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发展建议

2023-08-05 11:48曾晓婷谢泳美黄礼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

曾晓婷 谢泳美 黄礼祥

摘要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核心,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也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重点。本文在对广东连平县自然保护区现状情况、主要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连平县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预案和整合优化结果。整合优化后,全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从整合优化前的 10 627.44 hm2提高到13 852.52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比例从5.25%提高至6.09%,有效解决了空间重叠、社区发展空间冲突等问题,强化了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此外,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出了勘界立标、综合科学考察、总体规划及提升综合发展能力措施等方面的建议,对全县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发展建议;连平县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1-0113-04

广东连平县属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东江上游流域[1],是粤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中尤显重要,连平县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更是南岭生态屏障的核心。县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景观、复杂的地形地貌、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地质遗迹等。自然保护地是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2],而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地中的核心,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生境破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6]。此外,自然保护区也是自然教育、科普宣传和生态保护成果展示的平台。

1 自然保护区现状

连平县现有4个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兼具复杂多变的山地气候特点。以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以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和兰科植物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植被垂直带谱,奇特的自然景观,水源地[7]。自然保护区批复总面积为10 627.44 hm2,占全县自然保护地批复总面积的48.91%;自然保护区矢量总面积是11 947.10 hm2,占全县自然保护地矢量总面积的52.07%。

全县4个自然保护区整合前原核心区和缓冲区矢量面积共计9 279.64 hm2,占保护区矢量总面积的77.67%,占连平县国土面积的4.08%,实验区总面积为 2 667.46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33%,占连平县国土面积的1.17%。

2 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保护区域重叠

2.1.1 区域交叉重叠现状  因设计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等原因,连平县部分自然保护地重叠设置[8-10],即在同一区域设立了不同层级、隶属不同管理机构的保护地。主要有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2种。

2.1.2 范围交叉重叠导致的问题  保护区与自然公园的保护地类别、层级不一相应管理政策不同,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较自然公园严格,在用地和建设等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冲突不利于规范管理。此外,县级自然保护区涉及2个省级自然公园的重叠,由于管理机构不同,发展的规划也有较大冲突,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

2.2 自然保护区与生产生活空间存在冲突

2.2.1 自然保护区与生产生活空间冲突现状

2.2.1.1 保护区内涉及村庄和人口  涉及人口的自然保护区有3处,涉及面积30.11 hm2,占连平县自然保护区矢量总面积的0.25%,其中核心区内村庄占地4.27 hm2,缓冲区村庄占地25.84 hm2。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约70人,核心区村庄常住人口约20人,主要是河头县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鱼潭自然村,缓冲区村庄常住人口约50人,主要是分布于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北部缓冲区边缘陂头镇的村庄。

2.2.1.2 保护区内存在基本农田  全县自然保护区内的基本农田总面积为148.11 hm2,均分布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占连平县自然保护区矢量总面积的1.24%,核心区内有 53.22 hm2,缓冲区内有80.57 hm2,实验区内有14.32 hm2。在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陂头镇官岭村的基本农田呈东西走向带状分布,将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南北部的连贯性割裂,其余的基本农田在保护区内零星分布。

2.2.1.3 保护区内存在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  自然保护区内涉及商品林面积557.40 hm2,占连平县自然保护区矢量总面积的4.67%,其中位于核心区内的有237.05 hm2,缓冲区内有202.77 hm2,实验区有117.58 hm2。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分布面积最多,有417.17 hm2,其他各保护区内涉及人工商品林的面积低于70.00 hm2。

2.2.1.4 保护区内存在小水电站  经统计,连平县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现有水电站18处,涉及面积约 6.60 hm2。

2.2.2 保护区与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导致的问题

连平县自然保护区由于当初规划时部分边界不清晰,加之保护区管理政策的变化,导致矛盾冲突点多、面广,特别是小水电站、人工商品林和农田等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保护区政策的变化,面临保护区小水电站退出及核心区农田不能耕作等问题。此外,商品用材林纳入保护区不能砍伐,相关补偿未落实到位,引起利益方不满意。保护区所在的范围管理日益嚴格,不同程度影响了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在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过程中,应根据实地实际情况有序解决各项历史遗留问题,以有效协调解决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冲突问题。

2.3 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我国自然保护地一直由地方自愿申请,经上级批准设立,缺少顶层设计。从连平县现有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上看,存在南部和东北部的保护空缺问题。全县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在北部、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范围内,主要集中在黄牛石山脉、大埠河两岸和雷公寨山系。保护区中西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小,其他保护区的区域呈现部分破碎化情况。保护空缺和破碎化问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带系中断,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系统保护,也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此外,部分典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关键生境、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没有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过程中,要立足于保护地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形成连贯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空间的科学布局。

3 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预案

3.1 优化整合后自然保护区整体情况

整合优化后,连平县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留4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河源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头市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寨市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合计13 852.52 hm2,相比整合优化前自然保护区批复面积10 627.44 hm2,增加了3 225.09 hm2。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连平县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49.49%,占连平县国土面积的6.09%。整合优化后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即河源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 424.89 h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 974.33 hm2、一般控制区面积1 450.56 hm2)。

3.2 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功能分区情况

整合优化后,连平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 852.52 h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7 817.26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43%,占整合优化后连平县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27.93%,占连平县国土面积的3.44%;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内一般控制区面积為6 035.26 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3.57%。

3.3 问题解决情况

整合优化后,连平县自然保护区内不存在交叉重叠情况,不涉及城镇建成区,采矿区、开发区等问题。通过整合优化对相关问题冲突点的解决,有利于缓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支持[11-15]。

基本解决了保护地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问题,整合优化前,连平县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148.11 hm2基本农田,整合优化过程中从原自然保护区范围调出基本农田128.24 hm2,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内基本农田面积为19.87 hm2。整合优化后的基本农田分布在原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无新调入,主要在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原核心区内保留零星分布的基本农田19.87 hm2。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留的基本农田主要属于旱地,且位于保护区深处,交通不方便的山林地中间,目前现状是弃耕状态。整合优化后,基本解决了自然保护区内的村庄人口问题,连平县自然保护地范围涉及村庄的面积为15.07 hm2。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涉及的村庄主要是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原缓冲区的农用设施建筑用地,以及河头自然保护区原核心区的自然村农村住宅用地。目前,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原核心保护区的锅洞村处于有序退出的过渡阶段,黄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已无常住人口;河头自然保护区原核心保护区的鱼潭村目前大部分村民已搬出当地,少量常住村民,拟调整为一般控制区,为村民现阶段生产生活提供空间保障。整合优化后,在保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连续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解决了保护区范围内的连片人工商品林。包括为缓解当地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拟将陂头镇黄梅自然村至韶关翁源县之间基本农田及村庄周边的连片人工经济林也调出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整合优化前连平县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涉及连片人工商品林面积为557.40 hm2,占自然保护区原批复总面积的5.24%,整合优化后涉及人工商品林的面积为436.07 hm2,占整合优化后连平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08%,减少了121.33 hm2,占比降低了2.16个百分点。

4 发展建议

连平县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要充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16]。针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叉重叠、保护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岛化等问题,按照新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和定位,在全面摸底、科学评估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7-18]。保护地建立必须统筹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建构绿色区域发展模式,实行自然保护地分类管理制度[19]。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由于空间范围的变化,需要完成勘界立标、自然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等工作。勘界立标主要工作目标是边界勘察、边界矢量化以及主要立标点的测量,并且按要求完成界桩、界碑、区碑的设立工作。自然科学考察要基于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核心,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摸清家底。在对保护区的科学考察中,特别要对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种类、空间分布及规律进行至少一个完整周期的多次科学调查,如以1年为周期,按季节开展4次调查。在保护区内科学布设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的调查及监测工作。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要在勘界立标及科学考察基础上,结合保护区的长期工作目标,对接当地的各种规划,按要求开展保护区总体规划工作。此外,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推进确权登记、制度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 何卫忠,黄礼祥,曾浩华.九连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埠河流域片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分析[J]. 林业勘查设计,2020,49(4):99-102.

[2] 李玉清,唐晓晖.广西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利用引导[J].自然保护地,2022,2(1):82-9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0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6/content_5403497.htm.

[4] 唐小平,蒋亚芳,刘增力,等.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J].林业资源管理,2019(3):1-7.

[5] 欧阳志云,徐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生物多样性,2014,22(4):425-427.

[6] 叶晓婷.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12国之一五大祸端威胁中国生物安全[J]. 环境与生活,2013(11):26-30.

[7] 丁曉龙.广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南方农业,2017,11(8):111-112.

[8] 李春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J].旗帜,2019(8):37-38.

[9] 邱胜荣,唐小平.中国自然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及其疏解途径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2020,33(4):94-98.

[10] 黄宝荣,张丛林,邓冉.我国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J]. 生物多样性,2020,28(10):1255-1265

[11] 王鑫.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4):142-147.

[12] 张建亮,王智,徐网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分类方案构想[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3):57-69.

[13] 马童慧.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布与整合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14] 黄庆军,吕雄峰,石亮,等. 基于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思考——以湖南省新邵县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9(9):239,243.

[15] 李挺.整体性思维背景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立法——以法律体系的建构与整合为视角[J]. 环境保护,2019,47(9):54-57.

[16] 张雪飞,王传胜,李萌,等.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J].地理研究,2019,38(10):2430-2446.

[17] Nigel Dudley.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应用指南[M].朱春全,欧阳志云,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18] 唐小平,蒋亚芳,刘增力,等.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J]. 林业资源管理,2019(3):1-7.

[19] 吴承照,刘广宁.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J].风景园林,2017(7):16-22.

(责编:何 艳)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