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毅,王 明
总体幸福感是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具有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2]。近年来,虽然传统媒体备受新媒体冲击,但传统媒体仍处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该群体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到其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还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质量[3]。调查显示,新闻工作者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所形成的影响比一般人群更广[4]。关注媒体从业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更好地维护媒体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不仅便于有关部门制定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计划,也便于媒体人员积极健康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本次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记者协会所有会员单位(含县级以上)的媒体工作者。全省在职媒体从业人数有4 642 人,其中抽取调查样本792 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757 份,有效率为95.59%。
1.2.1 抽样方法
采用两阶段按比例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点和被调查对象。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0 个州市的38 家新闻机构;第二阶段对满足调查条件的对象进行排序,然后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中,昆明市的媒体人员采用匿名自填形式完成,其他州市级的采用网络填写形式完成。内容包括:基础信息部分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GWB)。本量表共有18 项,总分120 分;量表得分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心理越健康。本量表内部重测一致性系数为0.85。该量表按内容分成6 个分量表,分别为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RT)。全国常模中,男性得分为75 分、女性为71 分,标准差分别是15 和18 分。总体幸福感总分在0~60 分表示幸福感低,得分在61~72 分为中等幸福感,分值在73~110 为高幸福感[5-6]。
1.2.3 媒体从业人员界定
一般界定为通过媒介经常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作为公众人物,全职从事与媒体相关的业务人员,包括记者、主持人、播音员等采编播人员,不包括技术制作、专职摄像或摄影、后勤和行政人员等幕后工作人员。
运用Epi data 3.1 双轨录入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构成比的比较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本次调查的媒体从业人员中,男性有386 人,占50.99%;女性371 人,占49.01%。年龄以30~35 岁人员较多,占比为28.14%,平均年龄为(35.56±8.72)岁。其中,汉族有563 人,占74.37%。学历以大学为主,共574 人,占75.83%。地区分布中,昆明有428 人,占56.54%;其他州市有329 人,占43.46%。调查人员的工种方面,以记者和编辑为主,分别占40.42%和41.08%。媒体类别方面,纸媒的有313人,占41.35%;声像媒的有403 人,占53.24%。工作年限方面,工作6~年的组别较多,占22.59%。婚姻状况中,在婚有465 人,占61.43%。本研究经云南省健康宣教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云南媒体从业人员中,低幸福感组占比为13.74%(104 人),中等幸福感占比为26.82%(203人),高幸福感占比为59.45%(450 人)。在低幸福感组中,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记者(17.65%)、30~岁年龄组(17.37%)、工作年限为6~年(15.20%)以及单身(14.67%)。昆明与其他州市比较以及不同工种人员之间比较,高中低三组幸福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线情况以及总体幸福感情况
见续表1
续表1
云南省媒体人员的总体幸福感评分在30~113之间,平均值为(75.78±14.27)分。不同工种(F=2.58,P<0.05)和不同婚姻状况(F=2.63,P<0.05)比较,总体幸福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六个分量表的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精力、松弛和紧张(焦虑)、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精力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昆明和其他州市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种的人员在忧郁/愉快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焦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工作年限在松弛与紧张(焦虑)方面比较,不同的婚姻状态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表2 不同人口特征调查对象的幸福感状况比较
见续表2
续表2
以云南媒体从业人员总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段、民族、学历、地区、工种、媒体类别、工作年限、婚姻状况9 项作为自变量,各影响因素均按统计学规定予以赋值,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时间以及婚姻状况是影响媒体人员的总体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均P<0.05)。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云南媒体从业人员中,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5.78分,优于高校编辑的男性74.73 分和女性72.26 分;其中的高幸福感占比为59.45%,低幸福感占比为13.74%,也好于高校编辑高幸福感(50.3%)、低幸福感(14.4%)的结果[7]。本次调查对象不同性别的总体幸福感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云南媒体人的幸福感总体水平良好。但六个分量表得分和总分均低于高中教师的得分[8],总分也低于一二线城市成年人的总分(79.74 分)[9];除了松弛与紧张量表外,其他五个分量表得分和总分略高于上海三甲医院护士的得分[10]。这表明云南媒体人相较于教师和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偏低,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女性的低幸福感占比高于男性,幸福感总分低于男性;记者的低幸福感占比较高,幸福感总分低于采编播人员。说明女性记者的幸福感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是亟待关注和干预的群体。女性记者压力大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女性需要面对工作和家庭,时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工作上要承受新闻工作的高强度、危险度、心理负担以及工作机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产生易烦躁、易激惹、压力过大、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二是生活上要面对结婚生子后的竞争力下降,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等现况,导致她们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心理承受力下降、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3]。鉴于此,加大对女性记者的关注和关爱非常迫切。加强对女性记者的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减压团体干预等是提升女记者幸福感的可行措施。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龄和婚姻状况是影响云南媒体人总体幸福感的主要因素,35 岁以下、工龄少于10 年的单身媒体人总体幸福感较低。这与该群体承载着社会及家庭较高的期望有关:一方面媒体从业者中的年轻人由于资历浅、职称晋升难度大、学历要求高、采访任务重、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媒体从业人员作为一个人才集中、竞争频繁的群体,容易出现高压力、高焦虑,而使该群体身心疲惫。这些客观压力都会导致这一群体较低的心理幸福体验。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媒体人又是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较强的群体[11]。因此,关注35 岁以下青年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加大对年轻媒体人的培养力度,在加担子的同时更要关心其职业发展与生活质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