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慧 张学东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教育部在2009 年推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改革。要使研究生掌握广阔的专业知识,在某一领域掌握过硬的理论基础,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在2013 年又提出《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
近年来,我国在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以高校研究为主,存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实践性与应用性特色不明显,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缺乏对人才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低等[2],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实际的需求。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有机融合的重要措施,具有非常深远和重大意义[3]。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
1.1 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上也都是按照学硕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开展[4]。具体在招生模式中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基本一直在学校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没有真正进入相关企业岗位工作,在学习中普遍形成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在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经验非常缺乏,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对于专业实践环节的认知基本上建立在往届专业学位研究生传递的经验中,即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完成硕士阶段学业的模式,且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如果改变固有模式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训练,容易让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专业学位硕士不如学术硕士的想法。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能否在相关企业中切实得到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专业实践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位论文是否能够达到学校标准持怀疑态度,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毕业后能否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等都没有信心。
1.2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依据,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合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虽然高校也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当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实践性特征,但是存在缺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针对性,课程的授课形式和课程类型缺乏针对性,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会出现在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具体,但是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设置相对来说较少,同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够真正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特点。教学的内容相对陈旧且缺少实操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接受最新和接触最新科技前言是不利的。在教学方法上也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讲授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重理论,多灌输,轻实践,导致不能够很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存在欠缺。因此目前存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理论知识层面进行过度的关注考察,而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环节没有真正的重视并落实到位,导致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实践能力不足,出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趋势。
1.3 师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一直以来,高校导师队伍虽然都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背景,但是对产业背景和专业实践缺乏经验,都习惯了在校内实验室的环境中安排研究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纳的是学术型培养教育模式,出现高校导师队伍在讲授研究生课程和指导研究生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正式答辩相关环节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很好地融合等问题。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研究生生涯学习习惯于全程的引导,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如果学生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长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很容易使得校内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系减少。同时,由于高校制度等方面约束,在企业中虽然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但是不能到高校任教。加之,由于企业导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技术能力,但是日常工作繁忙,没有主动培养研究生的精力,导致企业导师的能力和宝贵经验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能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环节非常少。由于研究生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内容等脱离企业真正的实际需要,最终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只是浮于其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发展。
1.4 实践基地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实践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应用研究和创新能力,目的是增加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但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对实践基地合作项目重视的程度不够,未能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实践基地的特殊存在意义,校企双方未能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评价体系方面,高校也没有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制度。作为企业,不在意理论的研究,注重的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存在和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而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中主要以论文作为评价体系,不适合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实践基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2.1 政府统筹支持,加强宣传引导。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推进者,可以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制度、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投入。例如,政府对企业用于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实践项目的资金可以减免部分税收等;政府还可以宣传产教融合项目中的成功案例,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让更多的高校、企业、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专业实践。
2.2 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试应当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试。不能仅仅只是注重考核基础理论知识,而是应重点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核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试和面试等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应当区别于学业研究生的考核重点,要重点考核考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并将实践应用能力和考生参与相关素质实践教育活动的作品水平等纳入考核范畴。
2.3 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应当区别于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要求,要以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主题,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应用课程的相互融合作用,重点突出现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广泛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将研究生自我学习、查阅资料、定岗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区别于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当重视实践工作的需要,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部分培养单位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定予以约束,从而出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由于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达到共识,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创新教育基地作用发挥非常有限,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2 年,第1 学期需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2 学期紧接着要进行开题,第3 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第4 学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如果学校和企业之间,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没有做好学生时间的统筹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很难有较足够的时间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2.4 利用行业导师充实师资队伍。通过“校内导师进企业、校外导师上讲台”,真正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实质性互动,实现企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科技服务紧密结合,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真正落于实地。对于目前导师存在教学、科研理论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鼓励导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一起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研究中,了解企业真正需求,指导学生实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导师实践经验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同时通过建立导师企业培训制度,鼓励导师到企业中锻炼自己,使自身的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有力提升。建立导师企业研修机制,建设实践型教师队伍。在导师的遴选上,要选择政治过硬、作风正派、德才兼备、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知识面宽广、具有不断进取和创新拼搏精神,并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学科研成果上能够满足导师遴选的量化考核标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所有的导师在3~4 年内深入相关企业或研究所进行顶岗实践锻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导师的培训学习,以此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实际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环节培养中,聘请企业有资质的企业导师进行授课。选聘的企业导师需具备一定教育研究的能力,在职称方面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的职称,并且有时间有耐心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际实践方面的指导。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与此同时,定期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和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在课题选择、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及论文答辩等重要环节,由高校及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完成。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实践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应专业指导,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知识完美结合,能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及今后工作的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专利和技术成果转化、职业资格证书、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多成果考评制度,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一方面可以避免校内导师只是关注研究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让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能够在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还能取得各种专利成果,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将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现实需求中,也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生产效益。
作为推进专业硕士产教协同育人和培养模式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合作模式的机制和管理制度的细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完善,为大力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必须建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活动、专业试验、专业实习等形式的多层次实践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环节相关的教学内容必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升,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相互融合,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避免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校内导师和学生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学习,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平台和校企合作培养基地的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必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的工作时间要求在半年或一年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依托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地,统一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践,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参与到企业实际的科研项目中,并且这些项目能够结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