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力 王玉霞(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幼儿园)
自然教育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对身处幼小衔接特殊时期的大班幼儿尤其如此。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也是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幼儿园的种植是大自然的缩影,它为幼儿打造了一个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小花园,是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倡导生态式绿色教育体现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走向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生态型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课程,已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每学期的种植活动又要开始了。这次我们种些什么,既可以增加一点生机、增添一点绿色,而且又有教育价值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幼儿,“种红豆”“种绿豆”“种黄瓜”……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轩轩说“种向日葵”。我问:“为什么想种向日葵?”他说:“因为我喜欢向日葵,很漂亮。”乐乐接着说:“向日葵会结出瓜子。”听乐乐这么一说,幼儿们都沸腾了,都想种向日葵。为此,我们的向日葵种植之旅开始了。
在种植区里开展简单的种植活动,是幼儿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幼儿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让其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幼儿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幼儿们听了都非常好奇:“向日葵怎么种?”“它会长大吗?”……向日葵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可是,向日葵怎么种植?用什么工具种植?向日葵成长需要什么?听到我一连串的问题,幼儿们都陷入了沉思。于是我设计了问卷调查,让他们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或者在网上搜索答案。通过个体表达、小组交流、家园合作、绘画表征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向日葵的种植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与光照。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包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类,以及他们对某事物引发的好奇心所生成的猜想、实验、操作探究活动。自然环境能更直接地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所以在活动开始阶段,我们把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讨论。在讨论中幼儿基本认识向日葵,但是这种认识只是来源于图片、电视和成人的介绍等,他们没有直接接触过,所以直接经验匮乏。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可以利用一些机会让幼儿接触到与向日葵有关的实物,如葵花子等。
第二天,幼儿们带来了调查表,在下午的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了自己的调查表,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次谈话活动中,幼儿们谈论感兴趣的话题,倾听别人的建议或者想法,从中获取新信息,满足了自身求知的欲望,又发展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讨论活动以及与爸爸妈妈们一起调查,幼儿们对向日葵的种植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种植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欲望。现在,他们已经知道了种植向日葵的方法,知道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水、施肥、捉虫等等。
我给每个幼儿三颗向日葵种子和一个一次性纸杯,让他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然后带到自然角观察自己的向日葵,也可以和同伴比较谁的种子先发芽等等。第二天,幼儿们就带来了自己种植好的向日葵种子放到了自然角,然后每天都会浇水、观察、比较。过了几天,陈鑫的向日葵种子冒出了小小的芽,他很开心地告诉我:“老师,我的向日葵种子已经发芽了。”乐乐走过来说:“向日葵真的发芽了,让我看看像什么呢?”轩轩说:我觉得有点像托东西的小手。涵涵说:圆圆的叶子好可爱。这时,丁旭走过来问:“为什么我的向日葵还没有发芽呢?”我走过去仔细看了看,发现确实没发芽,而且浇了很多水,泥土太潮湿。于是我问道:“没错,是没发芽。但这是为什么呀?你们知道吗?”幼儿们听了都凑过来看,乐乐说:“可能是泥土不一样吧。”彤彤说:“不是,肯定是水浇多了,看,水都把泥土淹没了!”丁旭听了,赶紧看了看,发现水确实太多了,就笑了笑说:“下次我少浇点,这样就会发芽了吧?”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丁旭小心呵护着自己的向日葵,终于有一天,她的向日葵发芽了,丁旭可高兴了。其他幼儿的向日葵种子也陆陆续续地发芽了,大家都很开心。
我们跟随着幼儿的想法和脚步,将微课程活动与一日活动进行整合,把微课程活动根据需要分布在整体课程中,使种植活动与幼儿的兴趣经验更契合,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种植活动,收拾整理种植用具。经过亲自动手种植,幼儿们对向日葵种子的形状、颜色等都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向日葵种子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是椭圆形状的。经过种植实践,他们掌握了种植的步骤与方法,积累了种向日葵的知识经验。
又过了几天,向日葵长高了很多,纸杯已经太拥挤了,怎么办呢?于是我问幼儿们。琪琪说:“换个大一点的花盆不就好了?”乐乐说:“哪有那么多大的花盆呢?”这时我说:“有一个大筐可以种几棵向日葵。”彤彤说:“那还有这么多向日葵种哪里呢?”我又问:“外面还有一块种植园地呢,可不可以移到外面去?”他们听了都点头同意。
这天早上,丁旭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昨天我看到种植园的向日葵叶子很大,茎也粗,可是为什么自然角的向日葵叶子却很小呢?它的茎也很细。”丁旭的问题引来了大家的围观。于是我利用晨间活动,到种植园拍了照片,把自然角的向日葵也拍了照片,将两张照片投影到电视上,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为什么种植园和自然角的向日葵会长得不一样?乐乐说:“种植园的泥土多,所以长得快,叶子大;自然角筐里的泥土少,长得慢,叶子小。”陈鑫说:“可能是外面太阳晒得多,营养多,所以长得快。”琳琳说:“我觉得是自然角的向日葵浇水浇多了,反而淹死了。”幼儿们纷纷说了自己的猜测和想法,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幼儿们带着自己的疑惑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寻找答案。第二天,他们开始交流自己在网上寻找的答案。
端午节小假期结束,幼儿们早上来园后,又到自然角观察,突然轩轩说:“老师,向日葵怎么了?好像死掉了。”蔡梓昊看了看,发现向日葵确实死掉了,蔡梓昊还用手把倒掉的向日葵扶起来,轩轩也扶起另一棵。“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问。轩轩说:“肯定是晒死的,都没有浇水。”这时蔡梓昊指着插了一根树枝的向日葵说:“这棵向日葵被兔子咬过了,肯定会死的呀!”“ 不对,外面地里的向日葵泥土多、营养多,自然角的泥土太少了,它没有营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导致向日葵死掉的原因。
质疑是发展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在日常种植活动中,我们注重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动手、与同伴交流和分享,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告诉教师,接下来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结果,总结经验,帮助他们形成概念,整理成知识。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向日葵的正常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泥土、阳光和雨露。
虽然自然角的向日葵死了,但是种植园的向日葵长得可好呢!在一天早上的区域游戏时间,建构区的幼儿在玩搭建游戏,突然彭昊宸喊道:“老师你看,我们种植园的向日葵开花了!”其他幼儿朝着窗户外一看,向日葵果然已经开花了。当天吃过午饭去散步时,我就带着他们来到了种植园,大家看到开花的向日葵,特别兴奋,细心地观察着朵朵葵花。旺盛生长的向日葵,都快赶上幼儿的个头了。彤彤说:“快看,向日葵的花瓣有好多片。”涵涵说:“你看,花里面有好多黑黑的东西。”轩轩则说:“你们猜猜,里面会不会长出好多瓜子来?”
听了他们的对话,我问:“还没有开的向日葵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大家又来看旁边没有开的向日葵。彤彤说:“没有开的向日葵,它的花瓣是裹起来的。”轩轩说:“外面还有小叶子包着呢,过几天就会打开,然后花瓣也会打开。”
原来,向日葵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中间还历经了各种波折,最后才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虽然向日葵还没有结出瓜子,但是幼儿们已经知道,当向日葵的花朵谢了以后,瓜子就会慢慢成熟,但是得耐心等待。
让向日葵走进美工区:参与了向日葵的整个种植过程,我们也来画一画美丽的向日葵吧。
历时两个多月的向日葵生长过程,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从种植、发芽、出苗、长叶、长出粗壮的叶脉、孕育花苞、开花,到后来向日葵的危机,向日葵种子的状态在不断变化,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欲望,他们的观察不断深入,分享着种植的经验。幼儿在不断观察、比较、发现、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和经验得到了生成和深化,对向日葵的感情也不断加深,收到了预期效果。这种亲身体验的过程,让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课程的有趣,同时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长与变化。
善于思考、勤于发问,正是主动学习所需要的品质。在这次种植活动中,幼儿们都充分地表现出了主动学习的品质。种植园为幼儿开辟了新的学习空间,将室内和室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有了更多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机会。植物和种植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活动资源,为幼儿创造了更多探究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的机会,幼儿在与环境、与同伴、与教师的对话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活体验,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感受着种植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正因为幼儿对向日葵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兴趣,他们慢慢学会了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能力,体验到了种植带来的收获与乐趣。同时,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表现与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拥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而成功与自信又促进了幼儿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幼小衔接要从培养一个独立“人”的长远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我们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以他们的需求为基础,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衔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根据不同幼儿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