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市九间遗址2019年发掘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

2023-07-31 01:19:26孙永刚薛亮亮刘晓东
北方文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植物种子遗存木屑

孙永刚 薛亮亮 刘晓东

(1.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2019年7—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对遗址开展考古发掘,采用针对性采样法,共采集样品98份,获得炭化植物种子4461粒。通过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在辽金时期九间遗址先民经济结构中,以粟、黍和小麦为主要农作物,以荞麦、大麻、红小豆、豇豆等农作物作为补充性食物,生产特点属于北方旱作农业系统。同时,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表明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产部门,先民通过农牧兼营达到生产方式的互助与生产效益的互补。

一、遗址背景

九间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让胡路至通辽铁路太阳升站东北约1千米处。2019年7—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对九间遗址开展考古发掘①。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揭露了房址4座、灰坑44个、窑址2座,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和骨器等重要遗物500多件,初步推测九间遗址是一处形成于金代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了解当时的农业经济形态结构和生产生活状况,在发掘过程中,进行了植物遗存的系统提取。

二、采样与浮选

2019年发掘过程中,对九间遗址采用了针对性采样法采集土样,即以各种性质比较明确的遗迹为主要采样单位,如房址、灰坑、窑址等,共采集样品98份,土量总计338.5升。

采集土样在赤峰学院材料分析与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了浮选、分类与植物种属鉴定。

通过实验室显微镜观察,九间遗址浮选炭化植物遗存大体分为炭化木屑和植物种子两大类。

三、浮选结果

(一)炭化木屑

炭化木屑是指植物组织不完全燃烧(或高温分解)产生的黑色、不透明无机碳化合物,常保留有炭化的植物组织结构。其来源绝大多数是未燃尽的燃料,或遭到焚烧的建筑木材,以及其他用途的木料等。炭化木屑本身的结构特点具有很多其他古环境指标所不具有的属性,在古生态、古植被、古气候与古人类活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九间遗址出土炭化木屑大多十分细碎,但通过显微镜观察,木屑的细胞结构如导管、筛管和纤维等清晰可见。依据这些细胞结构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对出土木屑进行分析。

(二)植物种子

九间遗址浮选出土的植物种子比较丰富,在98份浮选样品中,共计出土各种炭化植物种子4461粒,平均每份土样出土植物种子约46粒,如果按照土量计算,平均每升土样出土植物种子约13粒。经鉴定,这些植物种子分别属于26个不同的植物种属(表一),其中,包括粟(Setariaitalica)、黍(Panicummiliaceum)、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大豆(Glycinemax)、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红小豆(Abrusprecatorius)、豇豆(Vignaunguiculata)和大麻(Cannabissativa)8个农作物品种,出土的其他植物种子分别属于禾本科(Po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蓼科(Polygonaceae)、唇形科(Labiatae)、锦葵科(Malv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粟,共计2802粒,其他种子合计1659粒。下面将分别介绍。

表一 浮选出土植物种子统计表

1.农作物种子

九间遗址共出土炭化粟2802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62.81%。炭化粟粒均呈圆球状,直径多在1.3毫米左右,粟粒表面较为粗糙,胚部因烧烤而爆裂呈凹口状。

九间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的数量较多,共出土506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11.34%。炭化黍粒的形状近圆球状,个体较大,直径1.58毫米,表面较为粗糙,胚部爆裂呈“V”状。

小麦

九间遗址出土炭化小麦641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14.37%。这些小麦的平均长约4.12、宽约2.3毫米。这些小麦的形态特征明显,均呈圆柱状,背部隆起,腹沟很深。

荞麦

九间遗址出土炭化荞麦30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0.67%。荞麦籽粒呈三棱形,棱脊较钝。经测量,荞麦籽粒平均长约2.74、宽约2.78毫米。

大麻

九间遗址出土炭化大麻籽23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0.52%。这些大麻籽的平均粒长约2.67、平均粒宽约2.16毫米。

大麻属于桑科大麻属,籽粒呈扁卵形,表面较粗糙,具有油性。大麻,亦称“汉麻”“黄麻”“火麻”“糖麻”,一年生草本。现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东北和华北是栽培大麻主产区,是重要的纤维类作物。大麻也可以药用,生长期的茎可以食用,《救荒本草校注》称大麻为“山丝苗”,“今皆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多种莳,绩其皮以为布……采嫩茎焯熟,换水浸去邪恶气味再以水淘洗净,油盐调食。不可多食,亦不可久食,动风。子可炒食,亦可打油用”②。

大豆

九间遗址出土炭化大豆粒12粒,约占出土植物总数的0.27%。大致呈圆状,爆裂严重,表面粗糙,测得其中2粒,平均长约2.67、宽约2.16毫米。大豆在古代称为“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常被列为“五谷”或“九谷”之一。《战国策》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即豆粒饭、豆叶、野菜羹是普通老百姓的主要膳食;《管子》载:“菽粟不足……民必有饥饿之色”,说明大豆在先秦时期占有同粟一样重要的地位③。

红小豆

红小豆属于豆科红豆属,共计14粒,约占炭化植物种子总数的0.31%,红小豆粒大致呈圆柱状,种子一侧爆裂,种皮保存较好,表面粗糙,测得其中1粒粒长5.13、粒宽3.54毫米。

豇豆

豇豆属于豆科豇豆属植物种子,共计3粒,约占炭化植物种子总数的0.07%,绕或直立草本,种子可作粮食、蔬菜。

2.其他植物种子

除了农作物种子之外,九间遗址还出土了一定数量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分别属于禾本科、豆科、藜科、蓼科等10科,共计425粒,约占炭化植物种子总数的9.53%。

藜科

浮选出土的藜、猪毛菜、地肤、碱蓬属于藜科。九间遗址出土的藜共141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3.16%,约占其他植物种子总数的33.18%,藜在九间遗址中属于最多的杂草种子,但并未见集中出土的现象,所以,应该与当时人类的食物无关,最有可能是作为杂草伴随被收获的农作物等带入遗址中的。

猪毛菜在古代文献《救荒本草》《野菜博录》中多见记载,并详细介绍了采集、食用方法。调查资料显示,现在一些地区仍在食用猪毛菜这类藜科植物,主要是初春时节,待至猪毛菜长出嫩苗时,“采摘其嫩苗、嫩茎叶,沸水焯后换清水浸泡,炒食、和面蒸食、蘸酱或凉拌均可”④。

地肤又称扫帚菜,全国各地均产,生于田边、路旁、荒地等处。幼苗可作蔬菜,果实可作中药。种子为倒卵形,先端渐尖且向一侧倾斜,略扁平⑤。九间遗址中出土地肤共28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0.63%。

碱蓬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共1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生长于海滨、荒漠、湖边及盐碱土地区⑥。九间遗址中出土碱蓬种子17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0.38%。

禾本科

九间遗址出土狗尾草种子101粒,狗尾草是一年生草本,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于荒野、道旁、田间等处。狗尾草是田间重要杂草之一。是粟的野生祖本,与粟的植株相似,生长习性相近,对粟的农田危害最大。

野燕麦

在九间遗址中共出土5粒,野燕麦为一年生草本,各地均产,常生于荒芜田野或为小麦田间杂草,种子可代粮食食用,茎叶可作饲料⑦。颖果纺锤形,腹面具纵沟。籽粒略呈纺锥形,腹沟不明显,随机选取3粒测得平均粒长约2.02、粒宽约0.75毫米。

蓼科

在浮选结果中发现了4 粒蓼科植物种子,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0.09%。被鉴定为2个不同的种,酸模叶蓼和两栖蓼。这2种蓼科植物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地带,其中,酸模叶蓼是现今东北地区春季大豆田中最常见的杂草种类之一。

菊科

浮选出土的大籽蒿属于菊科蒿属,共计5粒,大籽蒿,亦称“白蒿”,一年生草本,种子油可供食用,油味很香。全草和花蕾可作药用,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祛风。

唇形科

紫苏,别名“苏子”“白苏”“野苏”“红苏”,属唇形科紫苏属,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叶、梗和籽粒均能食用,果可作香料,亦可榨油,古代被作为食物,现代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浮选结果中共发现6粒,约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0.13%,种子近球形,外表具网纹,腹面隆起,背面拱形,果脐位于基端。

旋花科

在浮选结果中发现了9粒旋花科植物种子,被鉴定为3个不同的种,打碗花、菟丝子和红薯。打碗花4粒,为旋花科打碗花属,一年生草本杂草,全体不被毛,植株通常矮小,高8~30厘米。打碗花是麦田常见的杂草,与小麦争光、争水、争肥,大量消耗土壤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

红薯4粒,也叫甘薯、地瓜、山芋、番薯、红芋、白芋、白薯等,属旋花科甘薯属,可食用,九间遗址出土的这4粒红薯,对研究红薯在我国的分布、食用及何时传入中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锦葵科、茜草科、莎草科

九间遗址出土冬葵12粒,属于锦葵科。拉拉藤1粒,属于茜草科拉拉藤属。苔草52粒,属于莎草科苔草属,生长环境主要是荒野。

九间遗址除了上述植物种子,还出土了5粒碎种子,保存状况差,不能辨别种子的种属。

四、分析与讨论

(一)炭化木屑的问题

针对九间遗址2019年浮选出土的炭化木屑,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对出土炭化木屑作为统一的类别进行量化分析。具体做法是,利用标准分样筛将各样品中大于1毫米的炭化木屑筛选出来,称重计量,然后以样品为单位进行等量换算,以求寻找具有某种文化意义的现象或规律。九间遗址98份样品所含炭化木屑的总量为42.54克,平均每份样品所含炭化木屑仅约为0.43克。在九间遗址中,房址和灰坑(除了H034没有出土炭化木屑)中都有炭化木屑,每个房址每升土出土炭化木屑约0.06克,每个灰坑每升土出土炭化木屑约0.002克,单位房址每升土出土炭化木屑是灰坑出土木屑的30倍。

值得指出的是,F001浮选出炭化木屑达20.61克,每升土出土炭化木屑0.93克,远多于其他遗迹单位所出炭化木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F001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木材,且有一部分被炭化保存下来。在灰坑中,19DJIH004、19DJIH009和19DJIH026三个灰坑出土的炭化木屑最多,为10.27克,约占灰坑出土炭化木屑总量的60.55%。这3个(19DJIH004、19DJIH009、19DJIH026)灰坑每升土出土炭化木屑分别为0.257克/升、0.435克/升和0.94克/升。这3个灰坑出土的炭化木屑较多,可能与灰坑的埋藏环境或者功能有关。

(二)农作物种子的讨论

九间遗址出土的农作物经鉴定属于粟、黍、小麦、荞麦、大豆、红小豆、豇豆和大麻8种,其中,粟、黍、小麦3种谷物合计约占到所有出土植物中的88.52%,约占出土农作物总数的97.97%。其他植物种子以藜科、禾本科种子的数量最多。用浮选法获取到的植物遗骸在绝对数量上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在对九间遗址出土植物遗存进行量化分析时,除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表一)外,还应结合其他计量方法,比如,对植物遗存进行出土概率(表二)进行统计分析,并综合考虑植物遗存在遗址内的分布范围等诸多因素,才能较为科学地分析农作物遗存所反映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及经济活动等问题。

表二 九间遗址出土炭化农作物统计表

从表二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九间遗址的农业特点是以种植旱地作物粟、黍、小麦为主,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粟不仅在绝对数量上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品种,而且在出土概率上也最突出,高达80.61%。这说明作为农作物,粟即谷子应该与九间遗址古代居民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当时人们日常的粮食食用中,粟应该占据第一位。与粟相比较,黍的出土数量和出土概率较低,但是,高于其他农作物种子的出土数量和出土概率,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在九间遗址2019年的浮选结果中,小麦的出土数量多达641粒,处于粟和黍的出土数量之间,出土概率的统计数值仅次于粟和黍,达30.61%。可以看出,小麦在九间遗址农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粟和黍,是人们的主食之一,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先民对小麦的种植习性有一定的掌握。但是,该遗址所在区域地势低平多水洼,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肥力较高。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光照足,冬季严寒少雪、多西北风,对于越冬的冬小麦生长不利,因此,小麦在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低于粟和黍两种小米,也就意味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粟和黍在农业中占有绝对比重,并为九间聚落遗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荞麦属于小杂粮,产量低,但生长期非常短,抗逆性很强,因此,现今常被作为抗灾补种的农作物品种。九间遗址出土荞麦,说明荞麦在当时农作物比重中占据一定地位,是一种补充性农作物。虽然九间遗址出土的荞麦年代较晚,但仍然为探讨荞麦在中国的起源与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九间遗址中出土了12粒大豆植物种子,出土数量和出土概率均不高,红小豆出土14粒,出土概率稍高于大豆。九间遗址出土的炭化大豆不仅在形态特征上完全属于栽培大豆,而且豆粒尺寸也已经接近现代生长的大豆。九间遗址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现今我国的大豆主产区,因此,浮选出土的大豆遗存对探讨东北地区大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大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喜暖喜湿,但生长期短,所以,能够在东北地区种植。九间遗址浮选结果揭示,早在辽金时期,当地先民就已经了解了大豆的生存环境与种植大豆习性,使大豆作为一种主要的补充食物。

九间遗址出土了红小豆和豇豆,说明当时红小豆和豇豆已经可以种植,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重要食材之一。

大麻的纤维可以纺织麻布,种子可榨油或供药用,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经济类作物。辽金时期文献多见关于麻的记载,九间遗址出土23粒大麻种子,出土概率达到了7.14%,说明当时有大麻的种植活动。

在杂草种子中狗尾草和藜的数量最多,狗尾草是粟黍等农作物的杂草,因此,很可能是随着农作物的加工等带回出土地点的,藜也是田间杂草,且茎叶在幼苗时可以食用,因此,藜在遗址出土的数量相对于其他杂草种子数量较多。

五、结 论

经过科学取样和系统浮选,在九间遗址中获得的炭化植物遗存中,包括粟、黍、小麦、大豆、荞麦、大麻、红小豆和豇豆等农作物,农作物绝对数量与出土概率表明,在当时先民的经济结构中,粟、黍和小麦为主要农作物,荞麦、大麻、红小豆和豇豆等作为农作物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历史时期遗址发掘过程中,先后开展了多次植物遗存提取与研究工作,如与九间遗址性质和内涵相似,年代相近的吉林省德惠市李春江遗址,在发掘中,植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浮选,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以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尤其是以粟的出土数量较多,说明当地在金代仍然承续着以种植小米为特点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⑧。通过九间遗址和李春江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比较看,包括九间遗址在内的广大黑龙江流域,金代农业生产特点仍然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即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畜牧业也是当地先民的重要生产部门,先民通过农牧兼营,达到生产方式的互助与生产效益的互补。

注 释:

①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大庆市九间遗址2019年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② 〔明〕朱橚撰,倪根金校注,张翠君参注:《救荒本草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307—308页。

③ 李福山:《我国栽培大豆最早栽培地区探讨》,《作物品种资源》1987年第1期。

④ 哈斯巴根、苏亚拉图:《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⑤⑦于爽:《黑龙江省资源植物研究》,新华出版社2014年,第57页;第64页。

⑥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五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59页。

⑧ 杨春、梁会丽、孙东文、赵志军:《吉林省德惠市李春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植物种子遗存木屑
木屑和铁屑的分离实验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木屑
飞天(2020年4期)2020-04-17 14:48:24
植物种子的旅行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微距镜头下的种子之美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8
检疫性杂草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的波谱鉴别方法
油页岩与木屑混合热解特性研究
指甲油有毒吗
少年科学(2015年2期)2015-08-12 04: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