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研究

2023-07-30 01:02:57沙雨萱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视域农村土地

沙雨萱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农村建设始终是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关键项目,而新农村建设重点就是有效管理农村土地资源。无论是在当下,还是未来,农村地区土地管理均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要想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必须给予土地资源管理高度重视。对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现实情况,制定可行性解决对策,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使用,提升土地资源整体利用率,解决土地供需不足矛盾,从本质上消除土地管理问题。

1 新农村建设概述

新农村即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将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标志农村地区的社会状态。从本质角度来讲,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地区的综合变革,也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目的,带领农村居民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展开全面建设。从经济角度来讲,我国基本已实现了由最初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社会结构角度来讲,国家强调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渐渐打破了以往城乡分治对农村居民的束缚。从治国方针角度来讲,国家治理由最初依靠领导人个人意志转变成依靠制度建设、依法治国和公共政策。从策略安排角度来讲,国家从由农村地区汲取资源转变成“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

2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价值

首先,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农村土地资源不仅是农村居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保证土地价值实现最大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条件。另外,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还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闲置土地整体利用率,推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其次,有助于落实城乡一体化。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城乡资源共享属于必然趋势,但城乡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生活质量均存有一定差距。为缩小城乡差距,最佳手段就是推行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物质水平。当前,农村土地保护政策以“占一补一”为主,即占用多少农用耕地,就要补回多少农用耕地,如此定然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农业生产需求,保证农民生产效益。同时,加强土地管理,还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脚步,避免发生“多重占地”问题,充分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使用提出的需求,减小城乡发展差距。最后,有助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根据调查可知,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缺乏属于普遍现象,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农用耕地大量闲置,而且还存有诸多废弃矿场与小型企业占据耕地面积情况。为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通过科学管理、规划农村土地,整顿闲置耕地、推平小型企业或平荒废地,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完善村容村貌,落实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满足感。

3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3.1 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资源日渐减少,土地利用矛盾突出。进一步来讲,随着农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民收入增多,由最初一户一院变成一户多院,这种现象虽然可以呈现出农民的新生活,但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却存有诸多不合理,如过度浪费。倘若未能及时改善、调整,便会缩小农村农用地种植面积,限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之城镇化战略推行,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使农业劳动力匮乏,耕地利用率极低,荒废大量土地资源,这也间接表明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存在的不足,即过于重视经济收入,忽略用地管理,加大用地矛盾,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战略贯彻落实。

3.2 规划管理不够完善

立足现实情况分析,尽管国内新农村建设获得诸多成果,但依旧存有规划发展不够合理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建设和城市规划差异明显,农村地区人口、产业分布相对分散,管理规划难度大。而且,地方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未能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致使管理规划与农村实际相脱离,无法真正满足农村地区发展需求。

3.3 农村土地利用粗放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非农建设用地囊括宅基地、乡镇企业以及以公益为主导的建设用地。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用地,其管理均存有诸多问题。针对农村宅基地来讲,规范管理不足,村庄不断外延,土地利用相对粗放,农业耕地受到严重破坏;针对农村建房来讲,无序杂乱,缺少规范,村容村貌不佳,“空心村”现象明显,导致土地大量闲置;针对乡镇企业用地来讲,经常出现划而未用的尴尬情况。与此同时,因缺少完善的用地流转制度,导致非农建设用地出现使用权私下转让不良现象,土地利用十分混乱,这样既会对土地市场发展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又会阻碍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正常推进。而且,要想拥有宅基地使用权,所需者需通过申请、审核与批准等环节。但是,因乡村干部与农村居民土地法制意识薄弱,宅基地使用权申请趋于形式化,只要申请就能通过审核,基本上不需要县政府进行复审。基于此种缺少监管流程的运作模式下,农村居民按照个人意愿成功申请宅基地的几率极高,从而造成宅基地出现外延扩张情况。宅基地使用申请成功后,地方政府组织也未能针对宅基地具体使用情况设置监管机制,完全按照农户个人意愿建造,导致宅基地具体建设面积超出申请面积,其规模严重超标。

3.4 农村居民无地问题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土地资源被商业化,甚至被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展开“买卖”。部分地方政府组织过于重视短期经济效益,选择征用农业耕地用于企业生产厂房建设或房地产开发,虽然能够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征地要求给予农民相应补偿,但从长远角度来讲,其暴露诸多问题,尤其是农民无地诱发的一系列问题。土地资源过度商业化,使得农民不得已从农村搬到城镇生活,又因文化水平限制和缺少专业技能,要想谋得合适工作十分困难,其生活维持往往需要土地征用补偿费用,日积月累,安稳优越的城市生活理想渐渐破灭,不但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缴纳养老保险的福利,也丧失了土地资源生存保障,且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生活危机越来越明显。另外,工作技能欠缺与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村居民,生活于城镇中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

4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路径

4.1 合法使用农村耕地,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带领农民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和住宅用地具有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地方政府需要全面考量土地矛盾尖锐以及空心村等诸多问题。通过提倡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扩展农民生活范围,使农业生产可以朝着集约化、科学化与专业化方向迈进。故而,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与作用,根据相关政策,激励农民认同集中居住,并落实行动,保证房屋建设可以充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切实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实际利用率。此外,地方政府还要重视居民区建设,为农民创造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农村生产活动高质量开展提供更大便利。

4.2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合理控制土地征用

近些年,国内新农村建设虽然获得较好成效,但在土地管理方面依旧存有诸多问题,阻碍了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当前,多数农民因对土地资源的依附感,不愿流转土地,约束了农业的规模性发展。若想有效解决该问题,地方政府组织要为城乡创建完备的社保制度,力图完美解决农村居民在土地流转、征用后面临的生存问题。首先,由政府组织创建土地价格评估机构,科学使用土地资源,避免耕地受到破坏。其次,加强商业用地补偿。在管理农村宅基地方面,应严格按照土地政策落实,并加强对农村地区住房标准化、合理化监管,禁止在任何农用耕地上私建房屋。在此基础上,还要严格监督农业经营主体,不可改变土地耕种性质,保证农民合法权益,即便土地流转也不会损伤农民利益,破坏土地生产能力,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流转的积极参与者与主要受益者,以此助力新农村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村干部与领导的特殊作用,帮助农民全面了解土地流转价值及相关政策,从而选择支持土地流转。

4.3 优化土地公共政策,打造农村民主平台

首先,利益协调和表达。农村土地管理利益协调即指为建设和谐社会、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纠纷,相关利益主体对土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展开协商,优化利益关系,保证各方平衡。而农村土地管理利益主体表达,即指借助书面与口头方式清晰记录土地管理利益分配情况,保证主体利益各项合法权益。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要公平公正,科学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必要时可采取相应措施协调土地管理利益纠纷,助力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正常推进。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由最初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建设获得较大成就,且大众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同时,国内土地制度也出现相应变化,以土地承包经济流转制度为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渐渐向市场化发展。其次,优化农村土地管理利益诉求机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用土地逐渐向工业领域转变是必然趋势,该过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如农村居民、政府组织和开发商等,土地利益管理复杂,无法避免出现利益分配失衡问题,这就意味着及时调整土地利益关系尤为重要,既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需求,又是保证农村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所以,地方政府可通过创建利益诉求预警以及调节规范机制,解决土地管理纠纷,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其中,在利益诉求和预警约束机制建设中,应着重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表达,使农民可以参与到农村土地管理决策中,为协调各主体利益做好准备,打造民主平台。

4.4 落实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日渐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然则立足现实角度深入剖析,城市和农村在具体发展中依旧存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若想缩小此种差距,必须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做好利用规划工作,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约性与合理性,防止浪费。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组织还要鼓励城市居民时刻关注农村地区发展,了解农村经济变化趋势,结合自身条件与需求,深入农村进行房屋建造,把城市生活模式引入农村,利用较少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4.5 加强土地实施管理,保证土地建设成效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属于核心环节。由此在具体落实中,政府组织应加强实施管理,提高管理成效,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农村土地使用情况,把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创建对应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激励相关人员自主参与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第二,重视项目实施与验收管理,践行相关制度,囊括专家论证、合同以及招投标等,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实现专业化管理,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与进度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实施中,政府组织还要推行全方位验收制度,确保项目与土地规划、管理要求一致。第三,加大项目资金利用管理力度,借助预算约束功能,做到专款专用和单独核算,并以土地建设项目开展进度与质量为基准,应用分次拨付手段,这样在提高资金整体使用率的同时,还能确保资金投入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第四,设计管理维护方案,形成责任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建设项目竣工后,应由自然资源部门明确土地资源归属,并与当地政府组织签订土地资产转移协议书,减少后续土地管理问题。

4.6 优化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耕地保护制度也是财产保护制度,此种保护要以法律法规及政府组织作为支撑;规范政府组织对土地利用的规划以及审批管理,严格执法,按照土地管理法,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优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调动农民保护农用耕地的热情与自主性。但是,国内农村土地制度依旧存有不足之处,即产权模糊、所有权主体不清晰等,由此诱发一系列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地方政府必须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创建完备的目标责任制,推行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项目结合的挂钩制度,做到“占一补一”,优化耕地储备制度,为农村耕地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制度支撑。

5 结语

自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已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不仅关乎着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还影响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就代表国家经济水平提升,而农村经济主要由农民农业生产所创造。由此,地方政府组织要根据农村实际状况,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帮助农民有效解决经济收益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视域农村土地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 08:25:26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7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