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建筑识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3-08-02 03:55丁晓玲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程教学高职

丁晓玲

摘  要:“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以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大赛、“1+X”认证体系等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助推器,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以及证书界连接起来,通过标准、内容、过程、评估和其他教育要素,整合环境和文化资源,全面培育高质量的技术和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文章基于文献综述、教学整合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岗课赛证”融合教育存在的教学逻辑不清晰、融通过程落实推进困难以及融通结果和教学质量难以评估考核等问题,以高职建筑识图课程为例,明确了“课岗证赛”融合改革思路、课程目标、模块课程设置,提出了考核方案制订和教师团队组建等相关建议,以高职建筑识图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的困境。

关键词:岗课赛证;高职;建筑识图;课程教学;融通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3-0038-0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自2019年起在高职院校、应用型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要求。我国在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向多元化、高质量、类型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其他四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并在全国范圍内推行“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是教育部联合其他九个部委在2020年九月发布的,并将“1+X”认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再一次推向了新的高度[1-2]。《建筑工程识图》被批准为国家“1+X”考试的试点,建筑识图是国家和省级竞赛的重要项目,而建筑工程知识又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工作。

一、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逻辑内涵

“岗课赛证”是以高质量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供求为切入点,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以及证书界联系起来,产业界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和教育行业的人才提供培训的机遇,认证机构为四大体系进行认证,并通过四大体系联合四种培养因素的整合,包括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和技能等级认证标准;企业培训内容、教学内容、竞赛项目与X证书培训内容相结合;生产过程、教学过程、赛训过程与X认证过程相结合;企业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法、竞赛评分标准和技术考核方法的有机结合。四个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发展,使学校资源、竞赛资源、证书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整合融通。“岗课赛证”四大主体和四大育人要素、五大资源要素的有机结合,促使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要素之间融会贯通,保证学校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需要。

(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

新时期,高职教育从“以规模为导向”转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担当,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现转型升级、教学提升的基础保障。在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的产业需求侧结构、质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平衡。一方面,生产组织模式的智能化转变,使作业设备和工艺更加复杂,而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组织结构的灵活化和工作边界模糊等因素都会岗位职责职位的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的技术技能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的需要。“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载体,使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以及证书界融为一体。四大体系的联合培养,能够让人才具备多种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素质,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需不匹配、“输出”质量不能得到业内企业认同的矛盾[3]。

“岗课赛证”的融合育人是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化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推进产教结合,校企两元育人;为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类型性变革提供指导。“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层次上,结合专业技术创新,“岗课对接”注重产业链和教育链条的协同发展,形成适合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等方面,反映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的培养模式”。“课赛融合”是把各个层次的技术大赛作为桥梁,通过赛前准备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从而使个人能够在团体竞赛的环境中达到“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的要求。“课证互融”从整个行业的需要出发,把X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做到教育与X技能的结合,满足当前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岗课赛证”在高职建筑识图课程中的融通途径

(一)“岗课赛证”融合改革思路

建筑工程的识图能力与许多土建专业的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施工中,设计师以设计施工图来传达工程信息,BIM建模人员根据图纸进行建模,施工者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造价人员按图纸进行计量,监理员根据图纸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为此,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建筑工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构建与整个产业链相关的专业团体,使建筑工程知识与“1+X”建筑工程职业技能、建筑工程技能大赛三者联系起来,改革建筑工程知识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真正做到“课岗证赛”的统一。

在专业群基础上,根据“1+X”的入门证书,开设了基本的识图知识,各专业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识图课程后,可以通过CAD识图比赛进行初级证书资格考试。专业群的中层划分为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水暖、建筑电气四大专业,根据“1+X”中级证书的要求,由不同的专业组成一门或多门中级证书,根据考试的结果,组成省级培训班。专业群体扩展互选层次,根据“1+X”的建筑工程知识等级,在众创空间或工作室中开设识图课,并且让学生正确认识证书考试难度,为以后职业道路发展考取证书,在学校教学名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指导下,不仅能够巩固书本知识,还能够提升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通过学生表现以及教师反馈情况,选拔优秀学生冲击国家级竞赛和高级技能证书[4]。

(二)明确课程目标

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绘制建筑图纸,并将其描述出来。这门课主要对标施工员岗位,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进行了界定。1. 能力需求: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及各种建筑结构图册,正确阅读一份建筑结构图,发现、修改设计中的错误、不规范、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方,并将其详细地描述出来。2. 知识需求:熟悉国家制图规范,掌握建筑结构和典型施工工藝,掌握建筑图纸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了解建筑图纸的最新标准、规范、图册。3. 素质需求:培养爱岗敬业、认真工作精神,严格遵守国家的技术规范和工业标准,诚信为本,坚守本心;多留意周围的建筑物,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沟通技巧;具备创造性思维,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勇于发问,勇于探究;具有公平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具备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关心民生、关爱同学、热爱生命。

(三)“岗课赛证”融合模块课程设置

按照职业证书和技能竞赛等级,将课程设置为识图基础、识图核心以及识图提升三部分,分别构建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兴趣认知,分成不同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围绕建筑工程开展专业知识和识图要求的教学,根据三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和三级施工图纸进行设计,系统地建立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体系[5]。以下是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结构)两个方面的实例,分别阐述了专业群体在建设工程知识“课岗证赛”中的整合课程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CAD”为基础的识图模块,以一套建筑工程图纸为载体,包括夯实投影、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建筑 CAD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的绘图技能[6]。

第二个阶段是以一份中等规模的建筑图纸(非人防设计)为基础,设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识图核心模块:1. 建筑设计方向有“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绘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建筑装饰施工图识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细节图等,学生能够根据作业要求,使用 CAD绘图软件,完成中等建筑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细图等。2. 土建(结构)专业开设“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施工技术”。学生能够根据作业要求,使用 CAD绘图软件,完成中等规模的建筑基础施工图、柱(墙)施工图、梁施工图、板施工图、结构图等。

第三个阶段是以一套包括人防设计在内的大型建筑施工图为载体,设置了多个方向的识图提高课程:1. 建筑设计方向有“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绘制”“安装工程识图”“施工图会审”;立面图、剖面图、建筑细节图等;根据作业要求,结合有关专业情况图,使用 CAD绘图软件,绘制大型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细图等。2. 建筑设计专业设置“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安装工程识图”“施工图会审”,根据工作需要,根据有关的专业情况图,使用CAD绘图软件,完成大型建筑基础施工图、柱(墙)施工图、梁、板施工图、结构详图等。

(四)制订考核方案

首先,为各学科制订专门的评估实施计划。其次,按照建筑工程识图省、国赛分数,学员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对各个科目最终成绩进行评定,获得国家级竞赛者需总评成绩判定在班级人数前2%;获得省部级竞赛一等奖者需总评成绩判定在班级人数前10%;获得省部级竞赛二等奖或三等奖等奖者需总评成绩判定在班级人数前20%;获得校级等奖者需总评成绩判定在班级人数前50%。此外,成绩判定应按参赛人贡献度(即证书人数排名)进行累计计分制,个人评测成绩可按N/Nmax*单项满分计算。“赛证”融合考核是融通育人的前提和结果,能够深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训效果[7]。“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入门)考试的分数为百分制,在通过证书的考核后,由评估机构将其成绩与对应的课程进行比对。同时,建筑工程知识竞赛的结果也可与其对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相对应。

(五)组建教师团队

“岗课赛证”的融通育人,应建立一个高层次“双师型”教学队伍,并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例如小组组长,负责掌握行业发展动向,掌握行业前沿知识,团队核心人员一般为2~5人,需要是在一线教学的名师专家,具备建筑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以及具备本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及改进能力;队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考核经验和管理理念;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导师、高技能人才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完善,并负责挖掘和转换课程系统中的产业资源,按照工作需要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重点是实际的工程案例撰写;通过解构和提炼特定的工作内容,使当前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对照《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及国家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大纲》,并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结合《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和技能竞赛的有关内容,对有关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再根据评估机构公布的测试时间,对有关的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进一步强化、补充和拓展技能证书所考核的内容,如实施课程设计、组建相关专业协会等。此外,采用一整套数量适中的建筑设计图,贯穿相应2~3个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再采用诸如翻转式、项目式、研讨式等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通过调整教学策略和改革教学手段,将参赛技能知识、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技术以及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整合为不同知识模块,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做到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三、结语

按照职业教育大会的要求,重建新型课程体系,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适应能力,是当前的紧迫任务。鉴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中存在着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问题,高职建筑专业应该根据职业技术要求,采取主动的连接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实践模式,这对促进我国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产业增值、学生赋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从技术岗位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流程课程体系,将“1+X”证书、技能竞赛、素质需求与教学评估与规范制度相融合,打造“岗课赛证”协同的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为建筑识图课程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培,陈瑞亮,路立新. 基于“岗课赛证”模式的《水利工程造价》课程研究[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03):15-18.

[2] 张黎. “1+X”证书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 现代农村科技,2022(09):97-99.

[3] 王欣,赵延春,史晓燕. “岗课赛证”融通在建筑工程识图中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07):36-38.

[4] 李娜. 智能建造视域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岗课赛证”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3):84-86.

[5] 王海强.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探索[J]. 山西建筑,2021,47(23):179-181.

[6] 张慧青,王海英,刘晓.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1(21):27-34.

[7] 程瑞芳,宁亚锋,郭兴峰. 深化“岗课赛证”融合,创新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为例[J]. 大众标准化,2021(20):122-124.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程教学高职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