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岭南脾胃学说探讨邱健行教授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23-08-05 20:55许婉雯李紫昕曾凤珊钟洁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肝胃胃气反酸

许婉雯,李紫昕,曾凤珊,钟洁媚,戈 焰

(1.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东 佛山 528244;2.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3. 惠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0;4.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220)

邱健行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二、三、四、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出生于广东番禺中医世家,擅长治疗胃肠肝胆疾病,在岭南地域及气候特异性方面有独到见解。邱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广泛汲取岭南脾胃名家临床经验,在岭南地区脾胃病辨治方面颇有心得。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的疾病,并可伴随咽痛、咳嗽、哮喘等食管外表现[1]。本病常规西医治疗以抑酸、护胃、促动力为主[2],但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极大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该病在岭南地域有“郁、湿、逆、虚、热”的特点,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秉承岭南脾胃学说辨治观,从调和肝胃、清热祛湿、调节枢纽、健脾益气、寒温并用五个治疗方向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岭南脾胃学说辨治观

岭南指以五岭为界,五岭以南地带,其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常年偏高,雨水充沛,地表含有大量水分,炎热气温易使水分蒸发向上,构成了岭南特有的湿热气候[3]。《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苏浚《气候论》对岭南的描述为“少阴多阳、地卑土薄”、“土薄,故阳气常泄;地卑,故阴气常盛”[4]。四季如夏,晨昏多露,雨淫多侵。人们常居此地,易感湿热邪气;湿性重浊黏滞,使病程迁延不愈,也是许多脾胃难治病、恶治病的根源。再者,岭南气候炎热、海岸线长,海洋食品丰富,人们喜食鱼虾海鲜等寒凉滋腻食物,易内伤脾胃,致脾胃虚寒病证;热气上壅,腠理不密,迫津液外泻,损脾伤胃,更易感受外湿,脾虚胃弱亦是疾患一切脾胃病的源头。随着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使人们易于情志致病,肝失条达,乘犯脾胃,形成了与肝相关的胃病发病模式[5]。因此岭南脾胃病常表现为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寒热错杂,肝胃相关的病机特点。我们可从岭南脾胃学说中看到邱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辨治思路。

2 从岭南脾胃学说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多以反酸、烧心为主,可伴随嗳气、胃痛、胸痛、吞咽困难、咽喉不适等表现,归于中医“吐酸”“吞酸”等疾病范畴,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对其病因病机,《内经》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可看出该病从火热立论的诊治思路。《症因脉治》云:“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也。”提到了吐酸的情志致病观。亦有医家从寒立论,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吞酸》中谈到其可因于寒,“若寒邪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明代张景岳认为吐酸病机为脾胃虚弱,肝木凌犯脾土。从历代医家的观点中,可看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病位在胃与食管,与肝脾密切相关。中焦是调节全身气机的枢纽,亦是水湿运化的关键。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共同促进津液的输布运行;肝脾主升,胃主通降,维持中焦气机升降祥和。胃食管反流病总体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有寒热之分。《内经》言:“人以天地相应,以天地之气生。”发病还需研究气候环境、体质等因素与发病的关系。病邪致病具有地域性,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6]。岭南常年高温多雨,人们易受湿热病邪侵犯。此地气候环境使岭南人形成了贪凉饮冷,恣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等的饮食习惯,造就了气虚湿热、寒湿化热等体质特点。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影响疾病的从化,使很多疾病变幻多端[7]。结合岭南地域气候及人群体质特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除调和肝胃、通降胃气外,还应注重清热祛湿、健脾益气、寒温并用的法则。

3 基于岭南脾胃学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思路

3.1从肝论治,调和肝胃 《四明心法》曰:“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肝五味属酸,肝失调达,气机郁而化热而作酸。肝气舒畅则易推动酸液下行而不至于上泛咽喉。除反酸外,亦有不少患者有胸痛、烧心的食管外症状。“邪在肝,则两肋中痛”,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为法。研究发现,焦虑抑郁障碍易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程度,相当一部分患者伴随许多躯体化症状,如咽喉阻塞感、胸闷心悸、暴躁易怒、失眠等表现[8]。疏肝解郁、调和气机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者有重要意义。加之岭南地区湿气充斥,湿邪重着黏滞之性易阻滞气机;火热炎上,热壅气滞易导致肝失条达。肝主疏泄,促进脾胃升降运化,土得木而达,木得土而发,两者相互影响。胃食管反流病虽以胃气上逆为主要表现,然治胃勿忘调肝,亦需从肝论治,肝疏泄得宜,则胃复和降。邱教授常用四逆散为主方调和肝胃。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阴,一收一散,疏柔相济,二药相伍体现了“肝体阴用阳”之特性。枳实利气机、除痞满,与柴胡相配,升降同调,增强了舒畅气机之功。甘草调和药性,健脾和中,与白芍酸甘化阴以柔肝。四逆散被称为“平肝之祖”,其可疏肝行气,柔肝养阴,肝气调达,肝体充养,不至于乘犯胃土,胃体则安。

3.2清热祛湿,因地制宜 在岭南地域,胃食管反流病有其特殊性。岭南雨水充沛、气候暖湿,常居此地易受外在湿热邪气侵袭,造成岭南人体质多阳热偏盛、湿热交阻。恣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脾胃功能受损,脾运化无力,胃受纳腐熟失职,内生痰湿,外受湿淫邪气所伤。湿邪郁久化热,留滞中焦脏腑,则胀满不适、吞酸呕吐诸症丛生。正如《张氏医通》所云:“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吐酸。”苦寒清热,常用栀子、黄连。栀子之用,《丹溪心法》中云“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栀子不可”,对伴有胃灼热、烧心患者,加栀子颇有疗效,既可清热透邪,又可泻火除烦。《珍珠囊》言黄连可“泻心火,去中焦湿热”,是清热祛湿不可或缺的一味药物,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等症疗效显著。辛温燥湿之品,常用法半夏、厚朴、豆蔻,并适当配伍芳香化湿的砂仁、菖蒲等以达清热祛湿而不遏邪之效。岭南湿热为病,内外湿邪相合,病程常迁延难愈,再选用茯苓、薏苡仁、通草等甘淡之品,甘不伤脾,淡能渗湿,利湿而无困脾之弊。根据湿与热的轻重分清清热及除湿芳化的主次。蒲公英-夏枯草亦是邱教授清热祛湿法常用药对。蒲公英甘寒归胃经,善解胃腑热毒,夏枯草辛寒入肝经,泄肝火而散郁结,二者合用,肝胃二经郁热、湿热得清,又无苦寒伐胃之弊。岭南人亦常将此二物煎煮以代茶饮。

3.3脾升胃降,胃气自和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体受病或胃体挛急,胃动返逆,胃气失降,导致反酸、呃逆、嗳气病症[9]。脾胃同居中焦,执中央以运四旁,有中轴转枢的重要作用。脾以升为顺,脾气上升则水谷精微可化生营卫气血荣养脏腑,维持内脏恒定。胃以降为和,在胃阳与胃气的作用下,贲门、幽门有序开放,食物经胃腐熟后方使食糜有规律地移送入小肠。脾与胃互为表里,升降相应,脾之升清影响胃之降浊,反之亦然。岭南之地其人多湿,常致脾气失展,脾胃升降失序。调节升降气机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实、法夏、代赭石等。柴胡主升主散,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枳实味苦能降,长于破滞气、祛痰湿,为通行脾胃气机之要药。邱教授将此药对比拟为升降气机之哼哈二将,共达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之功[10]。胃食管反流病总属气机上逆,故平降胃气之品必不可少。以法半夏、代赭石通降胃气,顺应胃腑之性。张锡纯言降胃之药,赭石最佳,其质重坠,擅镇逆气。邱教授在临床常重用代赭石20~30 g,取其重镇降逆之能,多有验证。法半夏气辛微温而烈,主下气降逆,胃脾相协,升降相因,使上通而下达也。

3.4健脾益气 固其根本 治脾以安五脏,“脾土旺则万物皆昌”。无论治疗何脏腑疾病,均需时时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与否影响正气之盛衰,脾胃受损则脾运化转输无力,气血化源乏竭,水谷精微无法荣养胃和食管。脾气健则胃腑安,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故治病应时刻顾护脾运,健脾益气,强基固本。在岭南湿热地区,健脾显得尤为重要,祛湿之本首要健脾,“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健运才能运化水湿。临床上常以五指毛桃、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固其根本。太子参甘润性平,补而不滞,养而不腻,既可健脾益气,又无壅滞气机之弊端。五指毛桃为岭南地区道地药材,其性甘平,其补气之效和黄芪相似,又不至于过温燥热,且兼有利湿之功,极其适合岭南地区的湿热环境,和太子参相配补中健脾益气,广泛用于脾胃虚弱之证。白术甘温益脾气,苦燥能化湿,健脾祛湿,《本草求真》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

3.5寒热并用,燮理阴阳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嗳气为主要临床表现,更似阳热证,各医家对其辨治多从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素问玄机原病式》谓“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也有医家从寒立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脾胃虚弱或受寒邪均可致吐酸。金元时期李东垣言寒为病之本,《脾胃论》云“盖脾胃虚寒,不能化湿,湿郁为热,因以作酸,非寒而何”。丹溪言本病热为本,寒为标,治疗需治其本热,散其标寒。在岭南湿热环境下,清热确实是主要法则之一,然而单一湿热体质之人较少,常合并脾胃虚寒、寒湿化热之证,治疗当寒温并用。再者,“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疗中焦疾病时更应把握“平衡”。平寒热之失衡,以性味之偏调整人阴阳之偏,根据寒热的多少,调节药物用量,处方灵活,适当化裁,以达到“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境界。邱教授常用黄连苦以清火,吴茱萸辛以开郁,郁得解则火自除,肝火得清,胃热得泄,胃气自降。《药鉴》[11]谓吴茱萸“治吞吐酸水如神”,少佐吴茱萸可制约连栀苦寒之性,又可平肝降逆,调和肝胃。岭南人贪食鱼虾等寒凉、阴柔之品,长期以此脾胃受损,形成虚寒病证。治疗时常加入干姜,有温中散寒功效,与黄连相配伍可清上温下。既用苦寒之连栀,又用辛温之姜萸,如此寒热并调,共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亦符合胃喜清凉、脾喜温的特点。此外,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常并入海螵蛸、浙贝母。海螵蛸味涩,功专收敛,敛酸和胃、制酸止痛力强。浙贝苦寒,生肌和胃,配合海螵蛸加强清胃制酸之功,并借其清热缓泻之效牵制海螵蛸涩便之弊。纵观该病诊治思路,肝胃同治,升降同调,时时不忘顾护脾胃,寒温并用,消补兼施,配合制酸之品。本病在岭南地区以“郁、湿、逆、虚、热”为主要病机特点,肝郁气滞、湿热壅盛为疾病外在表现,脾胃虚弱为病之根本。中焦平衡失司,使得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故“斡旋气机、把握阴阳”亦是该病治法的重点。

4 临症加减,灵活用药

部分患者因反流物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组织,引起食管外症状,如咽喉炎、咽异感、慢性咳嗽、哮喘等。木火刑金、肺失清肃则咽痛、咳嗽,肝热生风则咽痒,此时酌加木蝴蝶。木蝴蝶性凉,味甘苦,有清热利咽、润肺开音之效,又可疏肝清肝、和胃止痛。热火灼津,炼液成痰则痞闷胸中不畅,加专功下气消痰之旋覆花,消痰结坚痞,胸中气畅则痞闷噫气皆得除。肝火内郁,气机不畅则出现咽异感症,加素馨花、合欢皮、佛手疏肝解郁、行气散结。对于反流严重者,再加入煅瓦楞子、煅牡蛎、珍珠母等贝壳类碱性药物以强化制酸和胃、降逆止嗳之功。本病病程迁延难愈者,多与胃络瘀阻密切相关,气滞日久,血瘀而胃络失养。脾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加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以养胃络,则气机调畅,胃复其职。

5 病案举隅

患者,女,42岁,2020年11月9日初诊。患者长期在广州工作,平素性格急躁,喜食凉饮。9月前因工作事宜心情不畅,逐渐出现反酸烧心、嗳气,气冲上顶咽喉,胃脘部时有胀闷感,症状逐渐加重。于外院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LA-A级),H.pylori(-)。曾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多潘立酮片治疗,效果欠佳。就诊时症见:反酸烧心,食后尤甚,时有嗳气,上腹胀满,焦虑易怒,纳呆乏力,口干口苦,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诊断:吐酸,证属肝胃郁热、脾虚湿盛,治以疏肝健脾、清热祛湿。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枳实10 g、川厚朴10 g、蒲公英20 g、夏枯草20 g、黄连6 g、吴茱萸3 g、法半夏15 g、代赭石20 g、太子参20 g、白术15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干姜10 g、甘草6 g。共14剂,日1剂,以水煎服。

二诊(2020年11月23日):反酸烧心感明显减轻,仍时有嗳气,口干无口苦,纳食好转,舌淡红,黄苔稍减退,脉同前。在原方基础上去白术、干姜,加旋覆花10g、煅瓦楞子20 g加强降逆敛酸之效。共14剂,日1剂,以水煎服。

三诊(2020年12月7日):反酸嗳气仅于饭后发作,余无明显不适,守前方,去旋覆花、瓦楞子、枳实。共14剂,日1剂,以水煎服。2021年1月21日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后患者诉半年维持甚好,未再复发。

[按]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长此以往肝郁气滞、失于条达,乘脾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反酸烧心、嗳气;加之喜食凉饮,脾胃受损,内生湿滞化热,故见纳呆乏力、上腹胀满;舌脉象均为佐证。故治疗从疏肝健脾、清热祛湿着手。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患者纳呆乏力,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川厚朴、法半夏行气燥湿,再与代赭石相伍助胃气通降。蒲公英、夏枯草清泄胃中湿热,黄连、吴茱萸疏肝泻火、和胃降逆;海螵蛸、浙贝母制酸和胃,干姜温中健脾。全方调和肝脾、标本兼治,寒温并用,用药精准,配伍巧妙。

6 小 结

邱教授深悉岭南地域气候、体质特点,谨守岭南脾胃学说辨治观,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不拘泥一法,整体审查,准确辨证,用药精当灵活。调和肝胃、通降胃气仍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治法。邱教授因地因人制宜,总结出了调和肝胃、清热祛湿、调节枢机、健脾益气、寒温并用的独具岭南特色的胃食管反流病辨治法则,效果显彰。这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肝胃胃气反酸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