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匡 唯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需将审美作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熟练掌握美术欣赏技能、美术欣赏知识等,推动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想象力的提升。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多对绘画创作足够重视,却对绘画欣赏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美术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围绕如何借助美术作品欣赏提升学生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展开探讨。
欣赏美术作品是强化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学生艺术审美经验及提升学生感知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提升。现阶段,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多为中西方优秀美术作品。而美术教学活动中,为推动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需以现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为参考,选取有高教育价值且简单易懂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分析现阶段美术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面对要欣赏的美术作品难以激发自身的欣赏热情,认为自身同作品间存在巨大的距离,从而导致其欣赏兴趣缺失,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教材的深入研究,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与美术作品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热情。以五年级“快乐动漫”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节课中,可将学生喜爱的动漫的主角加入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将《疯狂动物城》中的“闪电”树懒等学生喜爱的动漫形象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将学生迅速带入美术欣赏的状态中。学生欣赏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动漫形象的特点加以总结并分析,表述自己喜爱某个动漫形象的理由,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教材所提供的艺术作品中,使学生对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动漫形象形成认知,了解不同时代的动漫形象的设计以及中国动漫和国外动漫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可将学生熟知的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缩短学生和美术作品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熟知的人、事、物作为载体,实现良好教学情境的构建,促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美并体验美,以此推动学生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展讲解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促使学生在此氛围中舒展身心并进行自由表达。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从多个角度感受、欣赏美术作品。以“纸版画”教学内容为例,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现,学生对纸版画产生了不同见解:部分学生认为纸版画具备丰富的美感,纸通过剪贴可将色彩层次的美更为直接地显现;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此种美术形式并不具备美感,并认为电脑所制作的三维动画更具美感;还有的学生认为纸版画操作简便且用材简单,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此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对学生审美水平的高低加以评价,而应引导学生围绕自身观点展开探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纸版画的认知。此外,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还会不自觉地将现代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作品二者进行比对,无形中推动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1.围绕某一主题赏析
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可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欣赏,通常需要具备明确的主题。如“画脸”教学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然文化遗产,并对我国独特的脸谱文化形成认知;“水墨画动物”教学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作品,了解齐白石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独特魅力;“风景如画(二)”教学内容即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使学生了解装饰性风景画,由此了解凡·高的一生。上述欣赏课程除具备充实的课程内容外,还能凭借丰富的课程内容实现对学生欣赏热情的激发,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只顾着匆忙讲课,将会导致教师投入但学生漠然的教学局面,于是欣赏课就变为了教师的“讲赏课”。教师如果将多元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于欣赏活动中,便可为欣赏课注入丰富活力,还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如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及“墨虾”等水墨画时,教师便可播放《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借此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墨画意境,在实现课堂教学氛围渲染的同时,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现代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即为电脑,教师将电脑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可有效推动课件制作水平的提升,但电脑的作用并非仅局限于此。如“风景如画(二)”教学内容中,对《星月夜》这幅画的欣赏应为教学重点,此幅画中,线及点的应用即为此幅画的重要特点。此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电脑制作动画,借此将画中线的灵活流动呈现,并将凡·高粗犷且大胆的笔触表现出来,将学生带入凡·高所绘制的意境中。此种独特的风格可让学生从众多美术作品中清晰分辨出凡·高的艺术作品。教师对分解演示的应用,可使学生将凡·高的艺术风格牢记于心。
2.合理运用课堂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有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可将游戏引入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强大脑》是一档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取《最强大脑》中做应用的模式。以“风景如画”教学内容为例,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将我国各地风景图片切割为多个部分,随后,教师便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比赛。学生对此种游戏有浓厚兴趣,在积极参与拼图游戏的同时,还可对我国名胜古迹进行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元手段可促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并体验美,推动学生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3.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普及变得更加便捷,短视频的兴起,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在网站中发表自己的创作过程、作品,发表艺术见解等。教师可以选择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思维的短视频,在课前播放给学生欣赏,也可与课堂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之前笔者收集到了一个关于椅子的脑洞的短视频,课前笔者播放视频给学生观看,吵闹的教室立马安静了,新奇的脑洞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兴致勃勃,开动脑筋进行创作。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虽然很有趣,但是大多数都离学生的生活过远,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时候将其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比如,在上关于服饰、动漫人物的课时,笔者会和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人物的设计。以“蔬菜的联想”这节课为例,书中有很多关于人物、动物的联想,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动物并不容易刻画,所以笔者提供了关于将蔬菜联想成配饰、武器等的作品让学生赏析,引导学生大胆联想,表现自己喜爱的事物。其实,在任何的课堂创作中,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自己喜爱的事物融入画作中,实现趣味课堂氛围的营造,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其实,现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赏析学生作品并不是那么重视,当问到学生看法的时候,他们不会讲、不敢讲。首先,教师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其次,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前,作为小主人,让其他同学向他提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构图?”最后,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让学生作为小老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赏析时的提问,带领学生欣赏课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美术课程是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深入研究教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多元教学手段,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入等,推动学生美术审美感知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