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评价的优化设计

2023-08-04 00:47郑美宏浙江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电路素养工程

◇郑美宏(浙江: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技术与工程实践课的评价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连续性评价,既要重视指向认知策略和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要关注指向产品的总结性评价,是以始为终的全程评价。在现阶段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课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过程性评价,并有意识地进行全程评价,但仍有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更聚焦产品物化和成果形成,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使指向过程性评价的部分轻描淡写,走过场。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评价形式单一:课堂中基本以师生间的活动评价为主,很少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的形式,缺少评价的“生机”。评价广度不够: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将评价的主体还给学生,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违背。评价深度不“深”:评价的内容比较片面,语言很笼统,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学习困难、能否找到其中原因”等。

因此,为了使教师更清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表现和成果形成,使学生能以更积极的情绪学习科学,让专业的工程设计思维真正地建立与发展,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课中的过程性评价。下面,笔者以四下《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为例进行阐述。

一、找准起点,创新评价内容

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学情诊断,明确教与学的出发点、增长点。特别是在技术与工程实践课中,以学生为中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在学生的起点之上。

在教学之前,笔者调查了学生的电路相关知识,发现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如,在元件符号的使用、如何画好简单电路等方面,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因此,在设计评价内容时,将电路设计作为评价内容之一,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用准确的方法设计电路、画电路图,理解串、并联电路的不同,并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将自己的电路图画正确、画清晰。

基于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增长点,笔者创新了与平时教学不同的评价内容,将本课的教学评价设计成设计星、工程星、展示星三个内容,凸显素养导向的目标定位,涵盖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4C 能力的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评价驱动学生学习,协助教师教学。

同时,此评价也包含了工程与设计的领域分析、领域建模、概念评估。在领域分析方面,主要是学生明确问题信息,包含“设计床、书桌、灯的布局”“会画电路图”“设计图要清晰”三方面。在领域建模方面,学生熟练程度主要通过“能清楚展示设计稿和电路连接”“修改设计中的不足”“讲解清楚到位”等方面得以印证。在概念评估方面,主要依托“要安装电路图”“要正常点亮”“节省材料进行设计”三方面来完成。

二、拓宽广度,可视评价过程

在此类课中,我们将评价嵌入学习活动过程中,增强并显性化了评价的功能。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加学习的持续性,而且更有效地提升评价的教学指导和改进功能。

从素养目标与评价内容设计的视角来看,技术与工程实践课的学习评价坚持与目标一致的素养导向,旨在将素养形成的过程可视化,指向4C 能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育人目标的清晰表达,最重要的是,它能与具体教学过程相融合,使评价与目标保持一致,贯穿课堂的全程,让不同时段的课堂具有进阶性。在《模拟照明安装电路》一课,“学习线”与“评价线”双线并进,每一个教学环节均有评价,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评与互评的过程。

这些评价的实施,拓宽了学生参与面,驱动了学习的进程,清晰地显现了环环相扣的思维变化过程,使评价过程可视化,学生4C 能力也得到了有力发展。

三、认清主体,优化评价形式

科学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形式有师评、自评和互评等。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综合利用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教师主要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学生互评主要是对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情况,反思学习情况。三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有各自的功能,又相互交织补充,贯穿整个学习活动。

在技术与工程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弥补当前成绩和目标之间的差距,纠正错误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动手实践,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创造性。学生必须清楚:自己是否已明确目标和任务?目前处在什么阶段?如何才能实现目标?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修正?

故此,在本课展示交流环节,笔者综合考虑了活动的参与面、有序性、互评形式、互评效果等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前的设计:在各小组布展后,每组派一名学生巡回流动评价;然后,教师找几组典型,由投票组说说投票理由;最后,设计组交流设计理念。

优化后的设计:在各小组布展后,全班参观作品,提出交流意见。此时,学生会提出“组装与设计是否相符”“材料是否节约”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待作品修改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展示星投票。

优化后的展示交流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巡视、评价、投星中来,都有话语权和投票权,将评价的主体真正地还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浓厚了课堂氛围。

四、反思过程,扩展评价深度

技术与工程实践课跨学科的特征,使课程的教育目标呈现出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的目标包括综合素养、综合技能、工作意愿、兴趣和参与度、连接项目各个学科的能力等。与单一学科相比,更多地体现了对跨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注。正因为如此,评价内容也不仅限于所涉及的学科素养,还包括科学与工程的实践能力、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

因此,在多学科融合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课中,要让多学科思维有机会对话,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思考、像工程师一样的探索、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反思整节课的评价过程,能否将过程性评价再量化,从而变得更有深度,使自评及互评更容易操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4C 素养能力。比如,将评价内容分成三个维度:工程设计流程、建立模型、介绍模型。用1~3确定分值(见表2)。

表2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评标表

当然,评价量化之后,是否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五、聚焦成果,指向评价全程

通过创新评价内容、拓宽评价广度、优化评价形式、扩展评价深度,《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这一课的过程性评价,起到了很好的指向作用,让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及时修正错误想法,让教师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应对课堂生成,让课堂变得更加真实、有趣、实效。在做好过程性评价的同时,指向成果的公开展示也是技术与工程实践课中重要的评价方式。成果是项目式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一个典型特征。好的成果要体现在对核心知识与能力的深度理解和转化上,有其生活价值;精彩的成果来自以始为终的策划,也诞生于同伴评价和迭代。

本课中,笔者主要采用画廊、学生互贴展示星的形式开展成果互评,依据作品功能是否完善、造型是否美观、材料是否节约等指标,形成成果评价,并在课堂的结尾,把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巧妙结合,选出“最佳工程小组”,提升评价在师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仪式感。学生基于自主公开的展示平台,进行介绍、观摩、互评,不仅能提升他们表达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更能激发思维碰撞,获得同伴互助,促使工程思维在评价中升华。

笔者期待通过对技术与工程实践课中全程评价的论述与介绍,为此类课堂的评估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也期待我们身边教师能进一步优化全程评价的实施策略及方法,为教师和学生双向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电路素养工程
电路的保护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