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内涵、境遇和路径

2023-08-04 18:17张天锋聂积
大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

张天锋 聂积

[摘 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当前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存在“全员”上参与性不足,“全程”上维度缺失,“全方位”上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不足等问题。高校应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强化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机制和顶层设计,加强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通过把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校内外人员纳入文化育人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性;通过覆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达到新时代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高等教育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文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111-04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内涵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大思政”格局形成的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2]。全员育人指的是高校的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程育人指从学生初入校门到毕业,在其在校的学习、生活、文娱活动的全过程中开展育人工作。全方位育人则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如校园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勤工俭学工作等,构建综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

(二)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目前未见有学者做专门研究和明确定义。过往学者们针对高校文化(建设、育人)以及文化共同体的研究相对丰富,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综合得出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1.高校文化

高校文化是指以高校校园内广大师生为主体,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水平,在大学整体的空间范围内,以特有的大学精神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为特点,所创造出的一切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4-5]。高校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激励鼓舞功能、凝聚团结功能、辐射带动功能,这些功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6]。文化是思想根植的沃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

2.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是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一种特定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反映在组织层面上的有机统一体[8]。文化共同体是有共同理想和相同文化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

3.高校文化共同体

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建立在“文化共同体”以及“高校文化”概念的基础之上。参照王高敏、张亚席等分别对社区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定义[9-10],本文将高校文化共同体定义为以高校校园为地域基础,以各类文化共同体为主要建设内容,意在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用以维系高校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师生凝聚力及团结力的有效群体组合。高校文化是让高校师生产生身份认同感的重要符号。运用层次分析法,可将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文化共同体也可对应分为四个维度:物质文化共同体、精神文化共同体、制度文化共同体、行为文化共同体。因此,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包含物质文化构建、精神文化构建、制度文化构建、行为文化构建[11],并有机融合成一套全体师生员工都认同的思想与行动的价值观与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参与性、持续性、广泛性等特点[12]。综合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内容定义[13-15],可得出高校物质文化共同体、精神文化共同体、制度文化共同体、行为文化共同体的内涵。

物质文化共同体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是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第一个层面,是精神文化共同体、制度文化共同体、行为文化共同体对象化的具体体现,由高校师生共同构建与维护,主要包括高校的物质环境、实验实践基地、基础设施等内容。

精神文化共同体是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高校办学使命、校训、校风、师生文化等文化要素组成。高校精神文化引导着师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是各高校的核心精神内涵,也是区别于其他高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制度文化共同体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的思想和理念内化为高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观念。制度文化需要与高校精神、价值观念、共同目标等一致,是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具有一定约束力,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保障。

行为文化共同体是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校园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是高校文化共同体最直接的表达。

(三)“三全育人”与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关系

“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在“全”。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关键在“共”。“全”和“共”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若没有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共同促进和融合;高校若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设的共同繁荣和发展,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环节必有缺失或漏洞。“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要求与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性一致,全程育人要求与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持续性一致,全方位育人要求与高校文化共同体的广泛性一致。

二、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境遇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走访调研了广西十余所本专科高校,通过查阅文献和记录、走访同行等方式,发现高校在文化共同体构建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足:

(一)“全员”上参与性不足

一是部分高校未能做到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全部门”参与。目前,各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主要由三个部门的人员主导,一是学校宣传部,二是学生工作部,三是后勤处。学校宣传部主要对国家、学校的重大事件、政策进行宣传,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学生思政教育宣传、文体活动宣传、奖勤助贷偿政策等的宣传,后勤处主要负责学校食堂宿舍日常管理、基础设施设备日常建设维护等。三个部门会涉及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宣传。一些部门如教务处、实验室、保卫处等,仅涉及本部门的职能和专业工作,较少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导致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出现文化要素的缺失,以及某些重点文化的建设不够充分。

二是部分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认识不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科任教师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上课和科研上,对于学生思想成长、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较为轻视、忽略。而部分其他非学工部门的教职工则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其本职工作无关,对于其岗位外的事务参与不多。

三是学生对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意识大多比较淡薄,认为自己只是学校的被教育者、被管理者和被服务者,学校的校园建设和文化形成与自己无关。其实,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本身的一言一行和思想展现也无时无刻不在构建着校园文化。

(二)“全程”上维度缺失

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没有抓住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没有实现全过程构建高校文化共同体,这是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入學适应阶段

入学适应阶段,主要指学生大一刚刚入学的阶段。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到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从未成年时的家庭生活到成年后独立的异地集体生活,从枯燥的应试教育到专业和通识教育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较难适应、迷茫和混乱。对走访调研的高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学生表示学校在这一阶段缺乏针对新生的校史文化、专业文化等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教育,优秀杰出校友或优秀学长榜样示范教育等行为文化教育,以及成人人格、独立精神和技能教育等精神文化教育,这是导致他们入学阶段迷茫和混乱的原因之一。

2.大二、大三年级成长关键阶段

大二、大三的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进入了三观养成、专业技能提升、心理素质锻炼等方面素养提升和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然而,在进入大二、大三之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渐全面展开,各类考证考级压力增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下降,对学校制度和纪律开始熟悉并“钻空子”,对除自身学业以外的事情关注度下降,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共同体对学生的“浸润度”下降。

3.毕业就业阶段

毕业就业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大四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已经逐步进入收尾阶段,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基础已经形成,需要做的是寻找工作机会或者做好继续升学的准备。然而,由于近些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升学竞争也较激烈,部分高校在对学生挫折教育、就业观念转变教育、校友传帮带等方面的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方面做得相对不足。

(三)“全方位”上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不足

高校一般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文化建设的部门,高校文化共同体育人一定程度上处于“无领导状态”,这说明高校对于文化共同体能够发挥的功能效用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在“全方位”上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不足。在文化育人方面,按照一贯以来的职能部门分工,学院、职能部门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工作节奏自发推进,共振合力不足。如宣传部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主要负责宣传报道,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参与不够,没有将需要体现的学校意志和文化思想浸润到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又如学生工作部门主办学生文化活动,虽然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总结全过程都有参与,但因为其在校内只是一个和众多部门平行的部门,仅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把控力,对于像学科竞赛、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文化融合又参与不够。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策略

(一)强化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机制和顶层设计,保障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在“全方位”上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

1.明确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机制

中国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开展。

2.从顶层制定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长效实施机制

高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应制订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实施长效方案,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梳理各管理部门、岗位的文化育人元素,明确各部门、岗位的文化育人职责,整合学校各部门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保障机制

制定支持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政策,鼓励教职工、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建设,支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切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各类科研项目、课程改革、文体活动开展,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4.形成校园文化共同体舆论宣传机制

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宣传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没有有效的宣传,再好的文化也无法展现和继承,更无法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高校应该大力做好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室外美陈、网络广播、新媒体平台等方式,着重展现以学校的校训、校风、师生文化等文化要素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教学科研成果、校园风光等文化要素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以校规校纪、奖助学贷等文化要素为核心的制度文化。

(二)拓宽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维度

拓宽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维度,要把握大学生是高校文化共同体的主体,与学生成长成才的所有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这个共同体的构建当中。一是通过拓展校内文化育人的形式来拓宽高校内部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度,如通过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 [15],将各类管理、行政、授课、服务人员融入包括学生党建、综合素养测评、奖助学贷评选、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运动会、文艺晚会、招聘会、学术讲座等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践、文体活动等领域,实现全员育人和共建校园文化共同体。二是通过拓展校外育人形式来提高校园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全员参与度,如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开展校企、政企实习实践等,通过学生家长、学生朋辈、政企导师等对学生第二课堂、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等的交流、指导、教育,把文化共同体构建渗透到课后,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中的促进作用,提高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人员参与宽度。三是加强网络新媒体育人建设,深刻认识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的重大影响,将网络新媒体作为构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优质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搭建与网络导师、网络朋辈交流的平台,构建校内更加丰富、有趣、时尚、便捷的网络管理和服务渠道,丰富高校网络文化活动,打造高校文化共同体的网络文化共同体阵地。

(三)加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全程”上的针对性,在学生入学适应阶段、学生成长关键阶段、学生毕业就业阶段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文化育人

1.加强针对入学适应阶段的文化共同体构建

根据高校新生在入学适应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加强高校新生入学适应阶段校史文化、宿舍文化、校规校训等物质文化共同体和制度文化共同体构建,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高校生活和文化;邀请杰出校友给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发挥优秀学长联系班级传帮带作用,加强高校新生入学适应阶段学长示范榜样教育的行为文化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文化建设,强化高校精神文化共同体构建。

2.加强针对学生成长关键阶段的高校文化共同体构建

一是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生活环境和条件。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在学校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已经对学校各方面情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学校的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所不满,比如对住宿条件不满意、教学设备不满意、食堂供餐不满意等等。针对学生的意见建议,高校应做到及时尽快地反馈和改善,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有效增强高校物质文化育人效果,提高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成效。

二是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对学校活动的“套路”已较为熟悉,对于常规化的校园活动已经产生疲劳和抗拒,使得高校学生文化活动育人效果不佳。高校可以借助多元文化资源,多角度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形式和内容,发掘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结合点,特别要深刻认识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影响,将网络新媒体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和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高校应将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习资源向二三年级的学生倾斜,帮助学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提升技能素养,从而真正体验并融入学校的治学办学文化。

3.加强针对学生毕业就业阶段的文化共同体构建

毕业就业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者升学的压力和考验。高校应重点加强对毕业就业阶段学生的文化建设和教育。

一是在毕业季,通过校园宣传栏、室外陈列等媒介,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再宣传、再教育,引导毕业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以此助力高校物质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二是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的再教育。将时代精神、大学精神、大学校训、专业精神教育融入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助力高校精神文化共同体构建。

三是加强对毕业生的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毕业阶段,很多学生面临学业压力、求职挫折或升学挫折,高校应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助力高校行为文化共同体构建。

四、结语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文化共同体建设,有利于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信念、文化环境和文化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高校应积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中,善于运用网络育人等多种方式,结合家庭、社会多方育人力量,丰富校园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形式和内涵。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琼斯.“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湖南大众傳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101-104.

[2] 谢娜.基于“四个课堂”的高校”三全育人”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3):123-125.

[3] 岳修峰.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 张斯文.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5] 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3.

[6] 唐耀华.论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J].学术论坛,2006(10):174-177.

[7]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EB/OL].(2016-12-13)[2023-02-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6n/2016_zl61/201612/t2016121

3_291724.html.

[8] 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63-74.

[9] 王高敏.城市社区文化共同体构建研究:以张家口市x社区为例[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8.

[10] 张亚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22(6):100.

[11] 李斐,张荣华.文化共同体:基于大学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98-102.

[12] 黄巧玲.“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观察,2021,10(46):46.

[13] 王爽.“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21:13-15.

[14] 戴超.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思考: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5-6.

[15] 张佩思.当前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9.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