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州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做了总结,其中讲道,十年来,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中,第一步是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对科技方面的表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对比前后两种表述,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增加了“高水平”三个字;二是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变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当前发展阶段、着眼于长远发展需要、把握国际发展大势,做出的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决策,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对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理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从而激发理工科大学生科技报国的内生动力。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技作为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在国家发展进步和国际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对于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的研究,是在实践中萌芽、形成、发展并逐渐丰富的。这一过程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的现实依据。
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科学可以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马克思从揭示科学本质的角度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朴素的论述,揭示了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并分析了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意识到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观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补充。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精髓,而且符合中国国情,是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1988 年9 月,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进行了融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科技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强大动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社会发展[1]。我国的科技思想,从科技立国到科技兴国,再到今天的科技强国,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的。
2021年12月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总结了我国2015—2020 年制造强国建设的进程及经验。五年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105.78 增长到116.02。目前排在世界第三阵列第一名,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现有工业门类齐全,但一些产业门类的生产环节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只有部分领域处于中高端,很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各个国家处于更加平等的竞争态势。目前,我国的5G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获得上风的可能性增大,这对未来国际格局重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事关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进程[2]。因此,把科技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党中央把握历史机遇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关注受众群体的学业发展需求和内生力量,在教学中要将学科特点、工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彰显科技强国的目标[3]。理工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更应将新时代新征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及战略意义适时、适势、适情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利益观,对民族、对人民高度的使命感,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的战略眼光。
高校思政课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其受众面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而思政课培养的群体正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国家迫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具有政治性,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把握国家发展形势前提下,融入科技创新内容,教育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社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课教学要秉承创新和发展理念,不断补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科技创新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升华和补充。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使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科技力量布局,明确我国的发展实际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增强对国家战略布局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当前科技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争做科技创新主力军、加快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的决心。
教师讲清楚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举措、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等内容,就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深度。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中国精神”,其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部分内容,就融入了当前的科技创新战略,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展开,揭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展现了弘扬创新精神的学理价值。在教材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融入科技创新内容,实现了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与当前国家政策的耦合。
思政课教学不应限于课堂讲授,应该适时纳入情景学习法,使情景与学生头脑中的默会知识互相作用,进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形成真正的学习内驱力并指导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科技创新内容,如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成果等鲜活案例,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主创新内涵的深刻理解,增强重视基础研究的认同感,培养刻苦钻研、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研究定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增强动手实践,敢为人先、自由探索,勇攀科技高峰。加大实践力度,可以促使学生对头脑中的思政理论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和再认识,这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高校思政课是讲政治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怀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大力弘扬在科技创新中涌现出的科学家精神,以老一辈科学家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的鲜活故事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4],培养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分析我国科技创新上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的突破,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的理解,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5]。在具体的专业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本专业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思政课是讲信仰的主阵地,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一定要结合科研攻关和严谨治学的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史,讲清创新战略的具体实践,总结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分析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所学专业要有所期待。不能马上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学科,恰恰是我国迫切需要突破的领域,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加入核心技术科研攻关行列。面对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和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教师要适时开导、稳妥处理,助推学生将科技创新发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增强学生学好本领的内驱力,鼓励大学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努力作为。
在理论教学中,高校思政课要针对授课群体的不同专业、同一授课群体的不同思政内容,从不同层面切入科技创新内容。课堂讲授不能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充分拓展课下实践环节的途径。思政课教师要利用高校资源,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创新意识和成果意识现实化,让理论回归生活,使理论学习和个体实践相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体会到创新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真正落实。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讲清我国走科技创新道路的优势很有必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走科技创新道路的优势有很多。一方面,教师要把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讲清楚。建设科技强国、探索未知领域,需要看准方向、迅速决策、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办到[6]。另一方面,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优势讲清楚。我们党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武器和强大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之与培养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学认知、情感认同与目标层面的师生共同发展。要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协调作用,既注重启发式的教,又关注学生学的动态。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科技创新故事素材,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提升教学针对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深悟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学生专业学习中精耕细作的精神[7]。鼓励学生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武装自己。特别是理工院校大学生,要坚定科技创新的信心,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秉承创新理念,引导学生敢于直面问题,密切关注时代、社会和国家,将专业学习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之中。高校思政课融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有助于大学生理解我国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助于大学生把握科技创新是百年变局中抵御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