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
(1.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工作部 辽宁沈阳 110102;2.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为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增强身体素质,2021 年国家提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随着“双减”等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庞大的学科类课程校外培训机构急剧萎缩,体育艺术班成为社会培训的主打,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近阳光,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在中小学,体育等门类正成为填补“双减”之下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主力,各学校课后服务列表里设置了足球、啦啦操、射击、武术、田径、击剑、篮球、跆拳道等多个体育项目。
体育教育从业者是指从事体育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一般包括体育教师、体育教练、体育培训创业者等三类人员。“双减”政策的实施给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开辟了广大中小学体育从业者施展才华、创造业绩的广阔舞台,对体育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该文以“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育从业者的机遇与挑战为基本内容,首先详细分析了“双减”政策的实质内涵,其次分析了在此背景下体育从业者在体育教师、体育教练、体育培训创业3 个就业方向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4个层面分析了体育教育从业者需要提升的能力,以应对挑战,培养“双减”政策背景下社会所需人才。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于2021 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1],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及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健康及教育问题凸显。陈长洲等人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演进历程,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但青少年体质健康仍面临严峻的形势[2]。据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达标率较高,但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3]。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发现一系列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亟待解决的问题[4]: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明确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目标,对校外培训进行持续规范,化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课外活动和培养个人兴趣。“双减”政策在“双减”的同时,增加了学生校园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给中小学生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小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施促进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工具主义走到全面育人。由于受“重智轻体”“重文轻武”“身心二元论”等传统文化浸染,技术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真义体育观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工具主义层面。“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可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5]。体育功能的逐渐丰富,使其教育价值更加多元,在以身体教育为主的工具主义价值基础上,兼顾学生心理、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要求体育教育理念要实现由工具主义到全面育人的转变,实现健康第一及人的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施促进体育教育模式的转变:由以学校单一教育为主到家校社联动。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学校单一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成为学校教育的固有模式,造成了家庭、社会体育教育资源并未充分为学校体育服务[6]。“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促进学校体育提升质量、强化课外锻炼和课余训练的改革,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7]。但多数学校面临体育师资不足、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受限的困境,这就需要学校开拓思路打开校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邀请社会、家长和社区深度参与学校体育教育,通过“家校社”多元联动活动的开展纾解学校体育“孤立无援”的困境,将“教会、勤练、常赛”贯穿到学校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模式由以学校单一教育为主到家校社联动教育的转变。
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得到了有效缓解,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操场,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体育课后服务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面对“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后服务”的政策要求,加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总数还没有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8],各学校势必会引进大量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从业者迎来了体育教师急需的新机遇。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国家制定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规定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应持有至少一种专业证书,原则上每班次培训的学员人数不超过35人,超过10名学员的培训应至少配有2名执教人员[9]。为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实施,为体育课后服务提供法治保障,支持引导体育类培训高效开展,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在“双减”政策颁布后,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对学科类及非学科类培训进行了规范和治理,将体育(或健康)等归属为非学科类培训,体育课后服务、体育类培训等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体育师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双减”政策明确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目标,对校外培训进行持续规范,化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课外活动和培养个人兴趣。中小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体育教育事业也迎来了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
3.1.1 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工具主义走向全面育人
由于受“重智轻体”“重文轻武”“身心二元论”等传统文化浸染,技术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真义体育观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工具主义层面。再加上近些年来由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并未显著改善,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但由于部分实施者对政策的认识和推进能力的差异[10],致使“增强体质”成了一种达标的工具,体育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工具主义的影响。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的代表时提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体育精神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已广泛覆盖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0]。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2],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可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5]。体育功能的逐渐丰富,使体育教育的价值更加丰富、多元,在以身体教育为主的工具主义价值基础上,兼顾学生心理、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因此,“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要求体育教育理念要实现由工具主义走到全面育人的转变,实现健康第一及人的全面发展。
3.1.2 体育教育模式的转变:由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和教育分别归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两大部门,体育部门主要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而教育部门重视文化成绩的提高,目标任务的不统一,导致我国体育和教育的长期分离,缺乏深度融合。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薄弱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文化教育体系脱节问题突出。为解决此类问题,1986年提出“体教结合”政策,并成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抓手和路径体系。但“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并没有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率递减、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素质不强,肥胖率、近视率增高和睡眠不足等问题,而导致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学生课内外负担过重导致的体育锻炼不足[6]。
“双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小学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又可以促进和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二者相辅相成。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促进学校体育提升质量、强化课外锻炼和课余训练的改革,有效开展课外、校外的体育锻炼,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7]。体教融合是对体教结合的进一步补充和提升,是将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强调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兼顾学生心理、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以体强身,以体育人,以体铸魂,达到健康第一、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1.3 体育教育教学的转变:由被动体育到主动体育
国家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但由于政策的认识和推进能力存在差异[13],致使“增强体质”成了一种达标的工具。为使学生到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考什么就练什么”已成为一种常态[14]。教师只注重体育目标的达成,忽略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兴趣、心理、品质、价值观和体育精神等隐性教育的开发,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
“双减”政策以“坚持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为工作原则。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组合跑、跳、投、踢、抛、接、悬垂等单调的身体动作,创新地设计独具魅力的身体游戏,既可利用游戏激发孩子热爱体育的兴趣,又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有目的玩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教育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育教学应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乐趣,通过“体育游戏”将“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
3.2.1 “双减”背景下国家层面对体育教育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中小学生课内外压力过重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政策明确要求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为体育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育教育从业者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体育教育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体育活动的质量以及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双减”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体育教育从业者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去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从业者要具备把握和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力,将“家国情怀、体育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育工作过程当中,以体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3.2.2 “双减”背景下社会层面对体育教育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已形成密切配合、优势互补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成为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大舞台。“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对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允许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作为社会层面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要以“体教融合”为突破口,疏解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壁垒[15]。不仅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育俱乐部活动及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达到以赛代练,以赛促训,以赛促改的教育目的。无论是参加社会体育培训活动,还是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略体育的育人价值,在体现趣味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更要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达到“以体育人”目的。
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是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以营利为目的,对体育教育从业者也有较高要求。“双减”政策下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要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做但做不了或目前做不好的方面,既需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教育者往往需要在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借助新科技手段开展不同形式、更加灵活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育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3.2.3 “双减”背景下学校层面对体育教育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学校是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承担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从学校角度讲,“双减”政策对深化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改变过于倚重智育,改善忽视体育的不良教育现象,加快推进“体教融合”[16],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应转变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促进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的融合,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为达成以上目标,学校需要具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体育和健康教学能力的体育教育从业者。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普遍无专门的健康教育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唯一一门包含健康教育内容的课程,并由体育教师予以授课。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凸显了我国民众健康素养的缺失,间接说明了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不足[17]。“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存在应试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就需要体育教育从业者创新体育教育方法,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因而,“双减”背景下学校层面要求体育教育从业者除具备创新性的体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
3.2.4 “双减”背景下家庭层面对体育教育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学生自出生起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长期以来,我国各教育阶段考试大都是核心环节,家庭围绕着考试这根具有无限“法力”的指挥棒,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最后使孩子在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18]。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现在的虎爸虎妈,均体现出中国家庭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在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浊流中,考试分数的价值功能被过分夸大,分数所能反映出来的学生能力也被过分强调,背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孩子在本来应该玩耍、开发智力的时候被硬生生地拴在座椅上,致使青少年身体素质、锻炼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被异化的一系列的考试及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家长苦不堪言,但又不敢放松。
“双减”政策的出台,可有效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为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减负,提升家长对体育的认可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17]。研究发现,长期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可实现体质健康和学业成绩双赢。体育和智育可以相互促进,逐渐被家庭教育所接受。因此,体育教育从业者要提高自身体育和智育教授的能力,珍惜“双减”政策后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巩固体育教育的成果,在体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育。
“双减”政策为疫情防控、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拓宽了体育教育从业者就业渠道,提出了具体挑战。体育教育从业者应把握时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尽快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为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