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考真题 深化历史认识

2023-08-02 01:49吴进罗文芬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7期
关键词:娜拉新文化运动考试题

吴进 罗文芬

历史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上重大的、关键性的史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及演进规律。在解析高考试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试题考查的重要历史史事进行剖析,挖掘史事背后的历史意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试题,而且能够以点带面,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另外,我们还可以将相关的试题进行类比分析,利用这些试题构建起一个知识的链条。通过分析这些试题背后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认识历史演进的规律,从而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下面,笔者以2022年广东历史高考第8题为例,进行说明。

一、以点带面,透过现象抓本质

【例1】 (2022·广东卷)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高考试题。试题以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娜拉出走问题”的讨论为切入点,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代特点。题目难度不大,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进行解答。在解析这道试题时,笔者更关注的是题目所考查的历史现象。因为,关于“娜拉出走问题”的讨论,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起因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是一场观念形态的革命。但是,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其内容“仍然是在西方式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鼓吹以个人为中心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着眼点主要是个人权利,而不是人民的整体利益,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指明真正的出路”。在这种背景下,1918年出现了关于“娜拉出走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使当时的一些先进分子从关注个人权利,到思考整个社会的改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那样黑暗,旧的社会不改造,个人再努力,也没有前途可言。离开社会的改造,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连生存也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不上有什么个性解放和个人前途。于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思想界被提到突出的地位”。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娜拉出走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关注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解放”,到追求整个社会的改造,谋求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时期思想演进的时代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新的历史认识。有了这样的历史认识,学生就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同类试题的命题意图,作出正确的解答。如下面这道高考试题:

【例2】 (2016·海南卷)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这道高考试题的答案是C。题目中的历史现象,与关于“娜拉出走问题”的讨论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通过彻底“改造社会”的方式,达到拯救时弊、救亡图存的目的。因此,通过对重要历史史事的分析,以点带面、透过现象抓本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特点、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进而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二、拓展深化,认识历史演进的规律

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娜拉出走问题”的讨论,使当时的人们从关注个性解放、个人权利到关注社会的改造。但是,思想的演进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笔者在对2022年广东卷第8题进行解析时,尝试将相关的高考试题整理出来,利用这些试题构建起一个知识的链条。通过分析这些试题背后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进的规律。

【例3】 (2018·全国Ⅰ卷)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例4】 (2018·全国Ⅲ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例5】 (2018·江苏卷)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这三道试题,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思想界对于如何改造社会的认识。例3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五四运动后,思想界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例4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反思。除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和“无政府主义”的讨论外,这个时期的思想界还出现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使一批先进青年更加认识清楚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得到扩大”,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开来。一大批知识青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决心绝不是轻易下定的,更不是一时冲动和趋时行为,而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经过反复的推求比较和实践检验,最后才作出这个自己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例5中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上的演讲,生动体现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起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探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通过对上面三道试题所考查的历史现象的对比和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其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从关注个性解放、个人权利到立志改造社会,再到认同科学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这样一个演变的规律。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

综上,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利用高考试题,以点带面、透过现象抓本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而将相关的试题进行整理、对比分析,能够构建起知识的链条,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演进的规律。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
娜拉新文化运动考试题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勇敢出走的娜拉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