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活化路径思考
——以“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为例

2023-07-31 14:09:06张容容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讲堂黄埔古村

○张容容

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在当下已成为城乡共有的活动,它不仅为保护民间村落文字、艺术、宗教、地理等多样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和发展机制,而且可通过推进城乡空间整合,实现文化活动、经营经济、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理想的传统村落活化路径应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传统村落文化活化背后的逻辑与问题

自2012 年,国家颁布乡村振兴政策以来,全国上下抛起了一阵文化下乡的热潮。大量的学者、社会工作者、有识之士、大学师生都将注意力投向了乡村,有文化沉淀、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更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度。

大家从旁观者的角度开始叹息传统村落文化的即将消失;用各自的热情开始度量着如何活化这些死沉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村落文化实施救援大行动。

传统村落文化活化领域从发端到行动,产出了大量的课题、论文,在快而猛的操作下,问题也逐渐涌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工作更多是在学者中开展,课题是研究开展的基础依托,而课题大多以论文形式作为完结成果。纵观当下产出的论文,明显表现出两段式结构:对传统村落文化现状的描述+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思考。而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保护实为一项巨大而具时代使命的重任,理论指导是必然的,但更需要具体真实有效的落实。

2.旁观者视角。当下研究或者发掘传统村落文化的更多是村外之人。这本是很好理解的,传统村落经过上百上千年的沉淀、隐退,有文化、有能力的本村人已不多见,而今是靠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但较普遍的现象是,研究工作大多都以旁观者的姿态展开,这种视角有利于发现传统村落外观上的美,却忽视了其最具生命力的——人的本质需求。更多的研究都是基于如何让传张村的文化传承下去、保护起来,关注的都是村的壳,而悉心考量生活其中的村民真需求的少之又少。

3.形式多雷同。无论是从大局下对传统村落展开研究,还是针对某一个村的文化传承研究,大多表现出趋同的形式,概括起来多集中在三个方面:①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②加强对传统村落建筑、民俗保护;③探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路径。

4.商业性重于文化性。目前,传统村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商业性的灭亡。以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的名义,将其视为商品进行“保护”。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淳朴的村民转而成为街头吆喝的市侩商贩,形式雷同的旅游街道整改,模具化生产的文旅产品充斥。传统村落的文化成为工具,成为本村商业的外披。传统村落需要可持续发展,走商业模式带动传统村落经济,是正确的途径,但是出发点应回归传统村落文化本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第一要义,需要用心发掘每个村落自身的独到特点与包含的人文精神,而不是把文化抽象为概念,用近乎统一的商业模子套用。

二、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的出发点

(一)源于乡村建制的考量

中国的传统村落上至千年,千年村制传承对本村的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从乡村建制角度考虑,是从根本处了解整个村落形态产生的必然途径。村规村制从形而上的高度决定了整个村的生活形态甚至环境地貌。

作为“家天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以家族制为核心的形式,在古村中存留得最为完整。其管理背后隐藏着的是整个村落家族的人文精神,能帮助理解本村的人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这般的精神状态、把持着共同的信仰观念。

然而,传统村落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其体制又在不断地变化,从一个家族到多个家族的共生共存,文化开始融合升级,其间可能有矛盾、有冲突,但最终又回归到一个平衡和谐共处的状态,这些族老、宗亲、血亲关系联结下的人文形态,让祭祀、家教传承等文化得以传承。

发展到现代,村委制引入了现代管理手段,村委制与家族制的磨合、融合,让传统村落从封固的状态下联结到了整个社会。村不再作为独立的“家”个体而存在,更有利于剔除“大家长”制的糟粕,让传统村落制度文化得以优质的过滤,而制度优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

(二)源于乡民真实需求的出发点

乡村建制的变化影响对村民而言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可能又是割裂式的。他们骨子里融化着对“家”的眷念,但又渴望融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之中。这种潜在的传承感和现实追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因此当意识到本村的文化可以变现时,便一窝蜂似地掉入了贩卖文化的旋涡,商业第一时间冲击了他们的价值观。

然而这种追求是盲目而短浅的。村民固然需要经济水平的提升,但其潜在的需求其实是自尊水平的提升,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文化应成为村民的可再生资源,能持续产生价值。这种持续价值的产生,有赖于村民对文化的传承与再创,而非通过破坏性的旅游,或趋向于成为旅游产业链条上的消耗性供应结点,来获得即卖即得的价值利益。

(三)源于本地村貌保护的宏观意识

村貌是村文化的物质载体。看似是静止的空间呈现,其实凝固的是一个村的历史,是离乡村民灵魂安顿的地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是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村俗村貌展示出来。但同时,村貌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需求下,会呈现出那个时代的基因样式。

一座活的古村是有烟火气的空间,无论其多么历史悠久,里面的居住者都是当代活生生的人。不能因为毫不相干的村外人要看到这个村的历史,要以此作为休闲娱乐甚至文化装点的旅游对象,就蛮横地要求传统村落古貌一成不变。

反之,村本身也不能以“现代”之名,完全摒弃掉传统的样貌。传,是传承,是新旧文化融合迭代的过程,不是断裂式的一刀切;统,是在传承、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范式,表达的是事物的连续关系。可见,以进化论的视角看待村形村貌的保护才是可持续的。

三、“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实践路径

“讲堂”项目是一种社区教育新方式,赋予居民从事学术交流、公众教育活动和服务活动的职责。传统村落的文化活化首先需要的是交流、沟通,以“讲堂”为通道,有利于集结不同的人群关注村文化、传播村文化;同时,在文化学者的带领下,有利于在更高的层次向村里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当代社会新文化精神与村传统文化相融合。

基于对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路径思考,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州市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践行了“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以“讲堂”形式找到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的一条路径,在构建村民情感归属与文化创造经济需求的同时,满足游客对传统村落理性的原真性需求。

(一)定位与价值

广州黄埔古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东南部黄埔涌边,是外来船舶进入广州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现存大量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和文物,2015 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单。从黄埔古村走出的以“清华之父”梁诚为代表的名人对广州乃至全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吸引了国内外各路学者与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注。

然而,古村作为一个社区单位,文化的传播以及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黄埔古村大讲堂”应运而生,旨在深挖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以“黄埔”为其特色名片,结合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向古村居民及其他公众传播社区知识和历史,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加强其与古村文化的联结,扩大古村文化对外影响力度,促进社区知识共享、促进社会文化再生、建立社区和民间文化交流。

所谓传统村落的文化活化,活化的是村的元素。正如“中国元素”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1],“村元素”作为“中国元素”的一部分,其本质则是特有的村文化,是村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也是品牌活化的基础源泉,是传承的对象。“传统”或“遗产”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去保护和发现的现成的物品(有形的建筑、民间艺术等)或精神(无形的风俗、制度等),而是被现代学者赋予了现代价值的一种特定的观念存在……把它们看作我们自身价值和身份建构的一部分,它们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上[1]。对村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肤浅地讲述村过去的故事,留念村过往的景象,也不是将村遗留的纹样符号、建筑景观简单粗暴地在现代场景下使用,而重要的是要找到融化于当下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村历史过程的沉淀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结晶。它被每一位参与其中人的精神共同塑造着。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传承需要这样一个历史与现在、村内与村外的联结窗口。

“黄埔古村大讲堂”的建设意义正在于此:“讲堂”是文化集结地,是文化发声的窗口,它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文化探索、多向交流的平台;“大”表示了容纳性,对发声者身份的容纳,对内容的容纳。有了人的参与,村景村貌则不再是木讷、冷冰的形象,也不再是玩偶式的观赏对象,它们活出了现代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又恰是属于它自身的,因为其还蕴含着历史沉淀下的基因。

大讲堂的存在,提升了黄埔古村的旅游价值。在非原真境况不断凸显的当下,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肤浅的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的探索,而去找寻原真的旅游地体验[2]。相比游客漫无目的地赏景游村模式,大讲堂给了村内村外人以联结的平台,重新定义了村的原真性——由新文化村民意识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融合形成。这无疑是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型媒介剂。

(二)建设路径与创新

早在2015 年,由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牵头建立了社区学堂,后定名为“黄埔文化学堂”[3]。但行至今日,学堂之名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问题在于:其一,没有固定的学术场所,文化学堂只是概念中的名词;其二,没有团队建设,无法形成固定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系统的课程建设,只是配合活动临时性开展课程;其四,没有品牌形象,难以推广,影响力小。

鉴于对问题的分析,社区学堂重塑需要高屋建瓴地考量。

1.校社联合撬动多方资源。黄埔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其“村元素”,这需要学者整理、研究,理顺历史的脉络;需要公众广泛的关注;需要新一代的传承。“黄埔古村大讲堂”由高校与协会共建,可充分利用双方资源。首先,就性质而言,双方都是文化孵化基地,对文化的传承有着不言而喻的责任心。此外,不同的资源组成方式又可以很好地互相促进、补充,容纳更广的资源。

讲堂整合古村优秀资源,从名人精神、艺术体验、丝路文化、祠堂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开发核心课程,通过课程、讲座、导赏、活动等形式,来呈现本村传统文化,并且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关于文化探索的机会,进而对村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起到指导作用[4]。面向社区居民授课,提升居民素质与其同古村的联结点;面向游客授课,以古村祠堂文化吸引受众,扩大古村知名度,传播古村文化;面向公司团建员工授课,以古村名人精神感染受众,加强公司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面向爱国主义教育学员授课,以古村红色文化激励受众,提升爱国主义情怀;面向研学学生等群体授课,以古村历史文化教育受众,吸引包括清华、北大学生及海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古村发展。

2.形象建设赋能品牌传播。“黄埔古村大讲堂”作为一个向外发声窗口、优秀文化传播平台,需要有更广泛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打造品牌形象有助于其被社会认知,也有利于公众识别,提升公众的认可度。

然而,品牌形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一个校社共建的公益项目,资金的短缺是大讲堂的硬伤。但这恰好能激发新的模式——将大讲堂的形象建设与高校教育实践相结合。“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视觉形象设计导入高校教学,结合的方式有三类:课程实训、工作室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整合高校品牌形象设计、IP 形象设计、图形字体设计等课程,以“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为导向开展实践教学,邀请深耕于本村文化的协会负责人共同参与项目教学指导,从项目宣讲出发,与校内指导老师一起共同完成提案、审稿、评选的过程。

“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的视觉形象设计孵化过程,就是其品牌传播的过程[5]。作为新一代文化传承人——大学生置身于村的环境中,被村文化熏陶、感染,在自主参与项目调研、设计、提案的过程中,逐渐对村文化有了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保护文化的意识,对优秀文化传播的热情也逐渐加温。

3. 学用结合促进产业发展。“黄埔古村大讲堂”品牌项目的建设,完全吻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大纲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6]

文化培育为主的文化讲堂,能持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繁荣发展。学术讲座、活动、研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形式的综合开展,带动的不仅仅是村民的学习热情与对自身文化财富的认识,更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村民在大讲堂文化的熏陶下,并不盲目地、功利性地消耗文化资产,缘于对文化更深层次的理由,能更懂得珍惜与保护;旅客对村的印象不仅仅停留在景点打卡上,通过参与讲堂活动,能更好地了解村俗村貌,更懂得如何文明旅游;参与研学的青少年有了更专业的指导,研学的过程不再是形式上的游乐参观,更能激发起参与者的文化担当。

4.新媒传播形成广泛影响。新媒体宣传,是文化传播的利器。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给乡村社区教育、文化推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推广、社区教育无疑也需要新媒体的帮助[7]。一方面,新媒体宣传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村落文化传播给本村居民;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也需要利用新媒体宣传来更好地改善村环境,促进村发展。

正确利用新媒体宣传,能帮助乡村居民更好地了解乡村社区教育、文化活动,释放村文化价值,以及促进村社区文化发展;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以及实施网络宣传推广部署,更加有效地推广村社区教育、文化活动。

(三)挑战与展望

大讲堂作为传统村落文化孵化地与对外联结点,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力。作为校社共建的公益性项目,面临着人员、资金以及建设周期等各方面的局限。其使命是以教育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播,教育是出发点,是过程,也是结果。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村文化的认识,增强村民对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激发文化创作者及传承者的热情,鼓励村民与驻村文化人一起从事村文化保护活动;以文化发展良性旅游,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村文化,并注入新的文化加以融合;支持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村民认识其文化传统,培养对文化保护重视格局,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传承,而且可以构建有利的城乡空间格局和经济发展状态。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要从村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考量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社区单位,有自身文化发展的需求,更有向外联结的需求[8]。作为文化融合载体的“大讲堂”,为促进传统村落活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能有效撬动各方资源促进村文化发展;能培养村居民的素养和文化素养,积极引导村环境、文化资源及群众文化发展;能促进村与外界的对话,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大讲堂黄埔古村
《古村小巷》
瞎闹腾大讲堂
古村新景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2
古村之晨
文化交流(2020年11期)2020-12-08 02:07:56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52
黄埔老兵陈生华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0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36
“别样”履职大讲堂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0:56
古村——大芦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4
快乐大讲堂{2}打嗝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