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瑜伽课程中蕴藏的人文价值

2023-08-02 20:47刘曼罗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

刘曼罗

摘  要:受现代瑜伽发展、社会宣传、商业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瑜伽课程普遍呈现出过度简化其固有功效与意义的状况,局限了瑜伽作为高校课程的深层教育价值。文章通过追溯古代瑜伽本源的意义,探索高校瑜伽课程在身心层面、人文教育、人类文化发展与互融等方面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指出古代瑜伽体系本是针对人自身的生命科学体系,其人文价值对于当代高校瑜伽课程具有教育性作用,并对指引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生活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身心修为均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瑜伽课程;瑜伽本源;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160-04

目前,瑜伽不仅风靡社会,也被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普及至高校。然而,受现代瑜伽发展、社会宣传、商业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瑜伽课程普遍呈现出过度简化其固有功效与意义的状况,由此也局限了瑜伽作为高校课程的深层教育价值。其实,瑜伽体系远不止于唯美的造型与塑形功效,而是一套针对人自身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人类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古老的瑜伽体系已搭建出人类认识自我的途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瑜伽的练习,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体会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将通过引申古代瑜伽的本源意义来探讨高校瑜伽课程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

一、古代瑜伽的本源意义

据古代印度河流域废墟中挖掘出的史前瑜伽姿态文物推断,瑜伽拥有至少5000多年的历史[1]。追根溯源,瑜伽远不止于身体动作展示,其隶属于古代哲学范畴,体现了人们追寻生命本源价值的重要方法与路径。古印度哲学家巴坦加里 (Patanjali)曾在撰写的《瑜伽经》中提出瑜伽之意为“连接”,人们后来将“连接”理解为身与心的统一,人与信仰的统一,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的统一等,即“自我”与“超我”的连接[2]。

自古至今,伴随瑜伽流派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人们对瑜伽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出现偏颇与分歧。诸如种类与造型繁多的现代瑜伽基本都是源自古典瑜伽小众流派哈他瑜伽(Hatha Yoga)的演变。哈他瑜伽也被称为日月瑜伽,意指阴阳关系的融合与连接。但是,由于哈他瑜伽大多以瑜伽体式(Asana)的形式呈现并主要影响了现代瑜伽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非常容易被现代人混淆为健身运动。其实,古代的瑜伽门派众多,体式类别与数量却非常少,基本均以跪坐为主,直到中世纪才开始出现平衡、反屈与扭转形式的少量体式。自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现代瑜伽之父克瑞斯那姆查(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对哈他瑜伽的改革与创新,瑜伽体式增加了站立体位并结合了印度摔跤和体操等动作,以串联运动(Vinyasa)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构成了现代瑜伽的雏形[3]。于是,瑜伽体式作为健身形式被西方世界喜愛并演变出更多强调健身功能、造型与难度的动作,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1世纪,瑜伽体式的风潮席卷至全球并火热到中国,随着人们在现代社交平台与媒体的频繁演示,瑜伽体式成为代表瑜伽的象征性符号,而蕴藏古老智慧的瑜伽本义却被人们逐渐淡忘。由于逐渐脱离瑜伽本义,现代瑜伽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的“类瑜伽”或“伪瑜伽”现象,它们流于表象的练习形式仅展示了瑜伽之形,却脱离了瑜伽之本。

古代瑜伽圣哲殊穆拉(Thrumoolar)曾对人们忙于寻求表象形式而偏离瑜伽本源的做法进行评价:“即使你练瑜伽八千年,你也达不到那光明之处[4]。”这意味着,瑜伽是关于“心”的知识,远不止对身体的展示或流于表面形式的追随或供奉。对于此,现代整合瑜伽大师沙吉难陀(Sriswamisatchi Dananda)指出,人们应当去内在寻找光,如同镜中人般去照见自己的本心,方能获得对瑜伽的认识。从现代生活角度出发,瑜伽更应是对人类的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意味着人在精神层面的平衡,使人能够均衡地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5]。瑜伽的本源其实是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相互连接的状态,它是研究人类本身的生命科学,也是人类与自我、与世界事物相互连接与融合的状态所带来的一种认知体系。因此,瑜伽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当人们能够回溯古代瑜伽的本源意义,就可以剥离开现代瑜伽所呈现出的纷杂表象,进入瑜伽的本质,探寻高校瑜伽课程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

二、瑜伽课程中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人文理念的核心。古老的瑜伽体系正是以针对人本身的身心修习方法融合深沉的哲学思想,绵延发展了5000余年,是围绕人的身体、思想与内心需求而生的实用工具,充满着对人的切身关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拥有强悍的身心健康水平无疑是战胜这场罕见战役的重要武器。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堂高质量的瑜伽课程可以将哲学思想、身体习练、心理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进行紧密结合,从而构成一门强健身心、内涵丰富的人文特色课程。

遵循瑜伽本源的瑜伽课程可以将关于人的问题和人的生命质量放在首位,在瑜伽课程的进行中强调对人的关怀,并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与境界提升。因此,高校瑜伽课程无论是采纳体式、呼吸、感官收敛、冥想等任何习练方式进行教学,都应履行人文关怀的过程。例如以阐述古代瑜伽本义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控制道德、行为、身体、呼吸等,指引他们调适生活认知、行为方式、人生价值观等实践修为。此种以人本体为导向的修为艺术是瑜伽指向人对自我生命进行认知、自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

目前,由于高校瑜伽课程隶属于体育课程,因此大多呈现出瑜伽体式(Asana)的教学主体内容,这既符合高校体育的教学要求,也是现代瑜伽被知晓与关注的重要形式。瑜伽体式相比其他瑜伽练习形式拥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被多项研究证明对人体具有鲜明的健身益处。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受试者经过瑜伽体式的训练达6周后,血液中呈现出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浓度成为能量代谢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催化剂,此结果表明瑜伽体式具有一般身体耐力的训练效果[6]。并且,瑜伽体式有助于肌肉伸展,可改善关节柔韧度并有利于身体整体柔韧性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瑜伽课程的体式练习中,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幅度与难度的瑜伽体式,通过遵循现代瑜伽中符合人体解剖学规律的练习方法进行适宜练习,进而从中受益,以此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在练习过程中被教师或自我深度体恤与关怀。

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也指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在高校瑜伽课程中需要明确一点,即体式练习不仅能够带来身体的健康效果,融入瑜伽本源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更加鲜明的作用。经研究,大学生经常处于压力很高的水平,焦虑和抑郁更是两种最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在对大学生群体所做的研究中发现,有57项关于正念练习的研究干预结果都显示了,其在减轻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压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正念(Mindfulness)的概念来自西方心理学,是指通过有意识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不加评判地觉察当下此刻的体验而涌现出的觉知力[7]。正念的根源来自东方的禅修,其对注意力与觉知力的训练宗旨和瑜伽的练习方法高度一致。古代《瑜伽经》中所言的专注(Dharana)与冥想(Dhyana)正是在陈述人如何将意识集中于某个“精微”的事物,通过彼此的连接与融合培养人获得高度的觉知,此点也体现出瑜伽方法已被运用于现代心理治疗领域的部分核心原理。

古代瑜伽体系经常从人的感官、身体、注意力等多个层面对人进行训练,以此达到身心共同提升的作用。无论是体式练习,呼吸控制法、注意力集中训练、正念或冥想练习,古代瑜伽的体系与方法都在关注人的身体与心灵如何能够真实而深度地进入高度集中的当下状态,此点与西方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心流”(Mental Flow)概念类似。心理学家米哈伊(Mihály)曾指出“心流”是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可能途径。大学生时期正处于具有创造力与探索欲的重要时期,此时勃发的生命能量正需要被合理地整合与引导,而沉浸于“心流”当中的专注与情感投入状态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内源性动力与创作激情,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自我成就感与生命喜悦感。因此,在高校瑜伽课程中可以通过强调对身体与行为进行正念觉察,或者在体式练习中以冥想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高度的专注与全神贯注的状态,知晓“心流”的美妙与益处。

三、瑜伽课程中的人文教育

数千年来,瑜伽作为具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人类行为的身心修炼方式,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普适性人文教育价值。因此,瑜伽在西方传播的初期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瑜伽练习中,人们获得的不仅是身体与心理的健康,还包括由于长期坚持训练所达成地对自我认识的探索、勇于超越自我的胆识、坚定不移的信念等可贵品质。人们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会逐渐消除私欲、净化心灵,通过唤醒沉睡的“潜在意识”,彰显出真、善、美的人类本性,并能从个体困苦中解脱出来,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著名的印度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认为:“将凡夫个人的知觉性与神圣者相接,乃瑜伽的正本真元。”古代瑜伽正是遵循此点确立出了王瑜伽(Raja Yoga)、业瑜伽(Karma Yoga)、智瑜伽(Jnan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哈他瑜伽(Hatha Yoga)、昆达利尼瑜伽(Kundalini Yoga)等主要流派。无论何种流派,瑜伽的目的都在指向对人本身进行教育、规诫、约束与控制,获得潜在能力的开发与超越。瑜伽的人文教育体现在多个方面,其核心在通过人类对自身的观察与探索,研究如何与内部或外部环境产生连接与共融。瑜伽所具有的哲理性与审美性都在给予人类以身心的滋养与智慧,其蕴含的教育形式包含人对生命的探索与尊重、人的身体与形态的表达、人与自我和环境的契合、人类文化的衍生与传承等多个方面。因此,瑜伽的“融合”与“连接”的内涵意味着人类在持续的繁衍与发展中,无处不在地实践着有关“人”对自我与周边环境、社会的沟通性表达,并在此过程中持续探索作为“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瑜伽的每一个体位练习并不是炫耀身体的动作操练,而是在通过对身体的训练达成真切的情感体验与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也是在通过身体与形态的沟通性表达传递出对生命的探索与尊重。在修习瑜伽体位的过程中,人们被引领逐渐从尘世的欲望与纠结中回归至对自我生命的审视,深切地聆听来自内在身体的诉求,从而得以关照心灵深处的渴望。此时,人的情绪与思维需要跟随身体的每一步感受,以顺应来自内在自我的调整,并尝试与身体、心灵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彼此调适与对话,最终获得对当下自我状态的接纳与释然,给予自身以全方面的和谐与自由。

瑜伽的人文教育同样体现在通过人与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对话,来达到人与自我、环境或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人类从本体出发,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生命回归与溯源的方式,是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状况所亟须的人类共存方式。在人与内部、外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不仅生命个体的觉知会逐渐苏醒,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空性也会启迪并赋予人们内在精神层面的谦卑与善良,促使人们产生对万事万物的尊重之心,并沉浸于与万物的和谐共融状态之中。这一切正好符合瑜伽的“融合”“连接”与“结合”的本源意义,也是高校瑜伽课程需要回溯与遵循的部分。当学生真正触碰到瑜伽的本源,就能够知晓自己生存于世间的生命意义。当深沉地浸入瑜伽的境界中,人便能切实感悟到生命的至善之美,获得个体意识与世界的结合,内在沉睡的能量与善意将在此刻被唤醒,达到明心见性的喜悦状态。瑜伽课堂中天然存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与最高自我“连接”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此指导学生产生对自己与世界的尊重与热爱之情。并且,由于瑜伽的普适性教育功能与意义,瑜伽的人文价值不仅存在于课堂之内,也存在于课堂之外,其整体的教育过程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瑜伽课程中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互融

自人类诞生,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文化从未停止过交融碰撞,从瑜伽的演化进程中可以窥视到人类文明的迁徙、发展与共融的脉络。作为哲学范畴的瑜伽体系不断地与各类文化结合互促,无论是儒学、佛教、道教还是哲学、医学、心理学等都在围绕“人”进行探讨,其精髓是强调人本身并持续探索人和宇宙的对应性与关联性。比如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与瑜伽中的核心理念“梵我同一”异曲同工。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开篇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与巴坦加里(Patanjali)在《瑜伽经》中描述的八分支瑜伽(Ashtanga Yoga)修炼步骤相契合。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一书中,曾称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与体系为“中国瑜伽”。考古学家也在印度发现古代练功图和修炼的小佛像,其姿态与道家功法极其相似。瑜伽中的感官收敛,呼吸控制法、饮食、欲望控制等都是《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哲学著作中的论题[8]。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曾陈述过具有代表性的瑜伽体位法并称其为“天竺国按摩”,是“婆罗门法”[9]。宋代的《云笈七鉴》与明代的《遵生八笺》中都收录了瑜伽体式的修习方法。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医学与道教中的导引按摩术,老子按摩法、摄养枕中方、八段锦、二十四气导引坐功法等功法都鲜明地表现出对瑜伽的吸纳[10]。由于中国道家与外来的佛家功法都显现出雷同瑜伽的表征与痕迹,有学者根据瑜伽产生的年代推测出中国的道家功法与后期传入的佛家功法均源自瑜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瑜伽的发展与演化是人类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无论源起究竟为何,古代瑜伽隶属于哲学体系,其中对人的探索和探究本身就广泛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起源,因此极易形成人类文化的汇聚,完全符合人文思想汇融通达的理念。

总之,高校瑜伽课堂不仅是身心健康的修习场所,也是体现人类文化发展与互融的陈列之地。在高校的瑜伽课程中,瑜伽体式可尝试结合中国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养生功等进行结合性教学,也可将瑜伽的腹式呼吸、日月呼吸法、AUM语音唱诵等与中国的《六字诀》等功法相结合,进行声音养生功的教学尝试。这些丰富方法的融合不仅能够体现出瑜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贡献,也能够引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蕙兰. 瑜伽的赠予[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5.

[2]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30.

[3] Desikachar T K V. 瑜伽之心[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4-8.

[4] 沙吉难陀.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M]. 合肥:黄山书社,2007:165.

[5] 艾扬格. 瑜伽之光[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分公司,2005:40.

[6] Pansare M S,Kulkarni A N,Pendse U B. Effect of yogic training on serum LDH levels[J].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89,29(02):177-178.

[7] Kabat-Zinn J.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J].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 Practice,2003,10(02):144-156.

[8] 王志成,楊柳,段力萍. 瑜伽之路[M]. 南京:江大学出版社,2006:26-56.

[9]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1-38.

[10] 陈丽霞,史兵,张西平. 瑜伽的中国化进程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07):84-91.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人文视角诠释
浅析人文视角下的喜剧节目价值挖掘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论缕析
论初中数学课堂人文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挖掘学科价值 促进学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