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雁君
何来胜 1969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余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提名奖、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优秀奖。获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多次担任全国展评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博物馆收藏。
山阴绍兴,书法圣地,历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高圣,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的书法高峰,可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山阴。因此,从事书法的人能生活在山阴绍兴,这无疑是一大幸事,也是一种资本,何来胜是今天山阴书法中人的一位,并毫无例外地占尽了山阴历史所赐予的灵光,成为今天绍兴书法群体中出类拔萃者之一。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他的時代,而且,还得有赖于传统与环境的滋乳,亦有赖于他的资质与努力;他的起点也往往受制于他周围群体的氛围。天生禀性和主观努力固然重要,但传统渊源,群体氛围乃至生存环境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要前提,这种优势,山阴人得天独有,何来胜得天独有。
何来胜书法的起点同样受周围群体的审美追求——尚碑的影响,这或许是清代碑学流绪的延伸。山阴风流,当是二王之清丽婉约为代表,但它尚有先秦王权象征的《会稽山刻石》,有大汉雄风的缩影《大吉山买地摩崖》,有“四明狂客”但极具理性的贺知章草书,有粗放不羁的徐渭,桀骜不驯的倪元璐,直到清代扬碑学大旗的赵之谦,这些都成了山阴人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王羲之的出现,使山阴人对书法情有独钟,但取法的对象未必全是二王体系,赵之谦同样也影响着他的后人。何来胜入乡随俗般地选择了汉碑作为切入点,他的投入与悟性,使他轻松地步入书法的门堂,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书法创作所必需的基本技法。他在择取古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长处,就是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他可以把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碑帖,通过临摹,转化成他所需要的形式语言,而且能做到和谐统一。他从隶书《石门颂》《张迁碑》起步,这两种风格迥异的线条形式、空间构成经过他的消化,可以写得既敦厚又逸荡,在厚拙中不乏逸气。
汉隶,从文字言,它是一次质变;从书法言,是艺术的自觉。其中,装饰化是隶书艺术表现的形式,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自觉,也是一种为了适应上层统治阶级的文化需求。何来胜正是把握了隶书的这个特性,他对书法形式语言的追求逐渐清晰——凝重与装饰。这种形式追求,只有当他观照清代隶书,特别是伊秉绶隶书的时候,才真正找到了突破口,大量的方落笔,转折的楷法,荒率舒展的波笔构成了何来胜目前的书法风格,而且恰到好处地把清隶装饰的世俗化与汉碑的凝重古拙有效结合,适应了时代大众化倾向与专业化要求,迎合了时代的文化需求,从而,他的作品能频频参展,频频获奖。
山阴书法,涵盖了整个中国书法史,何来胜比其他写碑者又能高出一筹,就是对书体的拓展。他不仅对碑版书风上下梳理,而且通过对行草法帖的悉心揣摩去寻找新的契机。他曾写倪元璐、张瑞图,但均是图解式的接纳,最后还是集中在二王一脉的行草书作为他书法拓展的第二个目标,并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个意义不仅是他在书法艺术创作深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关节,也是作为山阴人对山阴风流的弘扬与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