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会康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近年来,竞技篮球运动在我国不断发展,篮球运动中的身体对抗异常激烈,因此,具备较强爆发力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更占优势,这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表现。爆发力作为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受速度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快速起跳冲抢、投篮、快速突破时,都需要以较强的下肢爆发力作为支撑。所以需要足够重视对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培养。
复合式训练包括配对的增强式训练、高强度抗阻训练等,其主要以后激活增强效应为理论依据,是指通过最大强度的肌肉收缩后,肌肉会得到临时性力量与发力速度的增强[1]。要想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力,只单纯进行常规的力量训练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复合式训练这种力量与爆发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才能让篮球运动员的多项运动素质得到提高,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力量训练,复合式训练有着更高的实用价值。在保证训练项目科学性的基础上,复合式训练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运动员力量及爆发力的培养。因此,在篮球运动的日常体能训练中,复合式训练目前已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训练方式。
爆发力是机体短时间内做出最大功的能力,属于人体具备的一种快速力量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衡量运动员运动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篮球运动中爆发力的高低会显著影响篮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如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进行快速移动、垂直起跳、连续起跳等都需要强大爆发力的支撑。对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进行训练,有助于提高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的攻守转换能力,同时还需要运动员的下肢关节拮抗肌与原动肌之间相互保持协调,这样运动员不仅能够保持较强的发力,还能保证发力的稳定性。
此次研究选取36 名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年龄在19~23岁之间,所有参与研究的篮球运动员均接受过至少1年的专项训练。此次研究经学院批准,并与运动员签署知情协议,将选择的36名运动员平均分配到A队与B队,分别由2名专业教师负责训练。其中,A 队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案,B 队采用复合式训练方案。正式开始训练前,所有运动员均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确定所有运动员均不存在下肢损伤的情况,参与训练时都处于身心健康状态,且运动员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研究前,由专业教师详细告知运动员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保证运动员具有知情权。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运动员均为在校大学生,选定学校体育馆为训练场地,该体育馆有着完善的训练器材,包括史密斯架、杠铃、秒表、电子摸高架、记录本等,能够满足测试专业体育成绩的要求[2]。
A队与B队运动员均采取集中训练的方式,所有成员训练时间均为63d。A 队篮球运动员主要采取常规的力量训练,B队运动员采用复合式训练。正式开始训练前,组织A 队与B 队运动员进行为期两周的基本动作训练。第3 周~第9 周为正式训练阶段,安排学生每周六、周日进行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为120min,总共持续9周。对B队学生的训练,主要是在常规力量训练基础上增加强化训练内容,保证复合式训练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占据主导地位(见表1)。
表1 A队与B队训练计划
在训练过程中,在篮球运动员完成一组力量训练间歇30s后再进行一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起到良好的神经刺激激活效应,为后续训练做好充分铺垫。训练计划的制订需要遵循高强度、低负荷的训练原则,充分将力量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结合起来,尽量保证所有篮球运动员都可以根据提前制订的计划完成训练任务,从而保障训练效果[3]。对B队实施复合式训练,训练频率控制在每周2次,这样能保证运动员有充足的时间恢复,避免因为过于密集的训练导致运动员身体过度疲劳或者对训练产生抗拒,通过这种方式保障训练的整体质量。对于A队的常规力量训练,基本是以负重的半蹲、深蹲、箭步蹲为主;复合训练中主要是基于力量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结合,新增加了跳箱、纵跳、立定跳远等多项以跳跃为主的训练项目。
完成63天的训练后,选择3项研究指标,主要通过体能测验得出结果,分别是30m 加速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这三项指标成绩均与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高低有关,通过对训练成绩进行检验,能有效得出复合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A 队和B 队在30m 加速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3项测试成绩上,结果基本相等。
从表2 来看,A 队与B 队运动员的30m 加速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成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队成绩差异不大,相较而言,B队平均成绩低于A队。
表2 训练前A队与B队测试指标对比
在对两队篮球运动员严格执行训练计划后,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对A队与B队在实验前后的下肢爆发力进行统计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A队与B队的篮球运动员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后,30m 加速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成绩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是B 队运动员的平均测试成绩明显优于A 队,说明采用复合式训练方案对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相比于常规力量训练方式有更好的效果,P<0.05。
表3 研究前后A队与B队测试成绩对比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复合式训练对提高篮球运动员下肢运动水平有着十分显著的训练效果。研究结束后A队与B队篮球运动员的测试成绩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上升幅度上B 队更加明显。其中,30m 加速跑差异存在显著性,立定跳远与原地纵跳两项指标差异呈现极显著性。因此,针对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采取复合式训练方案比常规力量训练方案更加科学、有效,在培养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上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
篮球运动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许多动作都是将某只脚作为支撑点,在对抗状态下部分动作还需要单脚快速用力起跳或者蹬地加速,这些都需要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作为支撑。篮球运动员在参加训练时,一般是通过下肢单侧的力量或者爆发力训练这些与篮球运动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展开,同时在训练时还需要考虑怎样预防运动损伤,明确下肢爆发力在参与运动时预防损伤的作用。
5.2.1 激发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
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大小主要受下肢肌肉最大力量的影响,通过复合式训练能最大限度激发出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4-6]。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组合训练的内容是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想顺利完成一组动作,需要依靠运动员许多关节与肌肉之间的相互协调。所以在复合式训练中,要指导运动员正确完成各项训练动作,只有正确且熟练掌握各项动作,才能将复合式训练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
5.2.2 发挥激活后增强效应
从生理机制角度来看,复合式训练主要通过大负荷来刺激机体产生机械与神经效应,增加运动员后期力量和速度训练的功率输出,也被称为激活后增强效应。激活后增效效应是指肌肉群在特定条件下收缩后,该肌肉群的爆发力会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最大提升,也就是说特定预先收缩会给骨骼肌的收缩能力产生影响。篮球运动员在专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先参与具有一定强度的大负荷抗阻训练,实现对肌群的刺激,在短暂休息后再开始专项技能测试,就可以明显发现运动员的测试成绩有非常明显的提升。站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激活后效应是一种内部条件强化刺激,通过科学的高强度训练,将篮球运动员的应激反应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效果。
5.3.1 提高运动员自主锻炼意识
经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的自主锻炼意识对复合式训练效果的影响较大,与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提升呈正相关。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提高篮球运动员对于复合式训练的意识,让运动员自主锻炼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在篮球运动员具备较强自主锻炼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复合式训练,能进一步强化及巩固训练效果,更好地将复合式训练对提高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效果发挥出来[7]。
5.3.2 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
教练制订复合式训练计划时,需要充分掌握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身体素质,有针对性地组织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敏感时期,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正处在发展不均衡的阶段,不同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上有一定差异性。所以需要在前期调查掌握运动身体素质情况后,对预先制订的训练计划作出科学调整,保证训练量、训练动作等均符合对应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标准。
5.3.3 对复合式训练项目展开优化
要想让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将力量训练与增强式训练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复合式训练效果[8]。作为教练,可以将篮球运动员的多种运动素质作为开展复合式训练的目标,为保障并提升复合式训练的效果,需要结合各训练变量,适当对训练内容展开调整与优化。在开展常规力量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训练变量综合采用多种训练手段,避免因为单一的力量训练让运动员感到枯燥。复合式训练中,要注重训练内容的丰富程度,在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复合式训练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宜的训练内容,确保复合式训练能够充分兼顾运动员的个体差异[9]。
综上所述,该文研究了复合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以常规力量训练为基础,联合采用多项训练项目的训练模式,除了可以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外,对运动员体能素质、篮球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所以,后续组织篮球运动员开展训练项目时,应优先选择复合式训练模式,通过适当对现行体育训练体系的调整与改进,在尊重运动员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复合型训练,更容易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