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张中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课程理念”第一条:坚持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可见艺术学科的教育意义。音乐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美育人的过程中,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与上海青浦、浙江西塘相接。面对日新月异的区域发展,学校在多年环保生态特色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培育具有生态理念、生态行为、生态情怀、生态视野的“生态小公民”,培养充满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能守正创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未来建设者。那么,如何结合音乐学科涵养学生的“生态小公民”素养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实践研究表明,自律的人做事更有可持续性,责任心也更强。在“生态小公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因此,笔者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充分利用建立有序的课堂常规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内塑,养成能助力其可持续发展的自律品质。
音乐课因体验实践性较强和唱歌表演等互动活动带来的愉悦性,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欢,而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学生一上音乐课,就比较兴奋激动,导致课堂纪律不尽如人意,影响教学效果。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建立有序的课堂常规,可以说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序课堂常规的建立,一方面得益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常抓不懈;另一方面取决于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规范自律。因此,在建立有序的课堂常规的过程中,学生自律的品质也在不断正向加强。
以一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为例。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还没完全适应小学40分钟的课堂时长,专注度不够,课堂很容易闹哄哄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等认知特点,融合音乐要素,创设“音乐密码我来听”游戏,寓常规要求于快乐互动游戏中。具体实施步骤:教师弹奏不同的音乐旋律,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如上行旋律,学生起立准备师生问好;下行旋律,学生坐下准备聆听音乐。有时在律动环节后,学生的兴奋度会延时。这时,教师可以弹奏一小段较为安静的下行旋律,引导学生安静坐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当然,自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自会“耳听神会”,自觉遵守课堂常规,专注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生态理念视域下的“生态小公民”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充满友善和好奇,秉持人文关怀。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新课标强调“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要“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本着生态教育的理念,课程内容要“活化、动态化”。因此,教师要“眼里有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特点,设置的课程内容,一要易于学生接受、乐于参与,二要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
以笔者教学为例。(1)课程主题化。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吴根越角,本地有非遗项目——芦墟山歌,当地学生很自豪,家乡有这么优秀的民间音乐。班里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会用芦墟方言唱山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本地方言,并组织大家课后搜集自己家乡好听的童谣或民歌,在“班级歌谣会”上分享,学生相互学习歌谣和方言。这个以“唱家乡的歌”主题化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了不同地域的歌谣带来的生活气息,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丰富了审美体验,拓宽了音乐视野,也加深了对同伴家乡的人文了解。(2)课程拓展化。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延续上节课的课程主题,将内容拓展至“世界各地民歌”之范畴,把同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印尼民歌《木瓜恰恰恰》和捷克民歌《白鸽》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了解民歌背后的风俗人情,并友善地在歌声中感受人与动植物的和谐共生,感受远方的人们的生活情趣。
新课标要求“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依据学生生活经验,重组本单元课程内容,让学生边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边学唱本地山歌、本国各地区歌谣、世界各地民歌,引领学生本着开放的心态,一路体验、感受。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身处变革时代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胸襟和视野。丰富的各地、各国民歌,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生多元视野。
新课标指出,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立足课堂,融入社会,积极探索开放的学习样态,感受思辨、实践创新,提升音乐核心素养,涵养生态意识和行为。
以欣赏民歌《对鸟》为例。学生被优美的民歌旋律、有趣的演唱问答形式所感染,也被歌中所唱的各种鸟鸣吸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带着问题,边聆听边思考,听后分享感想:“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情绪愉悦,感觉是在一个空气清新的山林里,鸟儿的叫声很清脆,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课堂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的学生建议创编新歌曲和舞蹈,来表达大自然的美,引起人们的重视,让所有人一起来爱护自然,让天更蓝、水更清、鸟儿自由飞翔。用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审美体验和开放性的问题引领,使学生在思辨中树立生态意识,在实践探究中养成生态行为,提升生态素养。
1.构建音乐学习共同体
当今世界高速发展,孤立的零和博弈,有违时代发展,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建立一种互助共赢的共识与关系。身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我们更加能感受到合作共赢的开放与融合。在音乐育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其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如学唱《热爱地球妈妈》时,以班级合唱的形式作为学习共同体,担任各声部演唱的学生,要边唱边聆听他人的声音,并通过不断练习修正自己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与整体融合。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要理解他人,懂得协调,融入集体,才能获得和谐美妙的和声。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多声性原则”认为,一个声部歌唱的人是无法准确(清楚)演唱的,只有两(多)声部才能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结合歌曲学习,学生还深深体悟到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只有善待地球,不给地球妈妈增添麻烦,才能换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参与公益性演出
新课标指出,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作为育人者,教师要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尝试解决问题。如教师可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节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实践,组织学生到社区、公园,开展生态主题的公益性演出,宣传生态保护知识等,通过与社会的联结,把生态意识落实到行动上,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升其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以美育人。学生在多元的音乐学习中,能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与他人和谐共生,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公民”,面对未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