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年画的兴衰及在新时代的生态现状研究

2023-07-31 10:37:12黄莎
美与时代·上 2023年5期

摘  要:在中国农耕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年节时张贴年画是人们重要的生活习俗。将自己心中理想的画面张贴于门、墙等处,并以此为年助兴、为生活助兴是我们民间过年的重要活动。梁平年画就是这一民俗活动的产物,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清康熙、雍正时已经非常发达,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后来,历经战火洗礼以及建国初期经济生产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梁平年画呈现出了衰落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政府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批研究者也开始研究和保护梁平年画。但人们过年的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巴渝地区,年节时张贴年画的习俗已经渐渐没落,梁平年画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转机。到了2000年前后,民间年画的传承几近断代。进入新世纪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以冯骥才为首的一批研究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掘、保护年画,他们对年画进行了抢救、保护、研究等工作,梁平年画也逐渐恢复,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关键词:梁平年画;兴衰;生态现状

一、梁平年画的辉煌历史及势微

(一)梁平年画的兴起及繁盛

梁平是巴渝地区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梁平年画是巴渝地区年画的杰出代表,它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过别样的辉煌。“梁平年画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民国时期达到鼎盛。”[1]梁平年画兴盛时在“屏锦铺有作坊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绘丹青的盛况,其销售不止在川、渝、贵、滇、湘等临近省市,还远销东南亚及法国、前苏联等地”[2]。是时,梁平年画以古朴而热烈的色彩、古雅雍容而生动的造型、驱邪纳福又喜庆吉祥的寓意表现了人们可以直接观看的心中想象。年画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美好和盛情的愿望,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这些寓意都表现在年画上也都符合民众的愿望。由于梁平年画特有的民俗寓意和较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成为了年节时分重要的民俗产品。梁平年画不仅在本土畅销,还远销海外。

(二)历史洪流下的衰退和保护

到了建国前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梁平年画呈逐渐衰落之势。大量的手工作坊先后停产,大量的雕版被焚毁,手工艺人也纷纷转行,梁平年画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文革后,得益于文化政策的调整,作为民间艺术遗产的梁平年画的抢救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政府的重视下,梁平年画逐渐恢复生产。1982年,梁平县成立了“梁平年画研究会”[3],并举办了由年画专家和大学教授指导的年画创作班。指导学员学习、临摹、借鉴老年画,创作新年画。他们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并前后参加了全国及省市级画展。甚至有部分作品被重庆出版社出版。之后,1993年他们受邀到四川美院举办梁平年画展,这为民间年画进高校进行了铺垫。1994年,梁平年画以“三峡民间艺术展”主要作品的身份赴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展览,这表明这一民间艺术进入了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

在全球化和现代工业的冲击之下,梁平年画,这一起源于农耕时代的民俗艺术形式,与很多手工艺一样逐渐失去市场的青睐并在原有的市场中渐渐消失。最近几十年,由于缺乏市场效应,梁平年画逐渐淡出了中国年的民俗之中。所幸的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一批画家、学者加入了研究、保护和传承梁平年画的队伍,梁平年画也再次走进民众的生活中,并以其獨特的姿态传承和发展着。现在的梁平年画,一方面重拾传统,再次走进年俗,以传统年画的形式助兴中国年;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新年画作品逐渐从普通商品向文化艺术品的方向进行转化。目前梁平年画以传统木板年画和新年画两种形态并存的姿态发展着。

二、梁平年画在新时代的嬗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年节时分贴年画的习俗逐渐消逝,年画原本的季节性消费品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呈衰退状的梁平年画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以及一批研究者、画家的关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用的年画”已逐步向“文化的年画”进行了转变,梁平年画正逐渐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一)非遗语境下的梁平年画

21世纪初,冯骥才团队的“抢救工程全国木板年画”的抢救性保护项目得以立项,该团队以抢救“农耕时代创造的民间文化遗产”为目的对梁平年画进行了整理和发掘保护。在众专家学者的努力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梁平年画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他们从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梁平年画进行了历史上空前的全方位的田野普查,继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和档案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梁平年画恢复了作坊,以传承传统年画的雕版和印版技艺;在上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梁平年画入选‘巴渝十大民间艺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冯骥才主编、吴本新执行主编的《中国年画木板年画集成·梁平卷》于2010年得以出版发行;除此之外,还有黄珠瑜、吴本新(执行)主编的《梁平木板年画》,沈泓主编的《梁平年画之旅》,秦臻、张习文主编的《梁平木板年画艺术》等专著涌现。这些对梁平年画进行的抢救、研究、保护以及著书立说的工作,使得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梁平年画再次进入到民众的视野之中。这使得新时代的民众从历史与文化高度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遗产价值,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研究者致力于恢复传统年画技艺,并使这一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里重获新生。

(二)新时代的梁平年画传承人

在梁平年画几近断层的时候,传承人徐家辉、谭述华、莫绍萍、刘勇、全昌明等承担起了梁平年画传承与发展的重担,并各自在不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由于传承自家族作坊的缘故,徐家辉、全昌明对年画传统的雕版、印色、手绘、开脸、镀金等技艺进行了传承和深入的研究。作为传承人,他们多次带梁平年画出国展览并教授弟子,将梁平年画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了传承。莫绍萍、谭述华二位传承人同样是教师,善于言传身教,他们不仅自己创作年画,还创办了“梁平年画技法辅导”志愿项目,进一步向更广大的人群普及梁平年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艺术价值,让梁平年画加快了回归到民众视野中的脚步。而刘勇则是创作了近30的梁平年画,他不仅创作传统的雕版印制的老年画还创作手工绘制的新年画,对梁平年画的新的可能性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新时代的梁平年画创作

在新时代,由于人们在生活的期盼、追求和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门神、戏曲、民俗故事等题材外,许多新时代的话题和时事也成为了年画创作的题材。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厉行节约、疫情防控等,这些紧紧围绕人们生活的话题也成了梁平新年画的创作主题。时代背景下的梁平年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以年画的形式反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并弘扬了主旋律。这些新年画既具有传统梁平年画中颜色、造型、构图等的特点,又能够将紧随时代的题材运用到具体创作中。在创作技法上,这些新年画大多以手绘为主。它们在全国的各类展览和活动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例如:孙伟志的《送公粮》、谭述乐的 《采桑姑娘》、莫绍萍的《我们爱和平》、吴本新的《巧媳妇》、郑开琴的《母子情》等数百件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到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进行了展出。特别是郑开琴创作的《红高粱》还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动漫展区进京展出的殊荣。这些新年画的创作使得梁平年画不仅仅是实用的“民俗年画”,更是向艺术的“文化年画”进行了转变,使其在呈现传承传统的木板年画的同时,开启了手绘年画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

(四)年画进课堂

在保护发掘和传承的过程中,梁平年画新一代的传承人不仅参与了年画的创作与传承,还将年画带入到高校或者中小学课堂之中,让梁平年画成为了新时代学子的学习内容。例如,梁平年画“非遗”传承人之一刘勇就一直致力于梁平木版年画在传统题材、技法、工具材料等方面的传承教学。“他曾先后在四川美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三峡学院等高校开办讲座或授课,设立‘刘勇民间美术工作室”[5],并在高校讲解年画的雕刻与印刷等。还有致力于梁平民间年画传承与创新的原梁平民间博物馆馆长、原梁平图书馆副馆长吴本新也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课程,他在高校课堂中将自身丰富的梁平年画保护、传承和创新的经验教授给了学生。

而在中小学里也同样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梁平区实验小学的副校长、梁平年画传承人莫绍萍就担任了“梁平年画创作与育人研究”课题的负责人,“主持了‘梁平年画本土课程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开发,设计了一套‘视、听、思、画结合的指导方法,提出年画教学的三部曲:深入民间,走进年画;激发兴趣,喜爱年画;勇于探索,创作年画。”[6]这个课题将梁平传统年画与综合育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接受到传统年画的审美熏陶并通过年画接受教育。

(五)政府政策的支持

梁平年画这一非遗项目,得到了市、区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例如,从2019年开始,相关部门逐步向老百姓宣传已经淡化的春节贴年画的习俗,通过免费向市民赠送年画的方式逐渐恢复这一习俗,并通过举办年画下乡工程组织非遗传承人到相关区县、乡镇现场印制、宣传和赠送年画;政府还通过组织梁平年画前往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参加展会的方式宣传这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作品;政府部门也推送了梁平年画传承人到西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院校学习木板年画的刻板印制工艺,帮助传承人通过在院校的专业学习提高技艺;而组织年画非遗传承人前往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等我国重要的年画主要产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使得梁平年画在交流和學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促进了它的发展。[7]

(六)其他艺术形式与梁平年画之间的嫁接

当下,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也逐渐介入到梁平年画创作活动之中,这为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在数字艺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将新的数字媒体与传统的梁平年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梁平年画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展示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新成果。在新传媒时代,梁平年画也通过网络、融媒体、自媒体等途径,将自身的作品、发展动态、传承人情况以及年画创作的技艺等以视频和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更多人知道梁平年画。2010年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特种邮票《梁平木板年画》,该邮票采用梁平年画典型的具有地域特色图像设计而成,以邮票的形式推广了梁平年画,并使得此种邮票因其特有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成为了自藏和馈赠的佳品。除此之外,一些艺术家也将梁平年画的元素运用于绘画、动画、雕塑、设计等艺术形式之中,这虽已脱离年画的外形,却仍蕴藏着梁平年画的精神内核。

三、结语

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洗礼,梁平年画兴旺过也衰败过。而今,在新时代,它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具有新的可能性。在新的年画传承人、研究者、年画家、年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梁平年画虽然前路艰难,但是已经有了明显的起色和新的发展势态。在一代人的努力下,梁平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新的时代,在题材、配色等方面都展现了新的风貌。这一巴渝地区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正努力焕发出新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本新.在设计与应用中活化传统——重庆梁平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艺术,2018(4):57-61.

[2]吴本新.梁平年画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

[3]吴本新.梁平年画的历史和现状[M].北京:中华书局,2010:23.

[4]秦臻.梁平年画的发展和保护[J].四川文物,2010(5):119-126.

[5]傅小彪.梁平木版年画的原生性与多元性传承研究[J].装饰,2019(5):124-125.

[6]黄贤忠,莫绍萍,韩艺.非遗传承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之道——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莫绍萍访谈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7):21-31.

[7]文旅中国.非遗有“长尾”年画获新生:访梁平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EB/OL].[2019-01-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F38SUN0M05505AV6.html.

作者简介:黄莎,博士,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美术教育。

实习编辑: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