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卿 闫建霞
当前,面对中华民族复兴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等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已然成为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担当和历史使命。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全面分析新时期思政教育现状,以“三全育人”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注重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职业志向的有机统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构建专业化“全员育人”队伍、系统化“全程育人”体系、一体化“全方位育人”平台,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不忘初心,守住思政之“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全员育人”根基。学院学科带头人、党委书记和院长、支部书记、辅导员带头讲党课,让思政理念贯穿专业学习始终;本科生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一位导师都是立德树人的参与者、实践者;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作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使其树立专业报国、专业强国思想。二是依托党建根本,彰显“全员育人”原动力。通过党团书记导学、思政课与党团课教师讲学、支部党员分享等学习活动,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坚定信念之魂、增强信心之本。三是聚焦协同联动,强化“全员育人”成效。在思政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员领导干部、专职教师、辅导员、广大校友组成的四支思政教育队伍,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融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因时而新,丰富思政之“源”。一是运用鲜活案例,让“全过程育人”内容新起来。邀请德教双馨的离退休老教授、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作报告,引导正确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既能汲取理论营养,又能涤荡心灵品格,达到培育道德情操、坚定专业自信、提升思想境界、增长知识本领的目的。二是选好节点主题,让“全过程育人”模式新起来。把握准入学教育、过程教育、毕业教育、特殊节日教育四个节点,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等关键节点、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快闪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三是科学利用网络资源,让“全过程育人”路径新起来。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资源,及时传达党的决策部署,发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创文字与视频作品,通过网上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和价值认同,为学生成长导好航、为成才奠好基、为成功铺好路,真正夯实“全过程育人”基础。
多措并举,夯实思政之“基”。一是打造课程思政平台,强化“全方位育人”根本。结合专业特色,挖掘“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管理”等主干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激活课程价值属性,涵育学生精神世界。二是打造课外活动平台,拓展“全方位育人”阵地。青年媒体中心、博雅传媒中心、创新创业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不仅成为学生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思政教育阵地的延伸与拓展。三是打造实习实训平台,夯实“全方位育人”基础。坚持实训基地院企联合“双培养”模式,在实训基地成立临时党支部,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使学生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家国情怀进一步厚植、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员育人”合力不够。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未能全面融入系统,沟通交流不畅;决策者、管理者、教育者未能形成纵向、横向合力;党委、行政、教学体系之间未能高效协同;学工部门、思政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之间沟通不充分,影响了“全员育人”的实际效果。
“全程育人”衔接不畅。部分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对课后活动归属立德树人范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课后思政教育的持续关注,影响了课堂成果的持续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不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需求,使思政教育成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未能将新生入学、在校学习、就业创业全过程无缝衔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不够全面系统。
“全方位育人”关联不足。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就业分析关联不足,缺乏对行业需求、专业特征、就业方向、就业信息、企业对口的基本判断和系统考量,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的引导不够,未能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培养大学生应有的社会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能力素养。
育人体系立体化。育人体系要从分散的点面向立体的系统工程转变,从横向、纵向多个维度,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细化框架结构、丰富内容层次、优化平台渠道,通过从上至下的目标、任务、领域、责任的层层分解,及由下至上的执行情况跟踪、反馈、监督、考核、改进机制,将政策转化为相互关联的制度、规范、标准,真正统筹教育、管理、服务、社会相关部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性育人合力,确保“三全育人”的信息贯通和高效落实,真正承担起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
育人资源系统化。要充分发挥教师、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力量的职责和功能,充分發挥课堂教学、环境氛围、舆论媒体的显隐性影响力、渗透力,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景观、革命历史遗址、地理自然载体等蕴含的精神伟力和文化内涵,全员一心、同频共振,构建目标一致、信息互补、协同高效的育人格局,更好契合大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发展实际,使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正确思想意识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正向行为引导。
育人主体全员化。全体教职员工要从内心深刻理解立德树人重要性,自觉树立“以德为先”理念,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者、培养者职责,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社会实践育人思路,借助更多社会力量支撑,建立学校、学生、家庭的良性沟通机制,获得家庭的信任和支持,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家庭生活;加强与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社区良性互动。实践活动不局限于专业方面,还可加入社会性、公益性工作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提升社会、家庭责任认知,塑造公益价值观念。
育人方案科学化。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认知和价值理念,既具备“全才”的综合素质,又掌握“专才”的知识技能,既追求思想开放,也受制度规范的约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特点,通过思想解放、开放包容的美好环境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发展机遇;高度警惕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充分了解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载体和方式,针对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高度认同感,解决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多元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和诱导失衡问题,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理想信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
育人模式多元化。运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从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服务保障等方面潜移默化,打破传统思政的局限性,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育载体和活动形式,牢牢掌握网络育人话语权,借助正面宣传教育,传播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打造主题鲜明、科学规范的网络育人渠道。
“三全育人”研究是思政工作实践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有效提升现代高校学生群体思政素养,在日常实践中面对西方多元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指导,自觉与西方社会不良思潮作斗争,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当代青年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结合教育实践,对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经验分析是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三全育人”研究是思政工作理论发展的需要。思政工作理论是对思政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工作重心、目标、任务、举措也不尽相同,因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思政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思政工作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也是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理论发展任务。当前,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审视思政工作的实践运行、总结思政工作的宝贵经验,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是思政工作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全育人”研究是思政工作实效反馈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显得愈发重要,这就需要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机制的基础上,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构筑完备的“三全育人”体系,提高教育主体思想认识、促进教育环节无缝对接、协调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积极应对意识形态多样化、复杂化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深入开展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其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重要使命,是思政工作实效反馈的需要。
“三全育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育人体系,学校思政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效,也面临新的困难挑战,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优化提升、实践方法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大力推進“三全育人”的深入贯彻,从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全社会、全要素、全时空育人大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