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承君,缪明励,柏跃龙,王宗传
(1.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4;2.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7)
淮安港作为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主干航道的重要交汇点,具有发展港口的良好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淮安港积极落实江苏省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在借鉴先进建设经验[1]的同时,从行业顶层规划[2]、优化政策支持[3]、基础设施建设[4]、深化交流合作[5]等方面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内河集装箱高质量发展。目前,淮安港港口整合成效初显,港口泊位量质齐增,高等级航道连接成网,生产经营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已显成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淮安市目前共有通航里程1402.4 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通航里程为453.4 公里。全市共有码头岸线28公里,港区7 个,生产性码头泊位350 个,码头总延长21684 米,千吨级以上泊位57 个,年设计通过能力1.0亿吨,其中,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36 万标箱。
当前淮安港集装箱运输业务主要服务淮安市境内相关企业及周边水网地区中转运输,其中,本地企业主要以台玻等企业为代表,相关运输货种包括玻璃制品、粮食、化工产品、盐、钢材等;周边地区中转包括徐州、宿迁和山东、安徽等地。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降低淮安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的物流成本,提高“淮安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苏北中心城市功能。2021 年,淮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1 万标箱,同比增长20.1%,持续保持全省内河第一,占全省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38.3%。2022 年1-9 月,淮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4.6 万标箱,同比增长45.4%。2021 年,淮安新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4 万标箱,同比增长23.3%,2022 年1-9 月,淮安新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5 万标箱,同比增长56.9%,其中外贸箱完成4379 标箱。
淮安目前共有集装箱运输船舶40 艘,其中96 标箱及以上船舶21 艘,相关货代企业10 余家。现状共运营集装箱航线18 条,频次为50 班每周,其中内支线3 条,国内航线15 条。已形成“一核心、两中转、三配套”的互联航线布局。即以上海、太仓为核心航线;以宿迁、徐州为主的运河中转航线,以蚌埠、周口为主的淮河中转航线;以南京、武汉为主的长江航线,以连云港为主的盐河航线,以宁波、上海为主的铁水联运线配套,形成辐射上游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下游通达衔接江苏沿江沿海、上海等地的航线体系。
一是港口定位取得突破性提升,淮安港枢纽地位显著增强。《淮安港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于2020年11 月获省政府批复。明确淮安港是江苏省内河重要港口之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及苏北地区综合交通的重要枢纽;是淮安市沿河产业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考虑到淮安港区位功能、吞吐体量、转型步伐等因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中将淮安港列为国家内河主要港口,为淮安港打造内河航运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市域省干线航道网络结构取得突破性优化,区域水运辐射能力显著提升。新一轮《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修编过程中,淮安市政府高位协调,各相关单位积极争取,境内6 条航道被列入规划,张福河航道、金宝航道为新增省干线航道,新增航道里程110 余公里;淮河入海水道(京杭运河-通榆河)规划等级提升为二级,实现了规划层面与京杭运河的同等级对接,有力提升了淮安以水运为核心特色的跨区域影响力和聚合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港航规划研究工作,大力推进淮安水运高质量发展。淮安市为加快全市水运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扶持内河水运集装箱发展方案等文件,航道港口规划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水运规划体系更趋完善。
一是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为培育淮安水运集装箱高质量发展,淮安市政府办公室先后印发《淮安市扶持水运集装箱运输发展实施方案》、《淮安市扶持水运集装箱运输发展(2020-2022 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文件。从2017 年开始,对新开航线、货代企业、铁水联运和船舶建造进行补贴,引导新开辟航线5 条,全市集装箱运输量增加40%以上,3年完成61.8 万标箱。淮安市2020 年开展了新一轮发展政策扶持,对集装箱航线、货代企业、铁水联运、船舶建造、新建集装箱和外向型生产企业进行补贴,有效调动了企业辟航揽货的积极性,共新开辟4 条航线,加密淮安至太仓、周口、凤阳、连云港等航班,加密淮安至宁波、上海铁水联运班列。
二是淮安积极执行优先过闸政策,开通集装箱船舶“绿色通道”。实现全天候24 小时过闸服务、预调度、零等待。2021 年,淮安市累计免征过闸费311.38 万元,共3449 艘次,158737 标箱。
三是在盐河航道实行联席会制。集装箱船舶进入盐河航道,集装箱运输船主可通过手机APP预约过闸登记,由首道船闸负责一次登记、数据共享、全程服务、无缝调度。
近年来,淮安港水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水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产业转型和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码头能力供给结构显著优化。淮安港大力建设内河集装箱泊位,先后建成新港二期、淮阴港区一期,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30 万标箱,新港三期加快建设,内河集装箱作业区发展势头迅猛。
二是内河航道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完成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整治工程、高良涧船闸扩容工程,实现了淮河航道通航标准全面提升,增强了苏北、安徽等内陆地区通江达海的水运能力,助推了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提升了淮安借港出海能力,为盐河与淮河、京杭运河共同构筑起淮安市“十字”水运大通道做好了基础支撑。
三是保障了跨区域运输稳定畅通。淮安重点推进了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和盐河、金宝航线养护疏浚,养护工程质量优良率达100%,实现了航道网络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内河干线航道通航保证率达99%,船闸通航保证率达95%以上,有力保障了适水物资集散和重点产业物资运输,支撑了地区运输结构调整落地推进。
一是强化外贸运输。充分利用新港二类水路开发口岸资源优势,积极与外贸船公司签订CCA 协议,吸引外贸船公司在淮安设立还箱点,为本土外贸企业打通多元化的外贸水运物流新通道,大大降低外贸企业成本。
二是加强港口深度合作。与上海港、江苏省港、武汉港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构建发展联盟、企业参股、合资等多种合作模式,稳定港间内河集装箱航线航班,共享港口物流信息,发挥港口协同发展效应,支撑淮安打造成长三角北部新的水运经济增长极。
三是确定内河集装箱枢纽业务。实现在淮安本地属地报关,上海港一体化通关,由原来公路直拖上海,改为水路运输至上海,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出运时效,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四是筹建市级港口集团。根据市委市政府“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新发展定位,以及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发展目标,市政府决定成立市级港口集团,进一步优化码头定位、分工协作,整合优质港口资源,减少同质化竞争。
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集装箱物流,是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符合国家运输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但是以淮安港为代表的内河港口集装箱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缺少内河集装箱发展统筹规划,集装箱运输发展各自为政、同质竞争严重,如竞相压价、争抢货源;或航线出现重叠,不利于船舶、集卡以及空箱等资源共享,不能充分发挥现有港口物流优势。二是港航基础设施有待提升。虽然近几年大规模的航道整治,运河达到二级标准,淮河、盐河达到三级标准,但随着近几年船舶大型化,且干线航道间不能高效衔接,如运河船舶需要驳载后才能进入盐河、淮河;淮河上游进入淮安港区的张福河航道仅为五级。由于桥梁、船闸等限制,128 标箱船舶,实际装载量最大96标箱,严重影响运输效率。三是外贸航线比例偏低。淮安外贸集装箱运输处在发展初期,目前实际运营的外贸航线仅有至上海、扬州、苏州的三条外贸内支线,航线密度低,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少。2022 年1-9 月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为0.44 万标箱,仅占淮安港总集装箱吞吐量34.6 万标箱的1.3%,为无锡内河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15.0%。为推动全省内河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优化内河集装箱布局。充分结合全省内河集装箱发展规划,从省级层面对内河集装箱码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航线等进行统筹规划,并加强对全省现有内河集装箱码头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信息化等手段,进一步加密航班和区域化、专业化分工,提高装卸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二是积极打造内河航运中心。充分利用淮安新港后方土地资源,打造依托集装箱港口的物流交易平台;加快铁水联运集装箱设施建设,降低新港铁路运价,提高散货装箱效率,发挥淮安新港公铁水联运优势。三是加强对集装箱企业培育。研究内河集装箱运输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规则,打造淮安港集装箱运输品牌,巩固内河集装箱全省标杆地位。探索内河集装箱一单制服务,重视内河集装箱运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省市政策和资金扶持,打造内河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逐步出台对内河集装箱运输重点航线、船公司、货代公司、港口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动内河集装箱货源整合集聚,积极培育内河航运龙头企业。
一是持续推进苏北境内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金宝线、张福河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缩短淮河上游货物进入淮安新港中转距离,新开辟淮安第二条出海通道,并同步规划建设淮安核心港区;继续对盐河、淮河航道进行整治,争取达到二级标准,与运河航道相匹配,形成高等级航道网。二是打造内河集装箱核心作业区。重点建设淮安新港作业区,形成淮安市域资源整合、集中集散的内河集装箱核心作业区,支撑淮安打造以新港作业区为核心、沿淮河、沿运河为腹地的长三角北翼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
一是优化航线组织结构。强化港口、航运企业合作,加快改造提升定点、定线、定船、定时、定价的“五定”班轮航线。依托内河集装箱码头开放口岸,支持内河集装箱航运企业与国际干线船公司签订二程船协议(CCA),把内河航线纳入到集装箱干线支线网络,与沿海集装箱干线港口形成干支衔接的集装箱航线体系,通过打造精品外贸内支线业务,进一步提升内河外贸集装箱比例。二是完善集装箱航线体系。依托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出海航道,形成联通长江、上达重庆、下达上海,辐射主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物流通道,实现淮安集装箱物流对东北、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辐射。重点在现有集装箱航线网络基础上,继续提升流域上游城市辐射能力,新增山东济宁航线,引导开辟菏泽、淮南、阜阳航线。强化流域下游海港衔接能力,加密至南京港、太仓港、扬州港等沿江沿海港口的集装箱航线,巩固和完善淮安港集装箱运输布局。全面支撑市域集装箱江海河联运和铁水联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