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秋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推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 年不低于22%、到2030 年不低于30%,并倡导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1]。健康素养促进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指出,2020 年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23.1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的健康素养不到80 分[2]。虽然近几年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绝对值不高,尚需着力提升。报告显示,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居民健康素养均低于20%,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应加大医学科普的力度。
医院是健康科普工作的主阵地,应组织动员本院医务工作者进行权威医学科普,投身健康科普事业,推动国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中国行动落地生根。
队伍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和顶层设计,因此要有组织管理保障并明确规划落实的组织机构[3]。医院成立科普团队建设领导小组,配备宣传工作专职人员,负责搭建科普工作框架,制定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开展对医务人员科普工作服务管理、科普内容加工制作、新媒体语言及媒介特性培训、传播渠道联络、科普成果和受众反馈汇集等科普传播的全流程管理工作。
梳理并整合全院的科普资源是建设科普团队的基础。医院科普资源的传播一般有三个层面,包含院级层面、科室层面和医务人员个人层面。除了医院整体层面,很多科室及个人都建立了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如果不加以统筹规划,任由这些自媒体单打独斗,使得微弱的“声音”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合力,这样既造成重复工作、浪费时间精力,也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良好的传播效果。科普团队建设小组在全院范围内进行科普人员和科普平台的搜集调查工作,并通过其科普作品的文本研究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一个医院科普工作者库,并按照科普能力高低分成梯队[4],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
与此同时,搭建医院的科普作品库,按病种进行整理分类,并标注创作者信息、媒介发布平台和点击率、收听/收视率等,分析其优势所在和薄弱环节,以便查漏补缺、打造系列科普产品、形成强势品牌[5]。在建立医院科普工作者库和科普作品库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层面的科普“中央厨房”,科普团队建设小组能够调动最优化的资源,策划组织并制作出各种科普作品分发给医院、科室及个人的三级自媒体平台使用,从而实现科普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要快速提升医务人员的科普能力需要一套高度适用的培训材料。医学科普能力主要包括丰富的医学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新闻敏感度及对热点的把控能力、传播工具的认识和选择等[6]。医务人员忙于临床和科研工作,难以在医学科普上花费很多精力,也很难在同一时间组织起所有成员统一学习。他们需要的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和便捷、易得的学习材料,以便快速得到相关技能。由于医学的专业性非常强,对普通大众来说看懂和理解的门槛很高,学会将枯燥的专业名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有趣、符合大众认知特点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医学科普能够广泛传播的关键[7]。科普团队建设小组广泛收集这类科普作品,精选出其中的高质量作品,从而开发出一套高度适用的培训教材供医务人员学习。同时,还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及团队内佼佼者进行培训与经验分享,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游刃有余地制作出适合在各类媒介平台传播的科普作品。
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制作医学健康科普作品和其团队建设的目的。新媒体时代是信息泛滥但注意力却极为稀缺的时代[8]。好的医学科普作品如果没有选择好的传播渠道与媒介,也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虽然一些科室、医务人员个人有自媒体平台,但基本上受众面很窄,传播效果不理想,必须依靠医院的媒介渠道才能增强其科普产品的传播力。
一般来说,医院层面的媒介资源基本集中在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及其搭建的网络平台有一定的受众群,医院借助这些平台可以扩大医学科普作品的声音。传统媒体具备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专业的新闻传播技巧[9],因此,这部分媒介资源需要持续维护。除此之外,医院科普团队建设小组要积极扩展媒介合作渠道[10],尝试与一些些影响力巨大的媒介资源如“健康中国”“健康江苏”等建立良好关系,可采取供稿、提供医疗专家资源等多种合作形式。通过这些已经搭建好的平台,不仅能扩大医院科普作品和科普专家的影响力,还能够激励医学科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履行好医院的社会责任,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
成就感和获得感是驱使队伍良性运转不可缺乏的动力。医务人员能够在医院科普团队建设小组提供的各种支持下生产原创健康科普作品,并通过其提供的渠道产生较大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取得较好的社会声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可以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另外,科普团队建设小组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起科学的健康科普绩效考核办法[11]。可以从科普形式、科普平台、科普媒体化三个指标[12]进行绩效考核设计,每年度进行一次考核并兑现结果。在此基础上,探索将健康科普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医院职称评聘中,从物质、精神和个人发展这三个方面,共同形成促使医务人员积极做医学健康科普的强大支撑力,不断壮大医院健康科普团队。
当前,信息化革命实现了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传播渠道拓展、受众自我认同感增强等效果[13],为科普传播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搭建一个健康科普信息系统。借助信息系统平台[14],科普团队建设小组可以将路径中包含的要素进行统合,一一对应建立相关版块,包含院内自媒体账号库、科普成员库、科普作品库、培训材料、媒介资源库、科普绩效和科普荣誉获得情况等等。根据框架策略中的规划在每个版块下进行细分,导入前期调研的数据和信息,并不断维护更新内容。见图1。
健康科普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科普成员根据分配的账号进入系统。通过这个共享系统能直观、清晰地了解医院整体的健康科普现状与概况,了解自己和团队中他人的科普作品及传播情况。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得到反馈、获取有关需求,依照学习材料学习科普作品创作方法,并摸索形成自己的健康科普创作方向与风格,改变以往信息缺乏导致的盲目创作。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与依据,在系统里呈现绩效考核结果,增强医学科普创作者的成就感与获得感,使健康科普团队的运行效率更高。
依托系统化运作,团队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更加便捷,降低了管理人员“一对多”沟通产生的巨大时间成本和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为健康科普团队建设路径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促使团队良好运转,保障健康科普作品的产出率更高、质量更好、传播更广,推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