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霓
摘要:中国自贸区建设是构建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新秩序的必然选择,对中国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尽管目前中国自贸区建设在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成效颇丰,但与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自贸区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此,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在国内层面,要夯实国内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其次,在地区层面,要强化周边重心,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最后,在全球层面,要在中国大战略框架内加强自贸区战略与其他战略的联动,大力促进自贸区战略与伙伴关系战略、周边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形成联动机制。
关键词:中国;自贸区建设;经济秩序
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区域主义逐渐兴起,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建设迎来发展热潮。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竞相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作为大国之间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必将对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产生重大影响,也将为新格局下中国的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自贸区建设的考量
中国自贸区建设是对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蕴含着经济、政治、安全方面的战略考量。
第一,加快自贸区建设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自由贸易区取消或降低了原本存在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形成有利于成员国经济往来的统一自由市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稳定外部需求、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自贸区建设,中国得以与其他成员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加强合作,推动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发挥市场的集聚效应,加快贸易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贸易规模与质量双增长。深化自贸区建设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需求,有助于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向著更高水平发展。
第二,推进自贸区建设是构建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新秩序的必然选择。随着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与规则越来越难以适应世界力量的重组和各方利益分配中出现的新变化。自由贸易区以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作为纽带,将参与其中的各方经济体紧密联系起来,在国际经济的广阔舞台上,以经济合作的形式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在实践中增强其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中的话语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履行国际承诺的同时,也面临如何参与国际经济秩序调整与新规则制定的机遇与挑战。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之前,中国长期未加入较为成熟的经济机制,缺少深度合作的经验,在规则制定上缺乏话语权,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中国自身国际战略空间的扩展也受到较大阻碍。中国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过程中,以本国为中心向外发散,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契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合作网络,在为地区合作进程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逐步扩大自身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与自贸区内的其他成员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并通过积极有为的实践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为加快自贸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公正合理的规则支撑和制度保障。
第三,加强自贸区建设是塑造有利国际环境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一种经济合作机制,自由贸易区对于迫切渴望贸易自由化的国家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相较于政治与军事领域的高敏感性,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程度更高,围绕经济议题展开合作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签订协议还可以在安全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外部性收益。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将不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成员国对中国产品出口和企业对外投资的阻碍,减少对辐条国家形成优惠侵蚀和原产地规则限制,如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空间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中国将在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使得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运作空间和层次得到拓展和增加。
二、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成效
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伙伴国和地区既有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也有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国的发达经济体,范围遍布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各大洲。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成和正在进行谈判的自贸协定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选择自贸区伙伴的标准往往与双方政治、经济、安全关系紧密相关,推进自贸区建设在世界布局的顺序是以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与地区,最终面向全球。中国在自贸区建设实践中,将自身的机制建设作为实施自贸区战略的重点,在处理地区关系时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坚持在地区多边战略的框架之下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1]通过将实践经验上升到制度性安排,进而建构制度性网络,将合作共赢的理念融入自贸区建设实践,在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自贸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在经济效益、制度化水平和战略利益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自贸区建设提升了经济交往的便利化和法制化水平。在经贸规则不断重塑和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加快自贸区建设,由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到整合国际贸易规则进而到逐步创设国际规则,在实践中增强了自身参与国际贸易制度建设的能力。中国在区域和双边两个层次上开展自贸区谈判,以此布展符合自身利益的自贸区网络,通过区域层次的自贸区谈判和倡议,中国成为区域贸易制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并逐步成长为领导者。以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例,该协定不仅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准入规则,同时也对包括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在内的新领域规则进行了探索,中国加入RCEP有助于推动中国创建独立于域外大国的东亚自贸区网络、规则体系与经济秩序,为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重塑进程中赢得主动权创造了机遇。
自贸区建设助力中国获得更广泛的战略利益。中国构建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在选择自贸区伙伴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标准:一是在合作意愿上,与择伴对象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并且双方均有建立自贸区的意愿;二是在经贸结构上,与择伴对象在产业和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三是在市场规模上,择伴对象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贸易辐射作用。在自贸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中国注重双方或者多方的政经良性互动,注重提升双方各领域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层次,中国以开放的态度追求互利共赢,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以深化经济交往为途径推动区域内经贸发展、整合市场以及优化更广范围内的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了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化联系,增进了政治互信,强化了彼此间的安全共同体意识,在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中维护和拓展了本国的战略利益。
尽管中国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但与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自贸区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自贸区覆盖的市场规模来看,现有的辐射面仍较窄,签订内容涉及的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中国与自贸区的部分发展中成员国有着比较相似的产业结构,导致彼此间在同类产业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存在激烈的竞争。自贸区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投资、服务市场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内容较少涉及知识产权、技术与环境问题等领域的开放,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互联互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仍存在许多尚未突破的限制。
三、优化中国自贸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在数量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演进;谈判对象从广泛接触到重点选择,逐层深化,在全球布局上日臻完善;协定内容不断扩展,协定开放性和自由化水平稳步提高。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及演变趋势,立足中国自贸区建设现状,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以深化中国自贸区建设。
第一,立足国内,夯实国内基础。经济全球化和區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必然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发展,而自贸协定谈判的高标准则极大增加了中国参与重大自贸协定谈判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对有关制度进行设计与影响的空间受到限制。就国家内部而言,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既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协调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以对其进行综合利用,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评估、防控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例持续提升,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下降,中国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步伐,以更大勇气迎接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其中的重点就是服务业的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中国产业结构,推动外贸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并为此拓展新空间。当下,中国正在逐步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和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未来亟须在货物贸易、投资准入规则、服务贸易以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领域对相应的规则制度进行更多探索,全面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
第二,依托周边,强化地区重心。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争取更多地获得“轮轴国” 的福利。优先选择地理位置相近、经贸关系发展顺利、政治关系和睦、国内政局稳定的国家作为自贸区布展重点区域,其中的重中之重即为东亚各国。东亚和周边国家既是中国外部环境的重心,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扩展的中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依托强大的生产能力与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以持续开放的贸易政策增强了亚洲内部的生产整合,促进了东亚域内各国在中间产品贸易领域的密切往来。基于区域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加速整合,东亚各经济体通过形成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建立地区监管机制、引进地区流动资金支持系统等进一步夯实了相互依赖的制度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东亚地区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秩序,未来应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中国实现国内经济与东亚地区经济联动发展、重构地区生产价值链、重塑地区经济秩序的重要抓手。此外,东北亚、南亚、中亚的一些国家也应该被列入自贸区谈判重点对象范围,以点带面,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推动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全球布局,在中国大战略框架内形成自贸区战略与其他战略的联动。大力促进自贸区战略与伙伴关系战略、周边外交战略、“一带一路” 倡议等形成联动、共促发展,从而降低战略运行的成本,提升战略实施的成效。将已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作为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择伴的优先合作对象,从而借助更加成熟和机制化的平台开展自贸区谈判和建设,使各方在密切联系中加强合作。[2]将自贸区战略与周边外交战略紧密结合,力争实现中国自贸区在周边的全覆盖,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共享市场,实现共赢发展。将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 倡议紧密结合,持续深化“一带一路” 沿线自贸区建设,加快构建“一带一路” 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与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而建立覆盖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四、结束语
中国自贸区建设对于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当前中国自贸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美国以及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上文中,对中国自贸区建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中国自贸区建设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就当前中国自贸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介绍,最后结合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演变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自贸区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巍.现实制度主义与中美自贸区竞争[J].当代亚太,2016(03): 4-34+153-154.
[2] 门洪华,刘笑阳.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2):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