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 牛征贵 刘 洋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场景以及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开展课前导入、案例解析、文化拓展、审美鉴赏、表达感悟、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发挥这两个学科的互补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主题,而语文学科中的很多文本也描写了很多常见的生活现象。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科的这些元素相融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探讨相应的话题,感受学习内容的亲切感与熟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情绪的管理》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合语文学科中《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进行课前导入。《情绪的管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每个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以及调节情绪的方法。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并提出问题:“人们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呢?又是怎样消除这些情绪的呢?”学生可以以本文内容为素材,进行如下探讨:“作者的双腿不能行走,每天只能待在屋子里,心情十分烦躁。母亲照顾他时,他经常向母亲发火。”学生能够发现亲人之间产生不良情绪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能够回顾自身在生活中相似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的作业非常多,妈妈为我端来一碗粥,我十分生气,觉得妈妈打扰了我。”还有的学生说:“上周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却让我做作业,我一个下午都没有和妈妈说话。”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从而对《情绪的管理》一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情绪的管理》一课也提出了许多管理不良情绪的方法。在阅读《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缓解烦躁和悲观的情绪的呢?”学生阅读作者在妹妹的带领下前去观赏菊花,感悟生命的坚韧这一情节,并由此回想自身在生活中走入自然界,通过体育活动或散步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由此,学生对情绪管理的方法产生积极的了解欲望,提高了对《情绪的管理》一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及语文学科中的知识进行融合运用,达到良好的课前导入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接触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理解上会存在较多困难,而语文学科中的很多文本都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通过故事向学生传达深刻的哲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知识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深入解析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关生活主题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珍视生命》一课时,本课阐述了很多与生命的生长和呵护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语文中的《穷人》这篇小说描写了出海打渔、屋中烤火、走进穷人家中等这些生活场景,教师可以以这篇小说中的情节为案例,帮助学生解析《珍视生命》一课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这一部分理论知识时,学生可以阅读《穷人》中安娜在屋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文段,能够发现安娜的丈夫出海打渔时的天气状况十分恶劣,安娜对丈夫的安危十分担忧,从而理解珍视生命的重要性。
又如,在学习“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这一部分理论知识时,学生通过《穷人》一文能够发现安娜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一直待在屋中,并没有去往大海上,而是静静等待丈夫的归来。同样,在学习“即使在物质贫乏……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这些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安娜是怎样表现出真、善、美的呢?”学生从文中可以认识到西蒙和安娜的家庭物质条件都十分贫乏,在西蒙去世后,安娜抱养了西蒙的孩子,并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从而感受到安娜对生命的呵护。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学科中贴近生活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思想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都有着很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素材,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拓展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进行融合,有效开阔学习视野,充分汲取相应的文化知识,培养深厚的人文情怀。
例如,语文学科中《金色的鱼钩》一文描写了老班长舍己为人,为小战士们熬鱼汤的故事。因此,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呢?”学生可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共同阅读老班长制作鱼钩、在水中捕鱼、让小战士们喝鱼汤,自己则由于过度饥饿而牺牲的故事,总结老班长关怀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像老班长一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呢?”学生可以阅读《绽放生命之花》一课的优秀人物故事,了解雷锋参与劳动、刘胡兰被捕时坚贞不屈、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瓦特改良蒸汽机等事迹,将这些人物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与老班长的品质进行对比,从而对“无私奉献”“创造美好生活”等主题有更深刻的解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这些主题,分享生活中类似的人物故事,如有的学生分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相关事迹,讲述张桂梅发展乡村教育、张富清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家人、邻居为素材,讲述这些人物爱岗奉献,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融合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生活视角下的探究活动,形成更广阔的学习视角,提升文化修养。
语文学科中的很多文本对生活中的相应事物和场景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语言层面带给学生充分的美的感受,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运用精练的语言总结生活中的现象所反映出的哲理,从思想层面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同主题的两个学科的知识相融合,从语言和思想层面共同开展审美活动,提高审美深度。
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探问生命》一课对生命进行了如下论述:“生命是大自然中的奇迹”“生命是不可逆的”“要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不可预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思想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的哪些语言体现了这些哲理。对于“生命是大自然中的奇迹”,学生可以阅读“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等语句,借助这些优美的语言体会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然后,学生通读全文,发现本文从各个方面描写了紫藤萝花开放的场景,也描写了紫藤萝花生命结束的场景,从而根据“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被拆掉,改种了果树……”这些句子体会“生命是不可逆的”,感受文本中这些语言的深沉与悲壮。同样,对于“要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不可预知”,学生可以阅读课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等语句,体会这些句子形象贴切的比喻,感受句子中传达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关于生活主题的文本以及哲理论述,增强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对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和现象都进行了描写和论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也有着类似的经历,能够根据学科内容表达个人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对这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自我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
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多彩的职业》一课对学生介绍了一些职业,而语文学科中的《老王》这篇课文通过很多生活场景的描述讲述了老王对待自身职业的故事。因此,在《多彩的职业》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学生从《老王》这篇课文中总结,老王经常用车子搭载作者;老王为人们送冰,价格便宜;老王在车子上做好围挡,防止乘客掉落等,从而表达自身的感悟:“我们应当在职业中乐于助人、严谨认真、不贪图私利。”“职业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王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运输工,但为人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由此,学生以“老王”的故事为素材,得到深刻的职业教育。
《多彩的职业》一课对择业观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论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作者和老王的日常生活场景,从生活角度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这些论述进行进一步感悟。比如,《多彩的职业》有着如下论述:“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全身心、富有激情地投入工作……”学生可以想象老王蹬着三轮车、孤独地生活这些场景,表达如下认识:“老王的生活虽然十分贫苦,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又如,《多彩的职业》有着如下论述:“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履行好工作职责”。有的学生则想象作者日常写作的场景,从生活化的角度表达如下认识:“写作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作者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广泛关注生活中的各种人群,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作为素材,形成作品,让作品具有了反映现实、弘扬优秀精神的作用,这说明作者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念,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相统一。”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对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思考,从而有效提升理解深度。
新课标和“双减”政策都要求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让学生融入日常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文学科中的很多知识都有着对社会生活强烈的关注度,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展开特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运用这两个学科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少年当自强》一课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自我、全面发展自我,而语文学科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则教育学生要具有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学习这两课的内容,并设定如下实践主题:“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像孟子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学生可以回顾《少年当自强》一课的理论知识,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从这些方面分别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去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辈,开展革命故事宣讲活动,利用《少年当自强》一课中的知识总结革命先辈具有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名言总结革命先辈坚定不移、顽强拼搏的品质。
另外,学生树立语文学科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紧密关注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状况,调研环境保护问题,运用《少年当自强》一课中“丰富科学文化”这一部分理论知识,深入学习电池分类回收、废旧纸张回收等环保方法,提高环保能力。同样,学生还可以广泛参与生活中的体育竞赛、农业劳动等实践活动,综合运用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思想指引,发展更全面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平台,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文学科中的知识进行广泛运用,不断实现个人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文学科中有着很多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事物、生活场景和生活故事,引导学生参与课前导入、理论解析、文化探究、审美鉴赏、表达感悟等学习活动,将两个学科的教学素材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两个学科的知识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获得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