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法稳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北京 100732)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实际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多次沿江视察调研,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定航、谋篇布局。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2022 年12 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志萌研究员及其团队共同完成的《绿色长江经济带:流域协调与共建共享》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专著是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力作,也是李志萌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与政策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
该专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这个主题,沿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这个主线,牢牢聚焦做好“共”字文章,将长江“生态共同体”放在“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之上,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对推动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该专著遵循“问题导向—理论指引—典型分析—实证检验—路径完善—政策优化”的研究思路,基于对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以及长江经济带中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等研究样本的系统调研,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数据以及典型案例材料,为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区域性体制机制和政策组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该专著的内容来说,分为理论综合篇、政策机制创新篇、典型案例篇三大部分。
理论综合篇部分,以生态文明协同治理、公共管理、生态治理、系统论、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基础理论,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从国家、沿江省市层面,以及省际合作等尺度和视角,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演变,以及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环保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基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分析了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政策需求,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政策机制的框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域生态环保与区域合作理论。
政策机制创新篇部分,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政策机制体系,系统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实施及效果,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创新,绿色城镇化与产业集聚绿色协调,绿色金融政策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共建共享等政策机制的创新及成效,剖析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建设大美长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典型案例篇部分,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省市生态环保创新做法及江湖联动角度选取案例,对每个案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剖析,总结提炼了它们的具体做法及经验。
该专著旗帜鲜明地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共生”“共治”“共建”“共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实现长江经济带山水人城和谐相融,需遵循“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该专著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推进生态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创新绿色金融,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多元化市场机制,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加快生态经济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共生”,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融合互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美丽中国的“绿腰带”。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需强化“共治”。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不仅体现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且体现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更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文化认同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还面临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境风险相对较高、突发环境事件较多等一系列问题或者困境,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需要强化生态环保协同治理,其关键在于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共治”文章,即践行“共治”理念,构建“共治”机制,凝聚“共治”合力,取得“共治”实效。
加快长江经济带高标准一体化发展,需注重“共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全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具有坚实的基础、优势有条件。围绕着如何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硬联通与软联通不足等方面的制约,该专著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标准一体化发展,需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为重点,全面建立起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机制及体制,在推进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以实现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提升为目标,鼓励长江上中下游跨境跨地区合建产业园区,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流域内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共同体;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畅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高效自由流动,在长江经济带率先探索示范的形成机制与实现机制,为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提供案例及范本。
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需突出“共赢”。实现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是满足流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长江经济带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态实践,其目的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共赢”。该专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利益整体性视角,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局部利益与流域整体利益一致性,以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富裕目标。
该专著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共抓大保护”“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围绕着长江经济带全域生态环境保护上中下游协同联动,选择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沿江重点设区市及所辖县(区)为典型案例,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从多个维度上展开长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思考,体现了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绿色长江经济带:流域协调与共建共享》李志萌,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年12 月出版定价:128 元
全局视野。从长江经济带全域出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上中下游协同联动。该专著认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具有跨行政区域性;生态保护政策制定要凸现主体的多元性和公平性;生态保护执行主体、实施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生态共建共享,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打破行省市行政区划界线,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难题,实现流域发展的协同共赢。
实践典型。以长江经济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以及沿江重点设区市及所辖县(区)为研究样本,总结这些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实践,突出经验与样本的典型性和推广借鉴意义。
方法创新。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多个维度展开长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思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典型分析、实证检验、路径完善、政策优化的研究线路,利用不同层次的数据,应用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和区域性体制机制有效的政策组合。
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助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沿江各省市应增强系统思维,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该专著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将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