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

2023-08-05 12:24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劳动创设课程

■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汪 丹

小学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课程,突出实践性和社会性,重在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在小学劳动课程中开展项目化学习体现了课程的基本定位,能够让教学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将课程与真实情境和生活本体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开展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

一、创设劳动项目,关联课本与生活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劳动课程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课程要与生活资源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教师可以选取课本与生活的关联点,创设劳动项目。

(一)提供实践环境,培养劳动素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劳动实践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和重要保障。劳动是通过合理使用工具和材料,创造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因此,适宜的实践环境对开展劳动必不可少,是实施劳动项目的基础条件。学校可以配置材料,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活动并完成劳动产出,学习实用技能。

例如,苏科版五年级上册《手工锯》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了解锯子制作原理和制作手工锯。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创设“制作手工锯”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材料,如锯条、木柄、两只螺丝;基本工具,如螺丝刀、切削工具、打磨工具等。在开展劳动实践前,师生可以共同观察锯子,辨识锯子外形设计功能,包括锯把上小孔的设计、锯把和锯条的连接方式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定好螺孔位置,钻孔、切削、连接锯把和锯条,打磨锯把,制成学生自用的简易手工锯。实践环境的提供可以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劳动,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劳动场景。学生化身小工匠,完成实际任务,可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发展劳动素养。

(二)整合校外资源,深入了解劳动世界

劳动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规范化、规模化的劳动生产,才有人们便利的生活。小学生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在此期间可以让学生接触校外的劳动场地,深入了解劳动世界。教师可以依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校内参与劳动,了解劳动过程,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的机会,利用校外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领域的劳动形态。通过这种方式,将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相关联,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例如,苏科版六年级《种瓜、种豆乐趣多》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作物,如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然后准备材料和工具,根据校内农场的地形、种植数量和适宜土壤进行分区,开展种菜活动。进入植物管理期时,教师则可以创设“校外种植体验”项目,带领学生参观校外蔬菜种植基地,引导学生认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了解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器械。同时,在农场种植员的带领下参与种植实践,如松地、种菜苗、搭架等。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尝试和操作,应用在校内学到的技能,当遇到难点问题时请教种植员,学习新技能。基于校外场地开展的劳动项目更贴近真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认识劳动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顺应学习规律,有效开展项目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要顺应“学”的规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的特质,注重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导学策略,从多维度挖掘项目化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搭设链式支架,助力经验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与经验的习得不是外部灌输而来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支架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劳动经验的习得以知识概念为基础,学生在开展实践前要对相关背景及任务有充分认知。在小学劳动课项目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搭设链式支架,让学生以进阶的方式建构经验,培养其探索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如何劳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被动地操作。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制作毽子”活动中,核心任务是使用塑料绳制作毽子。教师在设计环节可以创设以下链式任务支架:阅读教材,自学毽子的起源和功能;思考如何制作塑丝毽子,列出步骤要点;提供实物材料,师生共同探索材料用途;完成毽子制作并开展游戏,体验劳动成果。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前期发放学习单,让学生知晓学习过程,明确任务目标。借助以上链式支架,学生逐步内化关于项目的知识,在进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增加,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融入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理解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能够输出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掌握知识。马扎诺在学习维度框架理论中提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会经历从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到比较、分类、抽象、推理,再到问题解决、创见、决策的过程。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收集大量的信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劳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劳动操作过程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经验、直觉等要求高且操作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的劳动项目。教师可以将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基于视频展开学习。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家务劳动的课程,教师可以创设“学习煮面条”项目活动。在煮面条的过程中,火候的掌握、佐料添加的量是关键点。教师可以在电子课件中播放一段煮面条的过程视频,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观看,师生共同总结一些小窍门,如煮面条时,先往锅里加入少许食盐,再加入面条;煮面条时,在水中加一点油等。学生根据观看视频时的记忆进行总结和梳理,教师则从厨艺原理的角度解释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难回放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提升理解深度。

(三)开展小组合作,优化学习氛围

受家庭背景、学习能力以及技术理解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劳动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开展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优势互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小组合作为框架实施劳动项目,有助于优化劳动实践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开展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时,教师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的学习框架,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目标提供一定的指引,让学生在互助中开展学习。

例如,苏科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多个手工劳动任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完成精细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缝沙包”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共同制作沙包。在本次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几个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组间互动,学习平针、攻针、回针、缲针四种针法,做到针脚紧密、针距匀称、缝成直线;小组交流,明确沙包的缝制过程,并制作劳动计划书;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缝好沙包,完成制作。本次劳动项目活动讲求细节的高完成度,仅凭教师讲解和示范不足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可以为教师导学提供补充,让学生充分交流问题、理清思维,并起到相互情感支持的作用。

(四)容纳个性差异,鼓励劳动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劳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但学生的学习不仅停留在“做”的阶段,在劳动课程中还应蕴含创新、创造,否则课程培养的仅是未来的操作工和体力劳动者,学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和高竞争力的现代社会。在开展劳动项目活动时,教师不应将学生视为均质化的个体,而要容纳个性差异,鼓励劳动创新。在课堂中要创设开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充分放飞想象,利用既有知识与技能去尝试其他的可能性,完成具有新意的劳动产品。

教师可以重点利用“设计”模块的劳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苏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课程主要为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丝网花”项目,让学生用丝网、软铁丝、塑料珠、绿胶纸等材料制作丝网花。丝网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装饰产品,学生在制作时普遍有较大兴趣。本次项目在实践中展开,教师可以留出较多课时。除了在课堂中学习基本形制作以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定目标,探索制作其他形状的丝网花,如玫瑰形、马蹄莲形、蝴蝶形、金鱼形等。对小学生而言,劳动创新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本项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进行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实物图了解丝网花的结构,再探索丝网花的制作方法,用创造性的方法完成任务。劳动创新的经验会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智慧进行创造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五)优化师生互动,涵育学生品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开展德育,是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应有之义。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时,也会实现心灵的提升。对学生品德的涵育并非劳动项目化教学的专有环节,而应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融入德育,让学生感受劳动本身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烹饪”主题模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制作彩色汤圆”的项目。在本次项目活动中,学生使用菠菜、南瓜、玉米粒、紫薯等榨成果蔬汁,将其与糯米粉调匀上色,再使用烹煮的方法做成美食。每完成一个步骤,学生都会体验到快乐,感受到习得新技能带来的愉悦。教师在提出任务时要运用激励、鼓舞的语气,让学生积极开展劳动。当学生完成一个分支任务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其语言上的认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当学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时,教师则可以表扬学生勤劳、不怕困难的品质。充满师生互动的劳动教育过程更富有人文性和思想性,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带来的意义感与价值感,进一步激发其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评价是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凸显价值的维度,促进经验的升华,具有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时要注重多元性,使用多种渠道开展评价,并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

(一)开展交流评议,共同反思总结

项目活动结束后的交流评议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交流评议环节,学生零散的经验将转化为结构化的经验,同时个体的有价值经验会转化为集体经验,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学生还可以在总结反思环节表达劳动实践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热爱劳动的精神。在每次劳动实践项目结束后,教师都应组织交流评议,让学生共同反思心得,可以涉及知识、技能、情感体会等各方面。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结合体验充分表达,同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适时追问,发起再讨论,将学生的发言转变为教育资源,师生可以对有价值的经验进行梳理。经过充分反思的实践经验才是真正的经验,可以整合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并迁移运用在其他的劳动场景中,对学生起到多方面的助益。

(二)展示学生作品,深化成就感

在小学劳动项目活动中,学生经过思考、操作,创造出了劳动成果,积累了新的知识与技能,将体会到很强的成就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有被尊重的需求,需要自身的成就被“看见”,进而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更有信心去行动和创造,更积极地处理问题。学生完成劳动项目后,教师可以创设“学生作品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共的展示空间,以深化成就感。如“制作丝网花”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展览活动,在展览学生作品的同时,让相关作品的创作者写出制作过程。展示性评价以无言的形式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可以深化学生的成就感,满足学生受到尊重的需求,增强学生学习更多劳动技能的内在动机。

(三)家校共同评价,提供正向激励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活空间,家长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对象。家长陪伴学生一起成长,是学生劳动能力发展的直接见证者,学生在劳动能力方面的进步往往会给家长带来许多惊喜。教师可以开展家校共同评价,通过家长参评给予学生更多认同感,为学生提供正向的精神激励。如完成“制作小汤圆”项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制作更多彩色小汤圆,然后利用公众号等载体展示各个家庭亲子共制的小汤圆,并写上评语。家校共同评价将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回应与支持,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态度,让学生更关注自我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劳动课程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符合劳动课程的基本规律,运用在实践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外环境创设劳动教育项目,让学生在丰富的材料和场地资源基础上开展劳动实践。项目实施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搭建进阶式学习支架,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突出创新能力与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实践中成长。

猜你喜欢
劳动创设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