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财经类节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3-08-03 14:13王云淼
声屏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财经类财经受众

□王云淼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传媒业发展,开始掀起了传媒财经热。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大背景下,电视财经类节目在不断发展和竞争中呈现出节目样态创新和样态迭代的趋势,由原先以电视财经访谈、综合资讯类财经节目、评论类财经节目、故事类财经节目为主的几大类型向新型融媒样态发展变化。

把握经济脉动,讲好财经故事

财经节目往往紧跟经济发展动向,力求满足受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有专家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且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驱动下,政策方面也会转向鼓励经济增长,而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可能趋向于消费端,因而财经类节目发展向好。今天,电视财经类节目如何利用新媒体赋能,是节目创作团队关心的话题,将这些专业内容通过新媒体形式和新媒体平台输出,能够打破大屏端时长等限制,为广大财经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及互动体验。

靠近热点话题,关注流量风向,延展选题范围。就电视财经类节目而言,传统的节目形式受到电视特点影响,很多内容受到节目时长、播出周期的限制,让很多观众按下了换台键。为改变这样的情况,现如今的电视财经类节目正努力向观众靠拢,尽量选择观众都关心的社会经济热点进行报道,在选题上一直希望做到专业化与话题性达到边际效应最大化。在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中,近年来电视财经节目选题越来越靠近泛财经,即社会大众普遍感兴趣、普遍“听得懂”的内容,选择观众最需要的财经内容,这些都是节目组的重点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人们能够快速捕捉到当今最火爆的话题、最具流量的热点,而财经节目可以从中挖掘适合的内容。如在2023年央视春晚中,喜剧演员沈腾等人表演的小品《坑》,共拥有四个微博热搜,有分析认为这几个热点被探讨的背后蕴含了价值10 亿元的商业内容。这一情况被很多财经媒体捕捉到并争相做出了分析,名为“大江户解局”的公众号题为《沈腾在春晚挖的坑,价值10 个亿》的发文获得了“10 万+”的阅读量。这个数据证明了自带流量的话题能够引发更多关注。因此,财经类节目在选题上关注流量话题是可行之举。

抓住特定人群,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选题。财经节目的话术并非充斥着高端术语才会引起关注,必须选择针对性强的人群和主题才能引发共鸣,做好垂类节目必将实现突破。东方卫视播出的《来点财经范儿》节目,通过请年轻人与财经人物同台对话的方式,选择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以形式多样、语态新颖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节目中年轻人向经济学者和其他行业的嘉宾表达对未来该选择哪些职业、哪些职业会被淘汰的看法和担忧,戳中当代年轻人的痛点,展现不同领域人群对这些问题的观点,让专业的财经内容以更加年轻化的表达传达给受众,讲述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阐述节目自身的财经洞察以及对热点经济问题的理性态度。在疫情期间,《来点财经范儿》根据整个上海的防疫情况、复工复产过程等信息推出了《脉搏上海:在疫情大考中凝聚上海金融力量》《韧性上海——复工复产管理笔记》《如何重聚城市烟火气》等报道,抓住当时在上海生活的人们关心的话题,讲述了多个温暖的、贴近生活的故事,不仅令人动容,而且期期不离财经主题,阐释了疫情对商业模式、就业机会、职业价值所带来的影响。通过抓住特定年龄、特定背景下人们面对的同一环境,进行了多期节目制作,引发了社会关注,全网浏览量超过5 亿。

以小见大,以微观现象为切口讲故事。山西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投资山西》是一档服务山西的财经类节目,节目主要关注山西省内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企业在山西投资发展的热点和焦点。节目在内容中并不是简单地整合财经资讯、政府政策,而是以讲故事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企业落户山西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关注山西崛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节目组根据每个企业的情况进行实地拍摄,讲述企业发展中的亮点。如某期节目选择了一家做路面材料的公司,从一段旅游公路为切口,讲述这家公司如何从最初只面向省内销售产品到后来把生产的环保材料铺设到全国多地的故事,同时结合访谈形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使得节目效果非常好。

财经节目对团队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把财经观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需要精心巧妙设计,展现表面信息隐含的细节、解释、情感、态度、立场和数据资料,节目主创人员应剖析节目所要展现的内容。在节目中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是巧妙的,场景不拘泥于演播室,但要求节目的每个节点蕴含有效信息,通过精心设计和故事化讲述,去传播财经节目要传达的内容。

打通大小屏,实现融媒互动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传媒业已经进入了以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跨屏时代。对此,电视财经类节目必须依托各种短视频平台,实现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双屏并轨、相互引流。

采取“直播+财经”模式,推进跨屏联动。随着社会公众对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直播方的愈加青睐,网络直播在传播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直播也被引入电视财经类节目中。许多财经节目都开办了“财经论坛直播”板块,使投资者与财经大咖直接互动交流,让资深分析师和优秀的财经主播同时在线,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主播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交流,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较为全面、及时地了解财经相关信息。

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增强节目互动性。财经节目的真正受众并不仅是看完节目拍手一笑,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节目了解经济规律、受到专家指点迷津准确捕捉财经热点,而新媒体平台的功能正好能做到现场互动,当场解惑。近年来,电视财经访谈节目不再拘泥于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谈话,而是力求通过创新节目形式展示丰富内容,将录制现场从演播室搬到嘉宾中间。如由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与阳光传媒截图联合出品的《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三季,节目采访了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其中一期的访谈嘉宾是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节目中并没有只让嘉宾坐在摄像机前讲述自己的成功之路,而是拍摄专题片,让主持人和嘉宾边走边聊,讲述陈东升执掌公司的商业理念,很自然地将受众带入节目之中。

目前,很多财经高校都在各自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定期开设财经讲座、财经论坛的直播,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述一些专业的经济知识、解释热点现象,而且主讲人大多是权威专家。财经节目可以与其合作,让高校专家在节目中讲解财经知识和解惑,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信息。为增强受众黏性,新媒体直播要常态化进行,形成规律,成为固定板块,从而实现大小屏联动。如受众可以利用弹幕、评论等功能发表观点,向主讲人提问,而主讲人可以实时作答。因此,节目创作团队应当满足受众需求,利用好小屏的延展性和互动性做好节目,形成良性循环。

利用小屏打造衍生品,为大屏保驾护航。电视财经类节目在播出后应积极打造全网联动,在不同平台深度运营,抓取受众,培养自己的“铁粉”。例如,可以结合主题,建立针对不同人群喜好的QQ 群、微信群、抖音账号等;为喜欢理财的人建立分享理财知识的平台,为希望了解经济政策信息的人建立资讯平台等,通过对垂直细分领域的二次深入,实现大小屏联动和引流。

创新话语方式,让财经节目贴近生活

在传统观念中,财经类节目是有门槛的,既要求节目主创具备相对专业的财经知识,又要求受众对财经信息有所了解,甚至面对一些带有深度的节目,观众能够看懂部分财经术语,此类节目无形中筛选了观众,自然也流失了部分观众。因此,电视财经类节目应更加贴近生活,只有节目专业化与通俗化结合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节目包装形式更加生动鲜活。为了让财经节目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财经节目的制作团队看到了综艺类节目亲民、具有吸引力的特性,将经济信息内核与综艺节目形式相结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轻松地了解到当下的财经热点、投资讯息等。例如,深圳卫视播出的《合伙中国人》和山西卫视播出的《异想天开》,都属于将创业投资类内容转化为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的形式。节目中创业者讲述自己的项目和想要获得投资的数额,再由投资人进行评判,这类节目的亮点在于以幽默或夸张的形式输出当下热度较高的财经知识、投资方向,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了解哪些行业具备发展潜力,哪些领域是投资红海,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创业领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好评。

以综艺的形式传播经济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很多节目的形式并没有特别的界限划分,在未来经济节目中也可以考虑融入其他节目形式,如在综艺节目中搭载经济元素,往往更能够吸引受众。爱奇艺平台播出的网络综艺《奇葩说》正体现了这点,节目的包装和形式彰显出当代年轻人的气质,而以辩论形式传播的很多观点,也利于年轻人接受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中请来了知名经济学家薛兆丰,薛教授的发言总是围绕着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将经济学知识融入到每一个话题当中,这就让广大观众获得了一些经济知识。因此,电视财经类节目也可以试着不拘泥于传统的节目样态、播出平台,将财经观点与其他综艺相结合来输出,跨界组合能够带来更多的受众群体和思想的碰撞,从而强化传播效果。

打造财经节目IP,进行多元价值开发

电视财经类节目蕴含了很多经济信息和投资信息,嘉宾也多是权威的专家,而节目自身却不赚钱,这是很多财经类节目面临的窘态。对此,电视财经类节目应当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自身IP,从多方面进行多元价值开发。

打造主持人IP,形成“知识型主持人+明星嘉宾”的节目风格。一档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体现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越来越多的财经类节目开始打造主持人或常驻嘉宾IP 来提升节目知名度,以个性化方式、鲜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打造独特的节目风格。如广东卫视播出的《邓璐时间》是一档纪录片形式的高端财经访谈,主持人邓璐博士对话各领域的精英大咖,以她的视角来展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新时代科技领域的变化以及各行各业对未来的思考,节目形式融合了特效、视频、图片等元素,让人耳目一新。又如广东卫视推出的老牌财经节目《财经郎眼》,由经济学者郎咸平担任固定嘉宾,每期节目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剖析,以犀利的观点、专业的经济知识传递节目内容,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生产衍生品,多渠道变现。《第一财经》在这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全媒体产品,有专属付费电视频道、广播频率、网站、《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等,而其主要盈利模式包括线上线下的广告收入、出版刊物收入、客户的专业资讯费。除了这种模式,电视财经类节目还可以利用嘉宾资源和媒体的桥梁优势进行线下盈利,例如前文提到的综艺类财经节目,可以利用嘉宾资源打造财经课程、模拟投资训练营等方式,为有学习经济愿望的个人和教授课程意愿的个人同平台牵线搭桥,实现线上播出节目、线下营收的转化。

除此之外,不同媒体、节目之间进行联动整合,降低制作成本。财经媒体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增加节目信息量。以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例,一则新闻先由《华尔街日报》报道,再由CNBC 电视台跟进,接下来再由其旗下的杂志进行深度报道。这样的融合模式将从业人员进行了整合,也将信息进行融合,大大缩减了报道成本,而各渠道的播出也实现了收益最大化。

专门针对受众需求创建盈利产品。除了知识付费、广告变现、生产衍生品、缩减制作成本外,电视财经类节目的观众主要寻求的是理财知识和财经资讯,节目盈利可从这方面入手。理财是个广义的概念,每个人对个人财富的管理需求不同,而寻求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理财知识却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这时财经节目可以从细分领域入手,细化理财衍生品,沉淀总结针对不同人群的付费理财内容,从而实现节目盈利。

结语

随着经济形势向好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日臻成熟,电视财经类节目想赢得更多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多领域去拓展节目宽度、深度、广度,从节目选题、节目样态、传播平台、包装形式、专业背书、盈利模式等多方面创新财经节目,延展节目纵深,让节目具备专业观点的同时更具可看性和服务性,真正贴近广大受众的生活,更好地发挥主流电视财经媒体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财经类财经受众
财经日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阅读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