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新征程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2022)。随着数字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也搭乘了数字中国建设的顺风车,可以利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不断丰富。这些都为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在本科各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属于课时和学分最高的课程之一。这足以说明该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这门通识教育课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好思政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主线,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启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金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势在必行,混合式教学是大势所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关注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大多选用英美原版材料的文章,如果教师不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原版材料中的西方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理念潜移默化地对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最终不利于高校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各大出版社在教材编写上、各高校在教材选用上都要给予课程思政充分的考虑,从源头把控学习材料是否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正如冯冬琳所述:“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政治素质高、道德水平高、知识素养高,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者和建设者。”(转引自杨惠媛、赵建洪,2019)
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教学模式几乎被颠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口口相传、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逐渐在信息化时代改头换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正如吴岩所言:“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
2022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随着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服务与管理平台、在线教育资源公共平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铺平了道路,提供了有利保障。“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学银在线”“智慧树”“超星尔雅”“优课联盟”“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等已被国内众多高校广泛采用。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是系列课程,共开设四个学期,课程名称分别为大学英语I 至大学英语IV,大学英语III 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其先修课程为大学英语I、大学英语II,本课程的学时为64 个学时,教学周共16 周。
本课程的课程类型是通识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使其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需求(李书影2020)。大学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了解、研究第一手的国外信息和先进科技奠定了语言基础。
根据大学英语III 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确定的课程专业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类: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思政育人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又可以分为五种能力的培养,即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理解能力、翻译能力。思政育人目标旨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5 单元Text A。本单元的主题是“表达感谢”,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通过向他生命中最值得感谢的三个人寄出感谢信来度过那一年的感恩节,体现感恩节应该传递的真正意义。
1.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注重培养其思维能力。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让育人元素“进专业,融课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应知应会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及长难句。
思政育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
通过课堂导入和对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感恩节的深层次意义,升华课文主题,使其懂得感恩、珍惜亲情、尊敬师长、舍得付出,理解父母养育、师长教导自己的不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进而上升到更高层面——青年人要懂得奉献,学习换位思考,正确认识内心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可以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和只言片语,达到启迪智慧的作用并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思政育人融入方式
(1)把课程育人目标、德育元素、思政点融入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思政教育。本课程利用线上网络课程平台腾讯会议和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教学过程
(1)复习上堂课的主要内容,请3 位学生上讲台作课前报告。
(2)导入新课:交代文本写作历史背景和美国感恩节的由来,并提问学生:“对感恩节有哪些了解?美国感恩节和加拿大感恩节的时间差异分别是什么?感恩节真正应该表达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3)讲授新课:讲解课文中句段的大意,以及生词、短语的用法,划分全文段落层次,归纳各部分段落大意。
(4)归纳小结:列出全篇有用表达,归纳全篇中心思想。
(5)作业与思考题布置:完成教材中课文后的课后习题;完成“学习通”APP 上本章节任务点内容,上传本堂课学习笔记至“学习通”APP;预习下一堂课内容。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个部分构成。专家评价指由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处安排的校督导教师随机对教师听课、检查教学文档并根据评分表给出分数和评级。同行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学院的督导组成员对教师听课后给出的评价;二是本学期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后给出评价。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都依据“学校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表(专家、同行用)”分别从教学资料、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素养、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评分评级。学生评价每学期一次,安排在期末进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日期内用自己的账号登录教务网在线给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及任课教师打分。教师随后会根据这三种评价尤其是前两种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整改方案。整套评价体系为保障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监督机制。
2.课程考核评定方式
本课程适用讲授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课程考核环节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 分。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命题根据《大学英语Ⅲ(普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和授课内容确定测试内容和范围,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及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试题紧扣教学大纲和命题计划,与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保持一致,题型结构整体分布合理,题量、难度适中。考核内容包括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本课程利用线上网络课程平台腾讯课堂和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总评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
过程考核分值占比高达40%,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即课堂表现、作业、网络学习、期中测验、课堂出勤。网络学习作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有非常具体的构成要素,包括章节测试、线上任务、课程音视频、主题讨论。
作业完成情况占过程性考核的20%,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每学期批改作业不少于5 次,按百分制计,以5 分为一个档,有所区分。
(2)主要考核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3)作业按百分制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并按比例计入课程过程考核总成绩。
课堂表现占过程性考核的25%,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及讨论情况。
(2)考查学生课堂笔记记录情况。
(3)考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课程教学成效
通过对以“表达感谢”为主题的本单元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教师积累了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提高了思政教学能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和同理心,实现了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课程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反映通过课前上讲台作课前报告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发现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本课程适用于大学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因此,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很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育工作者身肩重任,要在日常工作中教书与育人两不误,并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下做好课程思政全覆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守正创新,提高思政教学能力,保证教学效果,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