚方言中的“好A 子”句式》和高娟《荆门方言中的“子”》就指出荆门方言里“子”可用作语气词,常常置于句末表示陈述、感叹和疑问语气。

芜崧(2000)指出,荆楚方言中人们在使用由“好”构成的感叹句时,句尾往往用“子”,这里的“子”是从先秦古楚语语气词“只”演变而来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高娟(2016)更进一步证明,“子”置于陈述句末,表示对事实的确认,也可以加重语气,使句子语气进一步强化,且即便其省略也不影响句义表达。因此,“子”无疑是语气词。

(7)这件事蛮烦人子。

(8)这人长得好帅子!

(9)这人郞另高子?

“烦”“帅”和“高”都是形容词,是人的主观认知。例(7)“蛮烦人子”表示说话者陈述这件事情带来的心情是烦躁的,例(8)“好帅子”表示说话者感叹这人样貌出众,例(9)“郞另高子”表示说话者的疑惑不解。从荆门方言“子”为语气词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往往与主观化表达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或评价与态度。流行构式“XX 子”中的“子”同样也与反映说话人主观性的词语结合,表示其情感态度,且往往放在句末。因此,既然流行构式“XX 子”的“子”与荆门方言中的“子”一致,那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流行构式“XX 子”中的“子”为语气词。

(二)“子”作词缀的叠音形式

随着《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和《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大节目的播出,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人名叠音+子”的词语形式。

(10)爱上坤坤子了。

(11)乘风破浪的茜茜子,从配角走到C 位。

(12)可可爱爱让人心动娇羞的迪迪子,捂脸笑真的太迷人了吧!

(13)赞赞子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啊?

上述例句中的“子”均为名词后缀,在上面谈及词缀时我们提到过词缀能够表示一定的附加词汇义,董秀芳(2005)认为原本具有表小称的“子”在词语发展的过程中,语义逐渐萎缩,衍生出了主观评价功能。例(10)至例(13)将明星姓名中的一个字加以叠用并与“子”组合,显示出了说话人对该明星的喜爱与亲昵。此外,用于人名叠音后的词缀“子”不仅可以用来指称女性,也可以指称男性,因此“子”具有表“人”的附加词汇义。

这种用于人名叠音与词缀“子”组合的形式从何而来?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子”解释为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孔子”“诸子百家”。因此,可以发现在古代中国“子”主要用于指称男子。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奈良时代以前,“子”主要用在男性名字后。据《日本书纪》卷二十二记载,大业三年(607 年)日本派遣到隋朝的使者就叫“小野臣妹子”。进入奈良时代,“子”开始出现在女性名字末尾。特别是到平安时期,嵯峨天皇将以“子”结尾的名字赐予内亲王,因此贵族女性普遍使用以“子”结尾的名字。明治维新运动后,日本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虽然推行“四民平等”政策,但仍然鼓励和提倡贵族女性在名字中使用“子”字,因此“子”在贵族女性名字中又重新流行起来,并且此时平民女性也开始模仿贵族起带有“子”字的名字。20 世纪80 年代后,人们开始使用带有美好寓意的其他字代替名字中的“子”字,但在贵族中仍盛行在名字末尾使用“子”字。

《青春有你2》中虞书欣因其古灵精怪的形象酷似日本动漫《pop 子与pipi 美的日常》中的pop 子而被称为“欣欣子”。汉语里这种“人名叠音+子”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姓名文化中“子”一开始仅用于男性,随后男女皆可使用,最后仅用于女性,因此“子”具有[+女性]义素。而汉语里“人名叠音+子”的形式却不仅单指女性,也可以指称男性,于是从日本借用而来的“子”[+女性]义素消失了,泛化到指称[+人]的义素。

杨钦在《靖州方言的“XX 子”式》中指出,靖州方言也有“人名叠音+子”形式存在,但这种形式一般只用于称呼男性,女性一般不使用,此时“子”具有指称[+男性]义素特征。

一者受日本文化影响“子”产生了“叠音+子”的人名命名构式,再者靖州方言也存在“子”用于名字结尾的情况,乘着《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和《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大节目强大影响力的东风,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人名叠音+子”的词语形式,为网络新词提供了新构式。

(三)“子”作语气词的叠音形式

“人名叠音+子”形式的大量使用推动了“XX子”槽模形成。一方面,《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三大选秀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拥有巨大影响力,为“XX 子”槽模的使用提供了强大的复刻能力;另一方面,“人名叠音+子”为“XX子”的出现提供了槽模。“XX 子”槽模的出现吸收了“人名叠音+子”的叠音的形式,吸收了“子”作语气词的用法,形成了“叠音+子(语气词)”的“XX 子”槽模。

“XX 子”槽模中“子”作为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中或句末,有时独立使用,用以表达陈述、感叹语气。

1.用于陈述句

(14)阳光青提的味道真的是绝绝子。

(15)这条征兵广告绝绝子。

(16)这个侧颜绝绝子。

(17)成人礼的妆容真是美美子。

(18)祝这些人早点被泥头车创创子。

2.用于感叹句

感叹句中的“叠音+子(语气词)”往往出现在以下几种位置:

一是出现在谓语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进行描述或说明。

(19)蛋糕也是绝绝子!

(20)这两个颜色叠涂绝绝子!

(21)第一次买兰蔻的口红不会打开,我真是笨笨子!

(22)魔都的郁金香开了,美美子!

二是出现在补语部分,并借助结构助词“得”说明谓语的程度或结果。

(23)烫发自己打理得绝绝子!

(24)这样拍照美得绝绝子!

(25)一个只有两张桌子的餐厅小得绝绝子!

(26)我家的大肠烧得绝绝子!

三是独立使用,构成独立语或独立句,不与前后的句法成分或句子成分发生结构关系。

(27)绝绝子,挖到了一条遮胯拖地裤。

(28)绝绝子!假两件卫衣爆炸好看。

(29)绝绝子!

(30)美美子!

综合上述,从“非叠音+子(语气词)”,到“人名叠音+子(词缀)”,再到吸收两者而形成的“叠音+子(语气词)”的“XX 子”槽模,我们可以看出流行构式“XX 子”中“子”用作语气词有非叠音和叠音两种形式,如“无语子”“绝绝子”等,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汉民族的心理特征,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模仿使用。

三、“XX子”中“子”的虚化原因分析

(一)类推机制

类推是实词虚化的原因之一。类推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它是语言中广泛构造产生新词的机制之一。流行构式“XX 子”之所以能产生大量新词同样也是基于类推机制作用。“子”一开始以语气词的用法出现,但其使用范围仅局限于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较小的范围内。随着选秀节目的播出,日本文化和汉语方言中“人名叠音+子”的格式被挖掘出来,后缀“子”参与到人名中进行构词,造出了“静静子”“韵韵子”等大量新词语,而后又经过饭圈力量的推动形成“XX 子”槽模。由于这种构式符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人们便以“XX 子”为槽模,仿造出了许多新词。

(二)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是由于经济、文化等交流,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内的不同方言随之产生接触,从而发生变化。在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社会的交往而与其他语言产生接触。流行构式“XX 子”正是由于语言接触,从而导致词义不断虚化。从“子”作词缀的叠音形式看,在日本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汉语中表示男性尊称的“子”被借用到日本,“子”在日本文化中由最初用于男性发展为只出现在女性名字当中,随着日本与中国文化的密切交流,日本姓名中“人名叠音+子”的构式被模仿并运用到普通话中,从而又产生了可以泛指所有人的新的“人名叠音+子”形式。因此,可以比较确定的是“XX 子”构式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

(三)网络节目和饭圈文化的传播能量惊人

2021 年12 月6 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绝绝子”以网友高达数亿次的使用率位居第六位,由此可知,网络节目和饭圈文化推动“子”的高频使用,导致其语法化进程不断加快。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表达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相似,二是由不断重复而形成的固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频率被视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因素。王寅、Bybee 等学者曾明确指出,一旦大众不断重复使用该语言项,那么便推动了这一语言项往语法化方向发展。因此,语言项的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语法化。刘坚在讨论汉语语法化问题时提出过一个“空白期”概念,也就是虚化后的词经历了一个“不用”的时期,而后再度被启用。对此他解释为实词在一开始虚化时,它的新用法可能有所局限,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用法被接受,但这种虚化的用法需要几百年才被整个社会普遍接受。流行构式“XX 子”从原先的“子”作语气词,到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用法被社会普遍接受并认可而后大量模仿使用正是经历了一个“空白期”,这个“空白期”只有两三年,相较于刘坚所认为的虚化后的用法需要经历几百年才被整个社会普遍接受而言时间过于短暂。如今网络传播速度飞速发展,使原本需要几百年时间才流行到整个社会并被社会认可的语义虚化得以借助网络大大缩短传播时间,从而使这种虚化为整个社会普遍认可与接受。流行构式“XX 子”一开始用作语气词纯属偶然,且仅在较小的范围内使用,使用频率较低。随着节目的播出,饭圈文化推动“子”大量用于人名末尾,但此时“子”仍具有实际意义,而网络媒体大量运用“XX 子”构式的做法使得早先出现的“子”作语气词的用法被再度强化并迅速传播到整个社会,人们也普遍接受并模仿运用。

网络流行构式“XX 子”中“子”的虚化是一种偶合,与荆门方言中语气词“子”的虚化路径有所不同。荆门方言“子”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说文解字·子部》:“‘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根据段玉裁所做的注:“《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於下也。《律历志》曰,孳萌於子。”可知“子”本意为“孳生、生长”,后来“子”又从动词假借做人称的名词。

《释名·释形体》:“瞳子,子,小称也。”随后又虚化为表示“小”义的形容词。

《汉语史稿》:“《释名·释形体》中说:‘瞳子,子,小称也。’小称是它(子)的词尾化的基础。”进一步虚化为词缀,最终“子”大量用于句末表达情感态度从而虚化为语气词。

“子”在普通话里并无语气词用法,早先于网络中出现的“子”作语气词的用法仅仅是一种偶合。随着选秀节目的播出,这种受到日本文化影响的“XX 子”构式在饭圈文化的推动下被模仿、类推,高频使用,从而形成以“子”为语气词的“XX 子”槽模,最终这一槽模为社会所认可与使用。

“子”作语气词的词义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子”偶然用作语气词开始,经历了“子”用于人名叠音尾表示“人”这一附加意义的过程后,发展出了以“子”为语气词的“XX 子”新构式。Haspelmath(1999)说过,“语言演变导源于无数个体行为的积累。说话人并非有意改变语言,但其话语行为结果导致语言固定朝一个方向演变”。因此,语气词“子”的语法化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叠音词缀构式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释西夏语词缀wji2
我也会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
类词缀与词缀的共性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