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2023-08-06 06:27:29师东菊荣胜忠周雪李莹宁伟东金美伶
中国市场 2023年21期
关键词:老年群体养老服务

师东菊 荣胜忠 周雪 李莹 宁伟东 金美伶

摘 要:目的:健康中国背景下,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因素。方法:在2022年3月至4月,对牡丹江市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调查924名50岁以上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对其整合照料式养老尝试意愿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重视下列几个方面:医疗保健(特色医疗、义诊、体检、康复护理等)(86.9%);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便民服务等)(64.8%);健康培训(健康教育宣讲)(50.2%);文娱活动(中小型娱乐项目)(47.1%);硬件设施(健身娱乐设施、老年活动室)(56.5%);优美环境(空气清新、环境优雅)(23.8%)(P<0.05)。如果把以上服务整合起来,愿意尝试复合式养老的人数有537人(58.1%);和子女一起居住人数有220人(23.8%);愿意尝试具备完备设施的养老机构的人数有137人(14.8%);愿意尝试与保姆一起居住人数有30人(3.2%)(P<0.05)。66.9%的老年人愿意尝试这种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生活自理情况、居住情况、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看病会选择的医院类型是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尝试整合照料式养老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通过对牡丹江市区内老年人的居住现状及养老意愿进行分析,在健康中国的大环境下,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政府或相关部门可建造牡丹江市特色康养一体化社区。

关键词:康养一体化;养老服务;老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 F113.9;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1-013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13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牡丹江市市区的常住社区居民(常住牡丹江市域内10年及以上)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牡丹江市四城区老年人进行走访调查的形式进行抽样,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②意识清楚,可用言辞表达,能与调查员进行有效沟通。排除标准:①年龄49岁及以下;②居住时间10年内;③意识不清醒,言语紊乱。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牡丹江市爱民区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制定成《牡丹江市区养老服务调查问卷》。调查者经过培训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08份,回收率为91.6%,其中有效问卷9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7%。

定性访谈法:对牡丹江市区老年人进行访谈,将访谈获得的资料进行翔实的分析,以了解牡丹江市区养老供需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 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451人(48.8%),女性473人(51.2%);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69岁,占33.0%;汉族居多,占87.1%;已婚717人(76.6%),丧偶128人(13.9%),离异67人(7.2%),未婚12人(1.3%);从事职业为其他较多,占32.7%(见表1)。

2.2 调查对象生活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居住情况:61.9%的调查对象与家人同住,34.0%的调查对象是独居,1.2%的调查对象是与保姆同住(或养老机构中)。调查对象的自理情况:92.2%的调查对象生活能自理,1.2%的调查对象生活不能自理,7.7%的调查对象生活为半自理。调查对象的慢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对象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达61.2%,25.0%的调查对象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调查对象的医疗保险情况:89.8%的调查对象有医疗保险,10.2%的调查对象无医疗保险。

2.3 调查对象的养老现状及意愿

调查对象目前社区具备的康养服务:所在社区具有完善硬件设施(31.2%),所在社区具有完善医疗保健方面(17.2%),所在社区具有较高工作人员素质(33.2%),所在社区具有提高人文关怀及照顾(18.4%)。调查对象可以接受的社区康养一体化的消费价位:每月报消费价位在500元以下(25.5%),每月報消费价位在500~1000元(32.1%),每月报消费价位在1000~2000元(24.5%),每月报消费价位在2000元以上(17.9%)。

2.4 调查对象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内容主要涉及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健康培训、文娱活动、硬件设施、优美环境六方面,本条目为多选项,调查对象的养老服务需求中:医疗保健(特色医疗、义诊、体检、康复护理等)(86.9%);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便民服务等)(64.8%);健康培训(健康教育宣讲)(50.2%);文娱活动(中小型娱乐项目)(47.1%);硬件设施(健身娱乐设施、老年活动室)(56.5%);优美环境(空气清新、环境优雅)(23.8%)。

2.5 调查对象整合照料式养老尝试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具备完善医疗、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康养的社区,称作社区康养一体化的复合式养老服务。调查对象未来的居住意愿:愿意尝试复合式养老的人数有537人(58.1%);和子女一起居住人数有220人(23.8%);愿意尝试具备完备设施的养老机构的人数有137人(14.8%);愿意尝试与保姆一起居住人数有30人(3.2%)。整合照料式养老尝试意愿不同的调查对象在性别、民族、婚姻状况、目前或退休前所从事的职业、医保参保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生活自理情况、居住情况、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看病会选择的医院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生活自理情况、居住情况、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看病会选择的医院类型是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尝试整合照料式养老的影响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发展中的难题与困境

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问题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健康培训、文娱活动、硬件设施等各方面需求也日益增长,使得我国的养老和医疗都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实际调查分析,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有部分重叠,从而使得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和养实则难以分离。目前我国应重视主体及专业医疗、养老方向的研究,注重当代老年人对于养老及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这既可以贴合实际生活,打破常规服务的束缚,还可以为我国养老机构带来改良经验和可观的效益。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平稳且呈现上升趋势,但在疫情大背景的覆盖下,如人员密集、出行等活动都成为问题,尤其疫情高峰时,老年人无法在外休闲娱乐,对于智能网络用品无法灵活运用,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始终存在且常见的问题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不通畅;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人力资源不足且专业性较低等。不同城市的养老机构发展差距巨大,以往调查研究范围大多局限一二线城市,其结果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四五线城市往往无法直接吸取经验,导致停滞不前,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差距更加悬殊的局面,不利于全国性医养结合水平均衡发展。

3.2 具体解决措施

医养结合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受限于经济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牡丹江市。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尝试复合式养老的人数有537人(58.1%),说明老年人对于复合式养老有较大需求。政府需积极协调各部门,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及生活服务需求,理顺医养结合管理体制,丰富筹资渠道,提高人才待遇,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专业人才培养[1]。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发动老年人之间进行互助合作,运用起家庭互助养老+智能医养结合的较大发展空间,政府需在智慧医养结合的社区规划审批、住宅标准建设、智慧医养服务宣传推广、财政保障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探索失智、精神障碍老年人的医养照护问题,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布局与各类医养结合模式深度融合问题[2]。

促进养老机构的社区化和小型化,按照一定的规划标准和社区布局,建设易于运营管理、广泛覆盖的小型多功能养老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内就近入住,更便捷地享受周边医疗服务的需求;补齐社区智护服务的供给短板,各地应克服财政和人力方面的困难,利用小型养老机构,收住失智老年患者,为其提供专业化照护服务,弥补该类群体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短板;拓展社区智慧医养服务,将社区智慧医养服务拓展至普通老年群体,如普及居家健康工具、提供慢性病管理、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3];养老服务人才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康养护理服务水平、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至关重要条件,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紧缺问题,培养实用型专业化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势在必行[4];探索医养结合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围绕娱乐主题,培育一批适老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拓展医养结合的范围。

3.3 未来发展展望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仍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四亿,在生活保障、养老服务和医疗保健等方面,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需求极具挑战。

如今2022年养老产业迎来了重大机遇,随着“60后”人群开始进入退休高峰,养老消费将迎来变革,“60后”人群的退休低龄老人年均新增2360万人,五年累计增加1.18亿人,未来低龄康养消费市场将被激活。目前牡丹江市60岁及以上人口58万人,占2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40万人,占17.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7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68个百分点。

作为世界上人口绝对值最大的国家,现行养老模式下,应对老年疾病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均不高,给家庭、医院以及养老机构三者之间带来很大困扰。而针对老年人医疗与养老照料相结合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还为老年人提供传统生活护理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养老模式[5]。

发展医养结合,除了加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从需方角度考察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以及探索何种因素会影响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是开展精准养老服务的基础,也将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能力。2020年,我国推动《老年人能力評估规范》国家标准出台,健全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部署。同时,依托老年人能力评估,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实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全覆盖,推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雪斐.问题与出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路径建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2-45.

[2] 胡善菊,武春燕,杨锦茹,等.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22(3):5-8.

[3] 张云英,韩南南.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9):41-44.

[4] 李小平, 胡德华, 张忆雄. 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444-2447.

[5] 冯玉莹.“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29-3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健康中国战略下社区医护康养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及应用”(项目编号:20GLE383)。

[作者简介]师东菊(197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健康服务与管理;通讯作者:李莹(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卫生信息管理。

猜你喜欢
老年群体养老服务
心理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医学信息(2016年37期)2017-03-20 08:34:48
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观察(2017年1期)2017-03-15 20:33:48
海南社区老年群体需求调查研究
法制与社会(2017年6期)2017-03-11 06:09:32
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5:17
促进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种新的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4:32
农村养老模式建构探究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17:07:28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