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廷,金菲,夏文颖,倪芳,陆燕飞(.东海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连云港222322;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0029;3.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南京20029)
孔兹创伤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触酶阴性、兼性厌氧,1993年首次在伤口中分离得到[1]。该菌最初被认为是人和动物皮肤的正常定植菌,尤其是在下肢皮肤[2]。目前认为,孔兹创伤球菌是人类少见的机会性感染病原菌,且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病性[3]。该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少见,主要引起糖尿病等患有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患者下肢及足部的化脓性感染,也可引起软组织脓肿、蜂窝织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膜炎甚至败血症等严重感染[1-4]。由孔兹创伤球菌引起的软组织感染部位包括下肢、足部、乳腺、胸部、肩部等,背部脓肿尚未见报道[4]。2021年5月,从1例高血压患者背部脓肿中分离出纯培养的孔兹创伤球菌,报道如下。
患者男,65岁,因背部局部出现一包块,伴红肿、疼痛,于当地卫生院行抗炎治疗(具体药物不详),10余天后红肿未见明显缓解,自觉红肿疼痛渐加重,遂于2021年5月31日在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门诊拟“背部脓肿”收治入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良好。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 ℃,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8/71 mmHg;专科检查:背部包块,伴红肿,大小约3 cm×3 cm,中间稍隆起,有压痛,轻微波动感,边界清,活动差,无异常搏动;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6.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4.1%,血红蛋白 133 g/L,D-二聚体3.44 mg/L,空腹血糖 5.81 mmol/L。患者于入院当天局部麻醉下行“背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患处皮肤表面消毒后,切开表面皮肤,见有较多脓液,取深部脓液送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清除脓胎及坏死组织,术后予以头孢唑肟钠抗感染。6月4日脓液培养提示孔兹创伤球菌,根据药敏结果,继续原抗菌药物治疗方案。6月6日患者背部切口愈合尚可,无明显脓液,辅料干燥,予以出院。
2.1细菌培养及鉴定 脓液送至微生物实验室后立即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及巧克力平板,同时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需氧培养置于5% CO2培养箱,厌氧培养置于厌氧袋中。35 ℃需氧及厌氧培养48 h后血平板均见圆形、细小、半透明似露珠、轻微α溶血的菌落,见图1A。菌落革兰染色镜检见革兰阳性球菌,成双、成团或四联排列,大小不等,较葡萄球菌稍大,见图1B。
注:A,血平板需氧培养48 h后菌落形态;B,菌落涂片革兰染色油镜(×1 000)。
该菌使用郑州安图生物公司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Autof ms1000鉴定为孔兹创伤球菌(Helcococcuskunzii,得分9.705),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P卡鉴定为孔兹创伤球菌(Helcococcuskunzii,鉴定率94%,生物编码:020112300111020)。该菌进一步送至南京擎科生物有限公司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16S rDNA基因测序,引物序列: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反应条件:98 ℃变性10 s,55 ℃退火10 s,72 ℃延伸10 s,循环35次。采用ABI 3730测序仪进行检测,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与孔兹创伤球菌(GenBank登录号:MW391555.1)99.86%同源。
2.2药敏试验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无孔兹创伤球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及折点判读,参考链球菌药敏方法,采用5%绵羊血MHA培养基,使用E-test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48 h后观察结果,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青霉素0.012 μg/mL,氨苄西林0.064 μg/mL,红霉素>256 μg/mL,克林霉素>256 μg/mL,头孢曲松0.125 μg/mL,万古霉素0.38 μg/mL,利奈唑胺2 μg/mL,亚胺培南0.16 μg/mL。
本例为孔兹创伤球菌引起高血压患者的背部脓肿,此感染部位尚未见报道,且为孔兹创伤球菌单菌感染,再一次证实了该菌的致病性及易感人群。因此,当临床分离出孔兹创伤球菌时,应引起重视并考虑其致病性。目前,有关孔兹创伤球菌致病机制的研究不多,其特殊的N端结构及染色体中的甲基化酶基因erm(47)可能与之相关[4-5]。
创伤球菌在表型及生化特征上与气球菌相近,临床应注意鉴别,孔兹创伤球菌在厌氧环境中生长良好、α-溶血不明显、不分解蔗糖、菊糖、棉子糖和甘露醇等碳水化合物,不水解胆汁七叶苷、不产生β-半乳糖苷酶、对红霉素多耐药,而绿色气球菌则相反[1,3]。自动化鉴定仪器中,API 20 Strep鉴定系统不可靠,易将孔兹创伤球菌错误鉴定为绿色气球菌,Vitek 2 Compact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可准确鉴定该菌[3,6-7]。本例亦是通过上述两种仪器准确鉴定出孔兹创伤球菌,并经16S rDNA确认。
创伤球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缺乏,CLSI无相应折点判读标准。Vergne等[8]参考欧洲抗菌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草绿色链球菌折点,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39株孔兹创伤球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现该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考拉宁敏感性最高,对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克林霉素,并建议β-内酰胺类药物尤其是青霉素可作为孔兹创伤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本例孔兹创伤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的MIC值均高于256 μg/mL,对其余药物MIC值均较低,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目前,孔兹创伤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以β-内酰胺类药物及万古霉素为主,甲硝唑和利福平也有治疗成功的案例报道[4]。除药物治疗外,外科清创引流是快速有效清除病原体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处理创伤球菌引起的局部感染时[9]。本例患者先行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后通过脓肿切开引流术,迅速改善了预后。
综上,孔兹创伤球菌是人类少见的潜在致病性微生物,临床应引起重视,微生物检验人员应提高对该菌的认识,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菌对后期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