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走向小学、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阶段,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对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幼小衔接曾一度出现“小学化”“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等观念,违反了教育规律,幼小衔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共同承担着幼小衔接的教育责任,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向三方发放问卷,梳理出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并针对现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积极开展家园校协同共育的策略,以帮助幼儿平稳、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这个过渡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校;协同教育;新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3—0080—05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我园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为我园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依据与方向,笔者分别向本园大班幼儿家长和本园幼儿教师、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掌握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教育理念和焦虑担心,从中发现本园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并了解低年级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态度与期待。
一、问卷梳理与分析
(一)家长层面: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科学的指导,过度担忧与焦虑,重视知识技能衔接,忽视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
大部分家长从思想上对幼小衔接非常重视,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相关政策文件有所关注,但认识并不深入、透彻。例如,关于幼小衔接应该从哪个阶段开始,仅有2.7%的家长持有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选择了从小班阶段开始就进行幼小衔接,77.7%的家长仍认为幼小衔接应集中于大班进行,还有13.51%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应从中班开始(见图1)。
同时,家长对于孩子升入小学有太多的担心与焦虑。例如,对于孩子是否需要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一年级的知识,有63.51%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提前学习,不学跟不上(见图2);家长关于孩子升入小学焦虑和担心的问题依次是:“孩子是否适应小学教学模式、教师风格”“孩子能否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是否足够”“孩子是否能遵守纪律,专心听讲”“孩子是否能和同学愉快相处”。问卷建议栏中家长给本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集中在:“能给孩子教更多的知识,多增加小学知识的教学(认字、拼音、加减法)”“增加读写练习”“培养规则意识(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不拖延)”“提前了解小学的环境与学习模式”等。家长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担心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衔接,犹豫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辅导班,担心孩子会产生抵触上小学的情绪等等,这从侧面说明家长很缺乏对幼儿进行有效幼小衔接教育引导方法。
(二)幼儿教师层面:我园幼儿教师有着较为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但缺乏系统的幼小衔接方案与策略,运用专业知识引领家长的意识不强,但愿意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改变幼小衔接质量
我园72%的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需要幼儿园与小学的通力合作,但仍有28%的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只需要在幼儿园阶段重点开展(见图3)。
对于家长一头热报各种兴趣班这种现象,12%的教师表示赞成,认为报兴趣班可以早期开发孩子的智力;20%教师表示不赞成,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68%的教师不明确表态,表示尊重家长的意愿与做法(见图4)。
在問卷中,本园教师也列举了自己在幼小衔接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主要有:
1.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持有积极主动的衔接态度,小学相对来说处于被动配合的状态,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怎样才能与小学真正形成双向衔接?
2.家长对孩子知识获取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并将获取的渠道寄托于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难沟通,这样的矛盾关系怎样解决?
3.怎样循序渐进、系统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三)小学教师层面:部分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状况不满意,认为还需加强幼儿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赞成加强小学与幼儿园的双向交流,通过幼小衔接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在对一年级新生常见问题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弱,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和任务,上学经常迟到,这从侧面反映出幼小衔接的断层现象(见图5)。
另外,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已经有明显的加强与幼儿园之间交流的愿望,而占比最高的内容是加强小学的作息时间交流,这也再次说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上学迟到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小学与幼儿园缺乏前期的沟通与交流,幼儿园没有及时对幼儿进行作息上的过度与衔接准备。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加强交流儿童学习方式的差异和小学教学的方法,这个结果说明小学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儿童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方式的不同,小学教师有调整一年级小学生授课方法的意识,有向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教学方式靠拢的愿望(见图6)。
(四)三方协同层面:幼儿园与小学都有衔接意识,但还不够积极主动,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基本呈现出不交流的状态,各自为营,造成幼小衔接不能共同发力,同频共振
幼儿园、家庭、小学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三方,问卷中显示:84%的教师认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沟通与协同方面,认为双方缺少沟通的占80%;在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中,认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课程交流和研讨的占96%;认为可以互派教师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的占100%;组织召开座谈会,双向沟通,进行深入探讨的占96%(见图7、图8)。
二、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本次问卷调查明确了我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园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尚未有效形成、幼儿园与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断层现象、家长过度关注“知识衔接”的错误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等。诸多的数据告诉我们,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的协同配合,缺一不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建构家庭-幼儿园-小学协同开展幼小衔接的基本路径。
(一)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师从“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出发,强调“三明晰、三养成、三提升、三强化”的教育策略,帮助家长扭转认知偏差,从而以专业教育理念助力幼小衔接。内容包括“三明晰”:学习准备不等于知识准备,学会不等于会学,“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三养成”:养成自我保护习惯,养成自理有序习惯,养成自觉劳动习惯;“三提升”:提升运动能力,提升守规能力,提升交往能力;“三强化”:强化良好情绪,强化团队意识,强化协作精神。幼儿园还要采用专家讲座、园本培训、观摩教学等方式,帮助教师、家长明确家园校协同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需要,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需要树立一致的教育方向。
教师还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帮助家长学习“幼小衔接”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家长自我教育,学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调整教育行为。其次,幼儿园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家园合作关系。可利用学前教育宣传月、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本园网站等宣传幼儿园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比如邀请毕业生家长为在园的家长分享他们成功的育儿经验;还可以组织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好线上平台向家长开展幼小衔接知识宣传、对有不同观念的家长进行分组约谈、量身设计需要家长参与的幼小衔接活动等。最后,引导家长认真倾听和对待孩子对幼小衔接的想法,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小学生活进行设想、构思与探究,为迎接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二)拓展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教育的途径
组织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实践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社会实践等,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小衔接教育中。例如,幼儿园组织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幼儿调查周边的小学、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家长和幼儿一起准备上小学需要的物品等;同时,帮助家长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等丰富的衔接活动了解幼儿、了解小学,引导家长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并及时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和需要,以积极态度和充分准备增强幼儿迎接小学生活的信心;指导家长以身作则,利用亲子时光对幼儿在园获得的行为习惯得到延伸、巩固和发展。例如,為了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问题,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制订“生活统计表”,并坚持经常性地总结,将做得好的和不足的方面都记录下来,以积分兑换奖品的方式给予肯定,帮助幼儿把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巩固。
(三)幼儿园与小学开展联动教研活动
幼儿园要大力推进建立园校联合教研制度,从管理和教师层面抽选专人,成立双向衔接工作组,指导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师沙龙、活动观摩等各种课程联动教研。同时,园校联合开展在幼儿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题教研活动,通过大教研、“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让两个学段的课程生态产生密切联系。比如对于科学活动“沉浮”,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可针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园和小学双方教师清晰地了解两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探索在教学上幼儿园要向小学看齐,小学要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靠拢的教学策略,以此找准衔接方向,实现精准衔接。还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走进学校体验小学生活、邀请小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展“同上一堂课”“同画一幅画”“同唱一首歌”等,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对接,构建双向联动机制模式,引导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价值理念。还要坚持三方主体协同一致,保持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双向联动同课异构,幼小双方围绕两个模式进行有序同课异构的实践探索,即相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相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式。通过课例的实施比较研究,发现幼小各自的教学特长,优化双方的教学活动,推进双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互通互融。
(四)家园校协同下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方案建构
幼儿园可邀请家长、小学三方形成一个整体,成立“家园校协同下的幼小衔接实施”领导小组,共同研讨,明确自身责任与分工,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从“启动-实施-反思-总结”阶段进行,建构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实施方案,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科学、有效、高效实施。
(五)建构家园校协同下幼小衔接目标与内容
1.在“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明确家园校协同下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上学的兴趣,帮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要重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小学从教学的时间、顺序、内容模块、实施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调整课程,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2.教育统整,以幼儿园为主,结合家长的合理需求,统整小学适应期的教育目标,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意见》《指南》等制定、修改、调整、完善教育内容。
家庭方面:通过幼小衔接座谈会、形式多样的家园沟通,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计划,协同幼儿园完成幼小衔接任务;通过“幼小衔接线上指导系列活动”,帮助家长将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转化为家庭教育行为,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巩固与发展在园养成的习惯。
幼儿园方面:根据幼儿年龄段特点从入学准备四个方面在全学段以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区域自主游戏、一日生活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入学习惯与能力。比如在大班开展“我和时间的故事”“小书包”“课间十分钟”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时间观念、初步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认识“课间十分钟”;中班开展“我会讲礼貌”“身体的秘密”“安全小卫士”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小班开展“我的小手”“我会保护我自己”“勇敢的我”等主题活动,提升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后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并将幼小衔接内容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早晨可开展“我能及时来园”打卡活动,并用评选“班级小明星”的方式鼓励幼儿及时入园,用贴画、记录等方式激励幼儿自我监测喝水、就餐光盘任务完成情况,养成及时喝水的良好习惯。
小学方面:根据学龄儿童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设置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适应期”课程,与幼儿园课程模式与内容接轨,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靠拢,如适当沿用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安排,把户外活动的时间延长,适当减少知识的学习,更多关注儿童社会交往、任务意识、生活能力提升等,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置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衔接效果。
(六)建立健全家园校协同下幼小衔接发展评价机制
首先,家长可以将亲子对话以及幼儿的习惯、能力发展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形成亲子教育故事,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其次,幼儿园通过游戏故事、成长档案科学制订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幼儿在身心、生活、学习、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最后,小学按照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角色、新任务的变化,将“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两个一级指标,对应“情感态度、习惯方法”两个二级指标等评价观测点进行适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丹.指向“双向互通”的幼小衔接实践探索[J].上海托幼,2021:22-23.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