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塑与家国认同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3-08-03 14:13于圣永
声屏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战斗英雄黄继光家国

□于圣永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展开了一场597.9 高地与537.7 高地的争夺战。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奋勇杀敌,最终拿下高地。影片以上甘岭战役为背景,对其进行历史重现的同时赋予更多时代内涵。影片打破传统战争片“千人一面”的人物塑造模式,不再打造英雄人物高大伟岸的形象,而是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个体情感的书写构建家国情感。

英雄复魅:英雄形象的个性化塑造

“艺术典型论”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莎士比亚化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要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来反映和创造社会生活。新主流电影常通过小人物视角展现社会变迁,而以典型英雄为主角的新主流电影是比较少见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突破了为英雄人物树立高大伟岸形象的传统创作窠臼,转向追求艺术真实,从人物生活和战斗细节出发,将叙事重心放在“人”上,通过对黄继光形象的塑造完成思想价值的引领与意识形态的传递,表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意志。

战斗英雄个性塑造的延续与传承。有战争就一定会有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战斗英雄中的典型人物。“战斗英雄”是战争电影和涉及战争的电影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能够体现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与人性之间冲突性的最佳载体。[2]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片,如《南征北战》《地道战》《上甘岭》等,这个时期的战争片克服了传统电影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模式。而2022年上映的同样是讲述上甘岭战役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则是对《上甘岭》中战斗英雄塑造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上甘岭》中师长、连长、通讯员、卫生员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千人一面”,而是追求“千人千面”。在影片中,首长运筹帷幄掌控大局,他批评连长张忠发不听指挥,但得知坑道内缺水缺粮,于是托厨师特地带了两个苹果送给张忠发,表现出对部下的关心。当战斗进入白热化,连长张忠发硬是自己扛枪到前线去作战,大反攻时刻为了顾全大局服从上级命令原地指挥,在人物形象个性化塑造中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特级英雄黄继光》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细腻,刻画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战斗英雄。黄继光从小受到地主压迫吃尽苦头,他报名参军的初心是为了“让今后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不挨饿受冻”,这也是朴素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作为军队中一个平凡的个体,“不立功不下战场”是他参军打仗的目标,他不甘心只当一名通信兵,为了完成任务他不怕牺牲,拼杀在战场一线,最终舍身堵枪口换取了战斗的胜利。教导员李旭负责新兵的训练工作,立功后主动申请去前线作战,虽然作为黄继光的教导员,但他更像父亲,经常亲切指导黄继光,教会了他许多生存的技能和当兵处事的道理。影片通过塑造出充满集体主义精神的战斗英雄群像与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挖掘出战斗英雄的个性,进而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价值。

战斗英雄成长轨迹的挖掘与呈现。新主流电影摒弃了“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将叙事重心聚焦于人物的成长过程,透过小人物的成长历程映射当时的社会。影片将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黄继光的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物的成长轨迹,对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做深度解读,使得形象塑造更为立体饱满。

早期主旋律电影就已出现过对人物成长轨迹的描述,这种描述多是跟随战争的发展而进行的,如在影片《董存瑞》中,董存瑞刚开始性格冲动鲁莽,经过战争的洗礼后最终成为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除了注重人物在战争中的成长外也加入了亲情、友情、爱情等叙事元素,开始重视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长津湖》中伍万里刚进入部队时无组织无纪律,但雷公和伍千里等人的教导、万里长城图景的感染、红色围巾的情窦初开、革命友谊的突然消逝,都在催促着少年不断成长。《特级英雄黄继光》同样聚焦于少年黄继光的成长历程,运用大量篇幅交代黄继光入伍前的家庭境况与参军背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报名参军,因头脑灵活、跑步较快成为一位通信员。训练中不甘愿做“螺钉”、一心立功的他与教导员发生了冲突,战斗中教导员不幸牺牲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影片从家庭、友情、师情等视角切入,让观众明白黄继光不仅是一位舍身堵枪口的战斗英雄,他也是一个让母亲牵挂的孩子,一名充满信仰的年轻战士,他有上阵立功的私心,但也会为战友的牺牲流泪。黄继光情感的抒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让人为之动容。

战斗英雄形象塑造的创新与发展。影片《特级英雄黄继光》在战斗英雄形象的处理上,既体现出英雄英勇无畏的一面,也表现出英雄平凡的一面。为使人物更生活化,导演组在拍摄前查阅了大量抗美援朝战争史料,深入走访了解黄继光的生平事迹,从他与母亲的亲情故事到参军上战场的友情故事再到舍身堵枪口的壮烈故事,情节层层递进,突破观众的期待视野,塑造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战斗英雄形象。该片对战斗英雄形象塑造的创新有以下两点,首先是人物的专业技能层面。相对于传统战争题材影片,人物职业多是通过服化道体现,缺少深度解析。黄继光是一名战士也是一名通信兵,他在进入朝鲜前进行了系统的通讯专业集训,例如有线通信、通信理论、诡雷排除等训练项目,体现出通信兵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黄继光出色的接线、架线技术也体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精湛的专业技能与高超的军事素养,可见影片“不再宣扬空洞教条的理念,而是把理念放到具有具体职业身份的人物身上,让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和专业领域体现他们的职业精神、时代精神和国家精神”。[3]其次是人物的情感表达层面。英雄母亲邓芳芝得知儿子被选中参军,在一瞬间恍惚后微笑着说:“参军光荣。”随后毅然地将孩子送往战场。在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时,她在梦中与儿子相拥,流着泪问他疼不疼,观众无不对这份母子深沉的爱动容。在高地争夺战中,教导员被击中牺牲,黄继光望着他哭了,展现了他内心柔软的一面。这些都是对传统战斗英雄形象塑造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了人性的回归与情感的共鸣。

集体记忆:家国叙事询唤民族情怀

新主流电影是国家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是对外展现中国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特级英雄黄继光》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进行交织,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贯穿全片,将悲剧叙事与生死叙事相结合,展现出那个时代个人与国家的同命运、共呼吸。影片通过细节描写、线性叙事和色彩意象共同诠释家国一体化理念,强化家国共同体理念。

以小见大展现宏大主题。《特级英雄黄继光》将上甘岭战役中的细节作为切入点,在家国叙事的主导下,呈现出战争中个体、家庭、国家三者间的联系。影片对战场进行细节刻画来代替宏大的战争场面,用以小见大的艺术创作手法将战争场面真实客观地呈现给观众。黄继光报名参军因为身高问题险些落选,参军的初心也十分朴实,为的是世世代代不再挨饿受冻,这同样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初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坑道里双眼受重伤的战士将仅存的医疗包给了负伤的战友,这一幕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凸显了血腥中的一抹温情。影片中“香烟”作为重要叙事元素出现了两次,黄继光在执行任务前不会抽香烟,暗示人物的稚嫩与纯粹。当教导员牺牲时,“无法点燃的香烟”映衬出人物内心的悲伤,此时的黄继光受到战争的洗礼早已褪去稚嫩,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与家人唯一的交流方式,黄继光的家信表达着对家中母亲的关心和自己“不立功不下战场”的理想与抱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封封家信表达着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借助声音蒙太奇叠化的处理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声音,家国一体化的中心主题再度得到强化。影片注重战场真实性的营造,通过文字详细介绍了上甘岭战役的具体推进日期与发生地点以及交战双方部队的番号与武器装备的型号,守高地的战士们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冲锋枪子弹出现卡壳,当炸弹爆炸时的耳鸣等细节无不体现出影片制作的精益求精,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细节的挖掘完成战场的真实再现,深化家国一体化的宏大主题。

线性叙事深化家国理念。影片延用传统战争片的线性叙事,清晰展现了黄继光从征兵训练—执行任务—占领高地—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在众多叙事模式中,线性叙事能够提供最为清晰的逻辑和解读,于是“被不断重复、重组,构建起经典而稳定的叙事框架”。[4]在该片中,线性叙事模式能够清楚地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以及故事剧情,利于情感积淀,最终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网络电影有其自身特殊性,“同样是在硬件限制和美学追求的双重作用下,网络电影减少了对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追求,而转向蒙太奇理论”。[5]叙事蒙太奇多通过闪回的方式,将人物的梦境、幻想、回忆呈现在银幕上。影片中黄继光望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对比蒙太奇将战友生命的消逝与三人训练时玩闹的两组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最后,黄继光用生命挡住机枪牺牲后,采用闪回处理,使他与母亲在梦中相见,母亲抱着他流着泪问“疼不疼”。这幕场景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与不舍,她也是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母亲的真实写照,当战争来临时,邓芳芝义无反顾地送儿子参军,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将悲剧叙事与生死叙事相结合,升华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完成情感的延续,引发观众共情。

色彩对比强化情感氛围。电影画面通过色彩的变化能够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能够增强影片的真实感。“色彩作为电影空间最直接的视觉表达,是电影美术设计构造三维立体空间感的重要因素。评价一部电影作品优秀与否,色彩往往也需要考虑。电影美术设计中选取贴切的色彩,可以增加各种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亲切感。”[6]《特级英雄黄继光》通过色彩与光影重构战场,暖色调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冷色调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气氛,影片在描写故乡和志愿军战士训练时多采用暖色调,营造出温暖祥和的氛围,而战场上被炮弹炸成焦土的山峰、随处可见的尸体采用冷色调的处理方式,突出敌人的残忍与冷血。黄继光舍身扑机枪的前一刻天空下起了大雨,原本被炮弹炸成焦土的大地上长出稀疏的绿草与黄继光绿色的军装融为一体。诗意化的镜头处理方式隐喻着生命与希望,黄继光此刻化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群像的缩影,诠释了“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深层主题。

时代价值: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影片《特级英雄黄继光》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崇高敬意与缅怀之情,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将他作为影片叙事主体更具有典型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凸显了红色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影片赋予黄继光全新的解读,从人物性格、家庭、友情等方面完成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完整呈现出黄继光从一名带有孩子气的新兵到特级英雄的故事,展现人物成长的弧光,通过立体化的英雄形象传递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分寸必争和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需要这种红色精神,“文艺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积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7]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强化了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共同抵抗外来入侵的正义之战,影片将黄继光放置于家与国的叙事之中,通过对黄继光一个家庭的叙述传递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家国认同感,强化个体与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家国共同体观念。通过影片足以证明中国人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与家国一体的信念,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有足够的的底气与实力捍卫自身权利,《特级英雄黄继光》无疑加强了观众的家国共同体意识。

最后,彰显了影视的教化功能。现在观众越来越注重文艺作品的深度,形式华丽而内容空洞的影片已失去市场,好的影片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人以精神鼓舞,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实现精神满足。红色精神为内核、英雄故事做加持、年轻化的表达使得《特级英雄黄继光》深受观众喜爱,新时代国家需要大力弘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弘扬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引发观众对生命与战争的思考,尤其是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

当然,影片《特级英雄黄继光》也存在不足。抗美援朝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来自全国各地,方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域符号标识,影片中战士们统一的普通话难免让人出戏,削弱了观众的共情性。但瑕不掩瑜,《特级英雄黄继光》在秉承新主流电影创作方式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创新,将个体放置于家国叙事之中,再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接地气”的英雄形象诠释着质朴的情怀,微观视角与宏大主题想结合的家国叙事模式将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感相结合,拓宽了新主流电影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激发了观众对家国一体的价值认同,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日后新主流电影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战斗英雄黄继光家国
隐姓埋名的战斗英雄
——柴云振
隐姓埋名的战斗英雄
——柴云振
致敬英雄黄继光
家国两相依
黄继光连:英雄精神将永远传承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战友给黄继光起绰号“八大员”
略谈“家国情怀”
王庆文战斗英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