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贝贝,董青青,王晓鹏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滨州256600)
糖耐量减低作为临床上一类处于糖尿病与正常血糖水平之间的常见状态,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尽管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但由于糖耐量减低向糖尿病的转化率相较于正常的糖耐量者要高出10倍以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也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潜在危害较大[1]。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作为妊娠时期的一类常见病,对母婴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发症风险也较高。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治疗及阻碍糖耐量降低向糖尿病转化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可有效地将糖耐量降低的状态逆转至正常,有效促进恢复妊娠期患者的躯体健康。不过结合既往研究报道指出,绝大多数初产妇对自身情况的了解程度较差,对相关护理方法的配合程度及依从性也较差[2]。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主要通过帮助患者恢复面对疾病恢复及改变现状的信心,获取积极向上的动力,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改变自身行为,从而达到多方期待、实现干预目的。2018年5月1日~2021年3月31日,我们对收治的54例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初产妇实施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旨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5月1日~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108例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初产妇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WHO制定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关于IGT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干预前实施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者;年龄>18岁者;属于单胎妊娠者;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具有正常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者;能够顺利与医护人员沟通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孕前即患有糖尿病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及各系统疾病者;在开始本研究前接受过其他药物或医疗干预治疗者;因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糖耐量异常者;在进入本研究前已经接受其他产前培训及健康教育者;因各类原因所导致的资料缺失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年龄22~35(29.58±3.54)岁,身高160~171(166.78±4.11)cm,体重62~71(66.24±4.12)kg,孕周25~35(30.21±2.12)周。观察组年龄23~37(29.74±3.65)岁,身高162~170(166.24±4.20)cm,体重61~73(66.37±4.07)kg,孕周26~34(30.19±2.07)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干预、日常心理疏导、基础指标测量与监测[3]。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即向患者口头介绍与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接受相关干预方法的重要性。观察组实施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教育小组:结合妊娠期糖耐量降低的疾病类型及科室内的人员配备,构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健康教育小组,小组包括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及1名康复科医生,由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负责对组内人员培训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待培训合格后进入临床工作[4]。②气氛营造:鼓励组内干预人员加强与患者及家属间的沟通与交流,评价患者当前身心健康情况,对所掌握的健康知识进行分析及评价,建立适合糖耐量降低初产妇的健康档案,在档案中收集其既往病史、健康情况、联系方式、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等。通过在病房内悬挂妊娠期糖耐量降低的悬挂提示牌,并在病房内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或播放幽默轻松的视频,每次播放20~40 min,2~3次/d,由此为患者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③传递希望:借助罗森塔尔效应理论作为基础,站在初产妇角度出发,结合其情绪及状态上的变化,对其实施关于妊娠期糖耐量降低的相关健康教育。具体健康内容包括:a.实施健康教育时,发放我院自制的《常用食物性味一览表》,强调合理饮食在糖耐量降低初产妇中的重要性,只有采取合适的饮食调理才可帮助初产妇获得理想的机体代谢状态。而饮食调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结合当前的气候及特点,进食不同性味的食物,告知患者在夏季可进食一些性味相对偏寒或凉性的食物,在早晨可进食性平的食物,在傍晚可进食一些偏凉的食物等食疗的要点[5]。另外,也可为初产妇提供几套方便居家期间操作的食疗方案,供患者参考使用。b.为初产妇提供与运动锻炼相关的健康教育,结合其具体病情变化,采用播放视频、PPT及亲自演示的方法介绍并引导其选择合适的运动。c.评估患者当前生活方式,评估并纠正初产妇目前不良生活方式,尤其是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采取浅显易懂的方法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当前疾病状态或之后生命健康的危害性,配合提供典型的病例讲解长时间不良生活方式可造成的不良影响,帮助其维持可靠的生活方式。④期望内化: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指导初产妇进行情绪管理,鼓励初产妇主动表达在接受健康教育时的感受,并对其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帮助初产妇更好地接受自身病情变化,通过利用鼓励、心理暗示、情绪引导等多种方式满足其内心期待,更好地控制血糖指标[6]。⑤信息反馈:将血糖指标控制较好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初产妇,以便于建立下一步疾病控制的信心,由此实现良性循环。两组干预均持续至生产。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将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FBG)<7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7.8 mmol/L为显效,将患者经过干预后FBG<7 mmol/L、2 hPG 7.8~11.1 mmol/L为有效,将患者经过干预后FBG≥7.0 mmol/L或2 hPG≥11.1 mmol/L为无效,以显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7]。②干预前后抽取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2 cm,离心速度为2000转/min,离心10 min,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指标测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瘦素测量,采用酶比色法对尿酸水平测量。③观察并记录两组入组、孕32周、孕36周、孕40周、产后的体重变化。④比较两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情况。
2.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及血脂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及血脂指标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尿酸及血清瘦素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尿酸及血清瘦素水平比较
2.4 两组不同时间体重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体重比较
2.5 两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比较[例(%)]
近年来,糖耐量减低因其发病原因及特点被认为是糖尿病发展的最早期阶段,该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人体内存在并不断加重了胰岛素抵抗有关。原因是在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后,葡萄糖对人体造成的毒性也相对较大,也会对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分泌造成了较大影响,或对胰岛细胞造成不良损伤,威胁人体正常代谢状态[8]。尤其是对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患者,对母婴健康造成的伤害非常大,甚至对新生儿之后的生长发育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威胁新生儿的体重及智力发育。因此,对妊娠期糖耐量减低患者而言,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其控制血糖对躯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预防糖尿病、获得可靠妊娠结局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即对个体的期望、关切和不同的对待方式等能戏剧性获得预期效果,在既往护理临床工作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现本研究为了获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给予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遵循患者内心感受,增强面对康复信心,获得可靠的妊娠结局。
在本研究中,我院将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健康教育应用到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初产妇中,旨在取得控制血糖、获得更好妊娠结局的目的,结果显示,观察组获得了更好的血糖控制率,在调节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清瘦素上具有突出的优势,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同时,此类健康教育方法在应用期间通过了患者的膳食结构,不仅为母体与胎儿提供必要的营养与热量,还避免患者血糖异常升高,加之配合有效的运动锻炼等,可促进调节患者胰岛素受体水平,以提高孕妇机体对糖的利用率,并消耗体内过多的血糖;同时还可对血糖指标进行有效调节,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健康教育应用于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初产妇中,有效改善血糖及血脂指标,调节血尿酸及血清瘦素,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