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松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 124010)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文化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庞大的人才需求和文旅行业新业态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强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顾名思义,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学徒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改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及进行模拟训练,还要主动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在师傅带领下完成实践操作;学校则需与企业紧密合作,组织教师与师傅共同完成教学。现代学徒制以学校和企业紧密协作为基础,由教师与师傅相互配合,完成工作过程情景化学习[1]。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优化与升级。企业在开展学徒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培训标准,与高职院校协作研发完美对接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培养对象身份具有复杂性特点。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对象既是高职院校学生,也是企业新晋学徒,具有准员工身份。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了相应理论知识学习,达到专业要求后即将获得毕业证书,然后以学徒身份在企业练习实践操作,掌握和提升实践技能。
其次,学徒培训具有仿真性特点。学生可以跟随师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展开学习与培训,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近距离观察师傅和其他熟练员工是如何操作的。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妥善处理具体问题,与同事更好地沟通交流,以原有理论知识为基础,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工作体系[2]。
最后,企业具有主导性特点。企业是开展学徒培训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整个培训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要统筹安排整个培训活动,明确每个参与主体应承担的职责,促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在企业主导下,学徒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并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提升实践能力。
2015 年8 月5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5〕29号),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包括70 多家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该通知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探索步入实质性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学生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在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培养下,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最终实现毕业即就业,快速成长为旅游企业的中坚力量[3]。旅游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自身储备大量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此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教育成本,为学生带来真正的进步与成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旅游企业及游客的认可,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知名度,促使高职院校向特色化道路发展。
当前,在学校与企业现代学徒制合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引导学生掌握满足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将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些企业为满足短期用工需求,不愿意承担三年一个周期的学徒培训成本与风险;一些与学校开展学徒制合作的旅游企业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对现代学徒制学生培训不足、时间与精力投入不充分、培训内容不全面、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等;还有一些旅游企业将学生安排在前台接待、餐厅服务等工作内容单一、薪资水平不太高的岗位——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无法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
现阶段,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及重视程度不够,并未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明确的合作标准。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引导校企合作时易停留在表面,特别是在合作监管、合作保障及评估体系方面缺少规范的实施准则,致使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难以有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实习过程中生源流失等问题[4]。一些学生受到不想吃苦、不想失去就业选择权及对所在旅游企业发展前景不看好等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主动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然而,由于实习和学分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参与实习,就会失去学分,最终将导致无法正常毕业,因此,一些学生有时会带着情绪参与学徒制实践活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份一直在学徒和学生之间转换,使得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双重身份,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此外,一些学生在实习时无法有效调节心理状态,面对工作环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及企业管理较为严格等问题时,极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愿意参加实习。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然而,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工作量大、科研任务较重,教师很难获得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或企业实践机会,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一些教师没有实践工作经历,开展教学活动时缺少企业工作背景支持。此外,虽然企业师傅职业技能水平较高,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一些企业师傅职业素养不高、学历偏低,在指导学徒过程中无法与学徒进行深度沟通,有时甚至给学徒带来消极的影响。
1.创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多采用单向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双方互利合作的基础不牢,企业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需积极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加入旅游管理办学,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积极倡导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多方联动型校企合作模式。
2.推动各环节深入合作。校企应从招生、培训、就业等层面开展深入合作。首先,高职院校应从旅游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招生,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和考核学徒,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录取学生,被录取学生应赋予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其次,高职院校应整合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强化校内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在校内创设旅游企业管理和文化氛围。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如家之星”活动,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训练,为学生模拟旅游企业仿真工作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掌握服务流程,训练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氛围。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认知学习,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符合旅游企业人才标准,进而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有效实施。
3.明确校企双方职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要想顺利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具体来说,企业的职责是保障学徒在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保障指导师傅应有的待遇,为学徒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高职院校的职责是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搭建良好平台,为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选择合适的企业,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顺利开展。
4.构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依据行业标准,从合作企业岗位技能实际需求出发,共同研发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通过多渠道调研,收集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信息,由教学团队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核心能力要求。其次,专业教师团队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进行整合,根据整合后的核心能力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能力体系。最后,根据能力体系确定各学期的综合课程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对应提升学生某方面能力。综合课程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并和教学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例如旅行社的实习岗位包括导游、计划与调度、旅游销售及客户经理等核心工作岗位,应按照“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思路,构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5]。
1.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对于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在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还是接受合作企业培训的员工,因此,应明确他们享有的合法权益及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学生、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使三方合作得到法律的确认、固化和落实。高职院校除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外,还可以举行优秀学长职业分享会,让学生从优秀学长的职业成长视角,深入了解旅游企业状况,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此外,旅游企业也可以安排各部门主管来校开展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员工意识,了解在校学习期间应培养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和提升职业归属感。
2.妥善处理师徒关系。学徒制在我国源远流长。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傅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职业技能日趋多样化,传统的师徒关系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因此,师傅与学徒在沟通交流中不能再采取灌输说教的方式,而要增强有效互动。师傅在讲解学习内容时,要从学徒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重视提升学徒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社会经验层面的交流。师傅对学徒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要授人以渔,又要以德育人;学徒应认真完成师傅布置的工作任务,并做到尊师重教。
1.提升学徒制“双导师”实践教学能力。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应确立“双导师”制度,教学职责由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承担,实现学校培养和岗位培养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高职院校培养教师队伍,应从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增强实践能力两方面着手。积极安排教师参加讲座、进修学习等,鼓励教师经常去合作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在选聘兼职教师时,不仅可以选择兄弟高校专业教师,还可以选聘一部分旅游企业业务骨干和优秀员工。学校对聘用的企业业务骨干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企业对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养,双方密切配合,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校企“双导师”团队。
2.加强学徒制“双师型”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发动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通力合作,建立“双导师”制[6]。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和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同时,采用校企人员互聘互用、双向挂职等形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担任学生师傅或兼职教师。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革新。高职院校应充分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协助学生转换双重身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创新发展之路,为文旅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