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听节目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守正创新

2023-08-03 14:13刘芳
声屏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态选题受众

□刘芳

做好新闻视听节目从何处入手

做好新闻视听节目,从转变观念开始。传统电视媒体的记者通常分工明确,比如两个记者外出采访,一人摄像一人写稿,摄像记者再对照配音进行后期剪辑,做成一条电视新闻作品,这样的新闻采编流程持续了数十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模式,一条新闻通常有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甚至将新闻内容制作成多种文本。与此同时,受众也变成了用户,新闻作品变身新闻产品,电视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再是坚不可摧的“魔弹”。电视媒体记者要转变身份,瞄准用户需求,增强内容供给的精准性,积极融进媒体融合的大潮中。电视媒体记者要敢于突破思维惯性,打破意识障碍,学会使用单反相机、无人机、VR眼镜、录音笔、智能手机等设备,采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素材进行深加工,既要成为好的“笔杆子”,也要会拍照和摄像,创作出一批形式各样、新闻点独特又不失客观性的新闻产品发布在不同终端上,来满足不同平台和不同受众的需求,如此才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立于不败之地。

做好新闻视听节目,从做好视频开始。视频节目通俗、形象、生动、易懂,不论哪个文化层次的受众都能接受。人们从其他媒介获取信息要通过大脑的联想去还原场景,但视频却能很直观地把新闻事件现场再现于观众面前,颇具现场感,满足了大众“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而且视频的组成要素也是多元的,不仅有图像和声音,还有文字、图片,色彩丰富,感染力强。电视新闻的播放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错过就难以再观看,而现在网络电视和视频网站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新闻,点播和变速播放等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新媒体新闻显然更符合人们碎片化的观看需求,因此更受青睐。

做好新闻视听节目,从更新设备开始。从前做一期电视新闻节目的门槛很高,需要昂贵的专业摄像机和专业的采编人员,现在大家手持一个单反相机、一部手机或一只录音笔就可以做节目。就拿单反相机来讲,其机身带有的大面积传感器是高画质的保证,拍出的照片和视频都比手机拍出的要更理想一些,配上一个单反相机稳定器,就可以拍出许多高质量的画面。拍摄时除了考虑构图的美观,还要让画面内容简洁干净,要符合大众获知信息的认知习惯,突出画面中的新闻点,让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还要注意以情动人,以人物的行为、状态、情感来传递信息,让人容易领会照片背后的情与意。

再以手机为例,手机以体型较小、价格平民化、功能较全的优势,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抖音、快手、秒拍、微博等各种平台的大部分作品从拍摄、采写到制作都是直接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听节目的第一终端。使用手机制作新闻视频时,在拍摄构图方面要注意明确主题、突出主题、简化画面,尽量把杂乱无关的东西避开在画面之外。手机自带的文字编辑软件用起来也很方便,录音、语音转文字、图片扫描等功能可以帮助记者在紧急情况下记录有效信息,而且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视频剪辑和图片后期处理。

无人机也是重要的拍摄设备,无人机航拍在操控上极为方便,易于转场的遥感平台。起飞降落受场地限制较小,在操场、公路或其他较开阔的地面均可起降,其稳定性、安全性好,转场等非常容易。无人机拍摄往往用于体现地理面貌以及大型场面的拍摄,会让画面更有气势,更有冲击力,但会涉及到一些特写镜头的拍摄,特写镜头和俯瞰镜头的结合会让画面更丰富。

做好新闻视听节目,从后期剪辑开始。在传统媒体时代,后期剪辑有专人负责,但在融媒体时代,剪辑软件众多且操作简便,只需要把片子的构架设置好,注意故事逻辑,穿插使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确保受众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总之,掌握视频创作方法是做好电视新闻最重要的一步。

新闻视听节目的策划及语态创新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视听节目的本质仍是新闻,无论其选题策划还是语态创新都需要充分尊重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作品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和评论,消息类新闻十分简短,内容广泛鲜活;通讯在消息的基础上拓展了事件背景的介绍,丰富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论进一步分析解剖了事件的精神内涵,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代表一个媒体的立场。不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评论,都必须遵循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典型性等原则。新闻视听节目内容应紧扣新闻事件,紧随时代脉搏,抢抓时机进行报道,节目的策划目的是使新闻事实更加生动、感人,但不是制造事实或杜撰事实,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支撑媒体公信力的基本条件。在进行选题策划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社会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记者要善于在新事物或者新问题初露头角的时候,就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紧密跟踪,相机行动。与此同时,报道的角度和立意要新,一组立意独特又带有思辨性的作品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公式化、模式化又过时的报道只会让作品淹没在各类新闻当中。此外,还需要强调时效性,最好能独家播发,要用第一手的采访和第一手的报道吸引受众的注意,媒体一旦掌握了独家播发某个新闻的权利,就可以更有效地树立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新闻视听节目的选题策划。好的选题是新闻视听作品成功的一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寄予厚望,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者应该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政治修养和对客观事物的宏观把握和认识高度,准确研判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制定出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实现这一方针、目标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选题策划还要考虑到媒体不同频道和平台的定位,时政类新闻和民生类新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新闻选题的涉及面越窄越好,突破口也越小越好,比如在报道生态建设这方面的题材,从宏观层面报道已然过时,不如选取一个护林员兢兢业业守护山林的故事,或者一个村庄在遭受山火后如何植树造林恢复生态这样的小事来进行报道,以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细节获得关注,毕竟选题的切口越小,就越容易把问题说透。聪明的记者要有辩证的头脑,给平常的事情披上新奇的外衣,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新闻题材,只要肯下功夫找出其中的思想意义,同样可以平中见奇。策划选题时要学会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对一件小事进行深刻挖掘,以反映出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比如报道一个地区的教育扶贫,一来就给出一些政策和统计数据就会让节目变得生硬且枯燥,但如果先从一个村的一个孩子的故事入手,用生动的事实来阐明这项政策如何在当地落地见效,就会让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如此既能增加新闻的可看性,又能把政策的好处讲清楚。

新闻视听节目的语态创新。语态就是对受众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也体现为新闻报道的文风。2003年,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提道:“要降低电视媒体讲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于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特有的语言吸引观众,而这些改变首先要从转变语态开始。”较之高高在上的“新华体”,平民化的语态以它的平实、亲切受到大众的喜欢,节目语言要从说“官话”“套话”向说“人话”过度。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来源的大众化、新闻资源的共享化也进一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语态,新闻播报演变成“说新闻”和“拉家常”,普通民众不只是新闻报道的对象,也会以“拍客”“评论者”的身份参与到节目中来。做节目不再是记者或记者团队的事情,普通网民也可以参与其中,甚至有的新闻就是网民抢先公布的,草根化的内容创作趋势正在形成。电视媒体的语态也开始向平民化方向靠拢,趣味性被放置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近几年来“萌化语态”开始在电视新闻中出现,有亲和力、故作可爱的网络词汇出现在新闻播报当中。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在逐步加快,人们感受到的压力也在增大,越来越需要轻松愉悦的体验,来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但语态的转变不等于滥用,一些自以为时髦的网络话语不加节制的使用会显得浮夸,会削减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总之,新闻视听节目的语态既要与时俱进,又要适可而止,力图将议题讲得清楚、简洁、有温度即可。

新闻视听节目直播化。在融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尤其是移动直播成为最能展示融媒体优势的一种传播方式,过去只有奥运会、春节晚会、阅兵式、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等能够进行直播,但现在可以运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多屏联动推送,实现立体多元传播,小型文艺演出、项目启动仪式等一类小题材也能够进入直播流,客观纪实性、现场感和悬念性以及活跃的互动参与都使得直播日渐盛行。对此,电视媒体一方面要顺应形势,多做一些有内涵、有品质的直播节目,一方面也要严守新闻行业准则,维护电视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记者的叙事要与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现场报道要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出口成章,避免因为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而造成延误或失实。其次,多个机位画面和音响切换要合理,符合观众的观看逻辑,如果是单机位的手机直播要注意画面的稳定性,太过于摇晃会让人烦躁,如果还设计了演播室环节,演播室要素与新闻现场要素要有机配合,合理穿插。最后,要做好应急预案,用来应对临场变化,现场主持人或记者也要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还要设计好互动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点燃节目的高潮,营造互动氛围。

守正创新推动新闻视听节目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已经初步建立,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闻工作者唯有下大力气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跟上时代节拍,融入时代潮流,不断提高实效。因此,要深入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全方位的创新,运用系列报道、图文、直播、视频、微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有内涵又有颜值的视听作品。同时,还要实现多平台聚力传播,满足受众直播、点播、回看等多元化需求,打造共享、聚合、互动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增强受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真正做到把握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始终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新闻样态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们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是一以贯之的,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发展创新的根本所在。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必须立足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以优质内容赢得受众、赢得未来。

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迭代,不是此消彼长而是融合发展,做好新闻视听节目不仅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还要坚守政治立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守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魂和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守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所有创新都要聚焦主业、深耕主业、服务主业,以系统化创新推动传统媒体业务整体优化升级,显著提升新闻产品生产传播效率,不断扩大报道覆盖面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转作风改文风,扎根群众,革新自身,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提升党的新闻事业改革发展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新闻视听节目在新领域的稳步转型。

总而言之,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探索了体现自身定位和使命的大格局,又通过拓宽传播渠道、丰富话语内容,实现对严肃话题的创意策划和网络表达,促进优质新闻内容与平台特色相结合,不断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对话,塑造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视听节目,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语态选题受众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