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的危害与治理

2023-09-12 00:24黄显雷
生态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化学品塑料抗生素

黄显雷

(广西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与传统污染物不同,新污染物是指尚未被纳入环保监管或形成成熟治理措施,就被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新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环境持久性。虽然新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浓度整体较低,但当它积累到一定阈值后,依然会对人体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新污染物会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同时还存在较高的致癌、致畸风险。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多项相关调研活动,并在我国的海洋、淡水水体、土壤、大气、沉积物、农产品、水产品甚至居民人体中检测出了新污染物成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新污染物的定义与特征

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目前我国一些传统污染物,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黑臭水体、生活工业固体垃圾等,已经得到了有效管控,我国居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新”污染物又开始出现。新污染物是指尚未被纳入环保监管或形成成熟治理措施,就被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近年来一些产生较大舆论影响力的污染事件,如“毒跑道”“毒奶嘴”“塑化剂”等,都是新污染物典型案例。

新污染物有两个大特征,一是“新”。新污染物的“新”,主要是相对于那些已经被纳入监管的传统污染物而言的。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目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类型超过20 大类,而每一个大类中又包含数十乃至数百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未来随着医学和环境监测技术的深入发展,新污染物的类型可能还会持续增加,因此,联合国环境署用“emerging pollutants”来表示“新污染物”,就是要更直观地告诉人们新污染物是一个从“隐蔽处”不断“显露”、不断“被知晓”的污染物。

新污染物的另一个特征是“环境风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危害性大。新污染物主要是人为创造的新型化学品,在人体富集后,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多种脏器官产生生物毒性,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第二,隐蔽性强。与易被人发现和察觉的传统污染物不同,新污染物种类繁多且还在不断增加,相关监测技术和设备还不成熟,不易被人们发现。同时普通公众对新污染物了解较少,对其健康危害性的敏感度较低,容易忽视存在。这就往往导致新污染物是在进入环境多年后或产生实质危害时,才被人类发现。新污染物的这种隐蔽性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其预防和治理难度。

第三,环境持久性长。新污染物大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往往具备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和分化,这意味着它们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最终会沿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第四,来源广泛。新污染物与人类的化工工业有着紧密联系,目前我国约有化学物质4.6 万种,且还以每年数千种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使用以及废弃处置过程中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最终成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巨大危害的新污染物。

第五,治理难度大。新污染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环境持久性,这就意味着即使按照科学标准小剂量排放,新污染物也会在环境以及生物体内不断累计,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环境灾难和健康悲剧。此外,新污染物一般颗粒小,质地轻,易于借助水体、空气等介质做长距离迁移,这也事实上增加了其污染治理难度。

新污染物的类型与危害

目前国际社会对新污染物的分类还没有广泛的共识,但环境学家们根据污染来源及危害,通常将新污染物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内分泌干扰物,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全氟化合物,溴代阻燃剂,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微塑料。

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环境荷尔蒙、环境雌激素。一般包括雌性激素类药物、农药、激素饲料、化妆品、工业生产用活性剂、塑胶黏合剂、润滑油等。这些物质短期内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长期积累后,会干扰人体正常内分泌,影响人体发育和正常生殖功能,导致男性精子减少、不育症高发、雄体雌化、受孕胎儿畸形比例升高等不良病症。

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类新污染,是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都联系十分紧密的污染物。这一类污染物极易溶于水,挥发性弱,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循环传输进入人体。无论人或牲畜使用(食用)后,都可以通过水体、土壤、植物、动物循环重新进入人体。这一类污染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抗生素污染。抗生素通过水体、土壤进入自然环境后,会显著提升微生物的耐药性,而这些具备耐药性的抗生素一旦通过呼吸、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会增加相关病症的治疗难度,对人类健康产生更大危害。

全氟化合物在纺织、涂料、皮革、洗涤剂、纸质包装材料、装饰材料以及炊具制造中都有着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发现,全氟化合物会影响人体激素分泌和甲状腺功能,同时还会导致神经行为缺陷、生殖功能障碍、脏器官损伤、代谢紊乱、免疫抑制、胆固醇升高、癌症等病症被引发。需要指出的是,全氟化合物因包含碳氟高能键,因此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进入自然环境后极难被光解、水解和生物降解,甚至可持续数千年而性质不变,被称为是“永久性化学品”。但这也意味着它对人体及环境有着更为持久的危害。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曾对我国各地饮用水中的全氟化合物进行过风险评估。该项研究发现,我国华东以及西南地区面临着较高的全氟化合物危害风险,我国饮用水中含全氟化合物最高的6 个城市分别是自贡、连云港、常熟、成都、无锡、杭州,其每升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含量分别达到了502.9 纳克、332.6 纳克、122.4 纳克、119.4 纳克、93.6 纳克、74.1 纳克。

溴代阻燃剂是由美国科学于20 世纪90 年代发明的新型阻燃剂,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线路板、建筑材料、泡沫、家居装修、汽车内饰、装饰性纺织品中。这种阻燃剂在遇热后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并随着食物链传递在人体中富集。人类如果长期暴露在溴代阻燃剂环境中,会诱发甲状腺和神经系统毒性,并极大提高胎儿畸形率。目前溴代阻燃剂已在全球各地都有广泛分布,科学家们最近在地球两极以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上都监测到了该物质。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消毒是我们生活饮用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目前,氯化消毒是饮用水消毒的一个重要方法,近年来人们发现氯制剂在杀死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还会与水中其他有机质发生反应,产生包括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等在内的副产品。科学家发现这些物质大多具有一定的致癌或致突变性,其浓度高低还与膀胱癌、结肠癌、直肠癌等有直接关系。

微塑料也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新污染物。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 毫米的微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由于质地轻、体积小,目前在地表径流、地下水、土壤以及地球大气中都有广泛分布。这些微小颗粒可以通过食物链以及人体乳汁、血液等多种介质传播。微塑料是近年来人体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兴热点问题,最新的研究发现微塑料在人体血液、脏器官大量富集后,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阻碍人体正常发育,并会导致受孕胎儿畸形。此外,微塑料还会在水体、土壤中吸附大量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间接危害人类健康。

总体而言,新污染物虽然在环境中浓度较低,但由于其能在生物体内长期积累,因此依然会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多种脏器官产生较大危害。未来,我们必须加强对新污染物的重视,消除这些隐藏在绿水青山中的“健康杀手”。

我国新污染物防治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这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骄傲,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污染物防治形势。

从总量来看,我国每年生产的化工品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记录在案的化学物质超4.6 万种,且还在持续增加。绝大多数与新型污染物相关的化学品,我国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分项来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国,我国每年农业化肥施用量约占全球的30%,而农药施用强度更是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倍。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广绿色农业,农药化学施用量有所降低,但目前仍处于世界高位。我国抗生素滥用问题也十分严重,目前主要存在于医疗和农业(兽用)领域。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0 年,我国抗生素施用量增加了37%。2011年我国开始严格限制抗生素使用,但民间各种渠道流通的抗生素类药物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限制。2013 年我国抗生素使用量依然达到16.2 万吨,其中一半以上为兽用抗生素。依照我国畜牧业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 年,我国兽用抗生素使用量还会增加一倍,届时将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抗生素残留,目前在我国水体、土壤中已经多次检测出高浓度抗生素。2015 年,一项针对在校儿童的尿检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儿童普遍暴露于低剂量抗生素环境中。

我国另一个极为严重的新污染物威胁是微塑料污染。我国是塑料品消费和生产大国,面对“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我国曾在2008 年推出“限塑令”,但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此后随着电商、快递行业的发展,我国塑料废弃物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此外,我国农用塑料薄膜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超290 万吨,较2000 年增长了1.8 倍,2017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但到2020 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整体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这意味着每年有数十万吨塑料会进入我国土壤和水体中。这些被丢弃到自然环境中的塑料垃圾最终会分解为微塑料颗粒,给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近年来我国海洋、地表淡水、土壤、地下水、空气以及沉积物中都检测出了新污染物,这表明新污染物在我国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分布。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是自然环境,在蔬菜、水产品、人体尿液、血液等生物介质和人体中也发现了新污染物。这意味着新污染物已经对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了实质性危害。具体而言,新污染物在我国分布呈现如下特征:

从区域看,我国新污染物的浓度总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新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远超西部地区。

从具体污染物类型来看,我国环境激素、抗生素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是我国新污染物的主要类型。以抗生素为例,我国每年抗生素使用量达18万吨,占全球总使用量的一半以上,这导致我国境内河流水体抗生物污染较为严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达,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防止鱼虾病死,养殖户盲目、过量使用喹诺酮抗生素现象较为严重,这也导致我国近海喹诺酮浓度较高。我国境内河流中珠江流域抗生素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海河和太湖。我国海洋抗生素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近海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大类,包括杀虫剂(艾氏剂、氯丹、滴滴涕等)、工业化学品(多氯联苯、六氯苯等)、生产中的副产品(主要有二噁英、呋喃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西南以及北方工业发达地区。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来源于农药、激素饲料、化妆品以及工业废水中,该污染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工农业发达的海陆交错地带。全氟化合物污染在我国也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饮用水中都检测出了全氟化合物,其中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等地区和海域污染浓度尤其高。微塑料目前在全球所有地区都有分布,其污染主要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土壤微塑料污染主要是由农业薄膜产生的,河流中的微塑料主要来自生活和工业废水。尽管目前学者们对海洋微塑料关注度较高,但事实上土壤中微塑料含量是海洋总量的4~23 倍。目前我国陆地微塑料污染在中西部农业耕作区较为严重,海洋微塑料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星海湾、潮州大埕湾、湛江观海等海域。

我国出台新污染物防治对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污染物防治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污染治理成效,但在污染监测网络、污染防治法律政策体系、污染防治技术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和不足。为切实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2022 年5 月2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该《方案》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及今后一个时期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新举措。《方案》的总体思路是“筛、评、控”和“禁、减、治”,即首先摸清我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家底”,依据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和评定出需要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类型,然后对这些新污染物实施全过程监管,包括生产源头禁限、过程减排和末端治理等核心措施。《方案》中提出的具体治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新污染物防治体系。我国计划继续完善和加强传统化学品环境信息调查、监测、评估、风险管控、进出口登记等基本工作,不断提高常用化学品监管标准,将并推进其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风险管理制度的衔接。同时,我国还计划根据化学品的化学特征和潜在环境危害,科学制定其监测技术体系、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与管控技术措施,为后续新污染物防治提供可参考、可操作的规范标准。另外,我国计划建立和形成包括生态环保、农业农村、药品监管等多部门在内的新污染物联合治理机制,通过联合调查、执法、污染信息共享,提高新污染治理实效。

第二,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科学评估其环境风险。我国计划继续完善化学品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化学品生产使用种类、数量、用途等数据收集,为科学评估其环境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我国计划建立动态的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制度。通过科学的环境风险评估,为危重化学品管控目录和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另外,我国还计划根据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动态更新污染物清单,做到污染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第三,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我国计划继续严格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加强登记监督和考核,强化企业的污染防控责任主体意识。同时,我国还计划建立危重污染化学品淘汰或限制使用措施,并为包含新污染物的化学品设定含量限值和禁用要求,通过两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来逐步降低新污染的“增量”。

第四,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我国将继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无害替代或用量、排放量控制,从源头逐步降低和减少新污染物。同时,针对目前我国新污染物最严重的类型——抗生素污染,我国计划出台更严厉措施,加强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管理,逐步降低抗生素类药物的全国用量。另外,我国还计划加强农药监管,积极推行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新型无害低风险农药研发与推广,逐步减少农药类新污染物排放量。

第五,加强新污染物末端治理,降低其环境危害。我国计划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消费、使用端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污登记,明确环境风险责任主体,并借助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高风险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排污情况。同时,我国计划对废药品、废农药以及新污染物生产加工工程的废旧母液、反应基、培养基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集中回收、集中处置,并规范相关处置制度和技术规范,减少新污染物的末端排放。

第六,加强新污染物科技研发投入。我国计划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技术创新,探索新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开发高效、低成本新污染物治理新路径。另外,我国还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对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工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加速低危化学品替代。

新污染物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污染防治工作。2020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1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2 年11 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审议通过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 年版)》,详细列出了新污染物管控目录、管控风险标准和措施等。2023年6 月6 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2023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提到,2023 年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表明我国新污染物防治法律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化学品塑料抗生素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塑料也高级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
塑料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
塑料和聚合物的超声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