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月
摘要: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探究与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近几年来的不断实践,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一些发展,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解决。研究新时代我国农村文化建設面临的人才困境和设施陈旧等问题,促进新时代的农民文化教育及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建设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意识到了农村、农民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方法使得农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村的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政府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在信息化的今天,促进农民思想的进步、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保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达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事情,农村文化建设,更加需要我们的重视和接续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
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想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就要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农民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农民文化修养。只有通过文化教育,让农民拥有最基本的农业文化知识,才能激发农民对农业种植的更大兴趣,拥有对农业种植更深的理解。而农民学习了与农业相关的文化和技术,就会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设备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会达到互相促进的双赢结果。
经济发展反作用于文化建设。当前很多村组无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的问题,集体没有钱,村里道路、夜间照明、清运垃圾等问题还没解决,村干部不可能有心思去搞文化活动。[1]经济建设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发展会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除去必要的农耕和生活必需品支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农民购买力得到提升,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增强,文化活动就显得重要了,大家都想要在 “身体饱”的基础上实现 “精神饱”,这种需求就会促进文化行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这就达到了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基础—农民主动对文化产生需求。
(二)增强农民幸福感的要求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民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心情愉悦,大大增加农民的幸福感,从而通过经济建设带动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比如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脱贫,发展了自己的经济产业,农民收入增加,然后他们又用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农民幸福感进一步得到提升。我国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不足、相关文化建设人才的缺失、文化产业发展相对乏力,等等,这都是不利于农民提升幸福感的方面,都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要满足新时代农民对于文化的基本需求,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培育新一代的农民,提升农村良好形象,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更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将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播,使之在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就能够以此促进农村文明精神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强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村网络建设方面不够完善。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一些偏远山区通信困难,依旧没有网络的接入,这阻塞了偏远山区的农民学习文化的重要渠道,农民的文化知识来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亟待解决。
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少。当前的很多农村没有一个可以供大家进行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农民没有场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自然也就会越来越不重视文化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极其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
(二)农民思想意识形态落后
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体现在农民缺乏文化自信和对文化的自觉方面。[2]农民普遍认为自己是落后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种固有观念早就在农民的心中根深蒂固了,这并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解决的。
当今时代迅速发展,各种文化和新奇的观念冲击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身在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并不能很好地拥有 “乡情文化”,而是日益在各类文化观念中迷失了自我,使得原本就薄弱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受到快餐式文化的打击。农民将自身的情感大量寄希望于网红文化、享乐主义等观念中,渐渐丢失了传统优秀文化的 “原汁原味”和 “本真”,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民良好文化观的培养。
(三)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
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旧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因为文化属于软实力,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收益远不及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收益可观。政府相关部门就相应地把大部分的精力、人力、财力放在了农村的经济建设上面,这也就导致了农村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文化建设人才。
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不到位。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关心少,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现有图书馆少,现行的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很好地管理图书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文化知识的获得程度,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继续扩大,也会造成农村文化资源的浪费。
农村空心化情况十分严重。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受到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致使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严重。[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向大城市务工、生活。这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多等现象日益明显,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三、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国家全力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 “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需要尽力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经济上如此,文化上更是要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绝对不能变成 “单腿怪”。
(二)满足农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相关部门要明白农村文化建设要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使农民乐于接受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可以举行一些具有趣味性兼顾教育性的文体活动,如党的二十大相关知识问答比赛等,培养农民文化建设观念的同时,也能让农民了解更多时政大事,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与文化自信。
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各项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基层工作。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访农民,了解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农民对文化建设活动建言献策,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透明性、公平性、广泛参与性。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要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修整。比如可以在农村建设一个村级的图书馆,规模可以小一点,随着经济发展和大家对文化需求的增多,再进行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完善网络的接入。农民有更多的空间和设备进行文化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农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就会对美好幸福生活更加充满期待,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发展较快的城镇带动发展较慢的农村;制定合理规划,为农村文化建设分配优秀管理人才;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程度,满足农民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和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到多方面协同共赢。
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要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村子和每个村子之间的文化建设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不可以千篇一律、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不同农村的不同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一样的措施进行文化建设,精准进行文化建设,有助于文化建设效率的提升。
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要具有实践性。要想真正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就必须将政府提出的各种文化建设的措施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在农村,村民很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在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的时候,举办小型村晚会,号召大家进行文化娱乐活动,趁机为村民普及文化知识,潜移默化进行农村文化建设。除此之外,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要跟随时代变化进行方式上的转变。近几年新媒体迅速发展,村民可以通过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学习其他农村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文化知识的交流学习。
(三)农民自身要增强学习意识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身为21世纪的农民,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凭借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农民,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自身要懂得学习、认真学习,真正意识到只有认真学习好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农村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大政方针,从而更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在交流借鉴中提升文化格局。农村文化再也不能 “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格调”。[4]当今时代迅速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农民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在玩手机、刷视频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知识的 “润物细无声”。农民要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他们基本的文化素养,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进行文化学习,开展文化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建设会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各个区域进行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主体和部门,从而达到多方合作,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惠及一方农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文化基礎。
参考文献:
[1] 朱政.面向农民需求强化农村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3(08):66-68.
[2] 崔虎虎.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1(24):124-126.
[3] 许雅斐.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2,23(07):56-57.
[4] 孙静.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583-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