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非遗产业化对策研究

2023-07-30 01:02曹秋实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纳西族丽江产业化

曹秋实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云南,丽江 674199)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2022 年4月7日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1],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 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2]。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领下,云南省多措并举发展非遗旅游文化产业。云南省在2000 年颁布《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提出将非遗保护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

云南的少数民族种类众多,不同的民族特色各异,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最终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非遗文化。丽江作为滇西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少数民族非遗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并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既可以传承非遗文化又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谓一举两得。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区域,丽江市应积极探索如何拓展和延伸非遗新业态,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 丽江非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扎根于乡土的非遗文化是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点,对掘非遗文化的价值,让非遗文化融入丽江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非遗产业化促进丽江的乡村民族文化繁荣

丽江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交流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民族个性鲜明、文化层次多样的非遗文化,随着国家和政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非遗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就是将丽江非遗资源整合并进行产业化发展,丽江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丽江非遗产业化在丽江乡村的推广,将增强丽江乡村的文化氛围,提升丽江竞争软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丽江乡村非遗,可为当前丽江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也可以为丽江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1.2 非遗产业化有利于发掘丽江乡村非遗的经济价值

2021 年9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了《2021 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9月—2021年9月,共有14个非遗产业在淘宝天猫年成交额过亿元,其中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全国贫困县商家在阿里零售平台售出非遗相关产品近30亿元;年成交额超百万元的店铺中,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3]。据统计,我国73%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与乡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乡村生存发展血脉相连,不仅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和底色,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正在不断凸显。将丽江乡村非遗资源进行整合与品牌化经营,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其社会效应,让丽江的非遗走向世界。非遗产业化既可以带动丽江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反哺。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好的体现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非遗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集多项桂冠于一身,非遗资源在高原明珠大放异彩

据了解经过近20 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为止丽江市5个县(区)人民政府共批准公布了643项县(区)级“非遗”保护项目,丽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98 项市级保护项目,申请到国家级保护项目8项(纳西族东巴画、纳西族热美蹉、纳西族白沙细乐、纳西族黑白战争、纳西族童谣、纳西族三多节、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普米族封山仪式),省级保护项目39项。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丽江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 多部门联动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就是传承人的保护,一旦丧失了传承人,非遗文化就不再是活着的文化,传承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丽江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据了解,目前丽江共命名市级传承人212 人,县(区)级传承人454 人;申请到国家级传承人5人(东巴画代表性传承人和训、和世先,热美蹉代表性传承人和振强、和红亮,白沙细乐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省级传承人71人。2008年开始,国家和云南省安排了传承人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改善传承条件,开展传承活动。自2011年开始丽江市政府也对市级传承人安排专项经费实施补助。此外,丽江市政府和丽江市非遗中心还积极推荐优秀传承人列入丽江市“八个一百”人才工程,2020 年全市共有22 名传承人列为“丽江百名文旅人才”和“丽江百名工匠”。凡列入的培养对象,可连续3年获每人每年1万元的财政扶持,专门用于相关项目的研究、展示和传承活动。2018—2020年,丽江市在非遗传承人队伍提升方面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 万元。这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丽江非遗文化的高度重视,而且有利于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激发传承人的热情,对于培养接班人和保护非遗文化意义重大。

2.3 走出了“非遗+旅游+演艺+产品”的乡村非遗产业化发展新道路

丽江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就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抓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丽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在拉市海、玉湖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鲜明的原始村落开展旅游活动,走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的乡村非遗产业化道路。另外在东巴谷、玉水寨等景区也设置了民族村景点和民族民俗传统音乐、舞蹈演艺,还有由500 名村民组成的非专业艺术团体演出“印象丽江”和“丽江千古情”大型舞台演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连锁经营模式的东巴纸坊和公司品牌化经营的“手绣丽江”等非遗产品。目前丽江也在着力打造“非遗体验旅游线路”,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丽江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遗资源,很多的传承人都是本地村民,但是在乡村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非遗周边衍生品影响力较弱、非遗传承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待完善、非遗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以及缺乏对非遗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乡村非遗文化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产业化,让非遗传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非遗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乡村非遗产业化品牌竞争力不强

虽然丽江乡村有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有独具特色的马帮文化、东巴文化,有别样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与非遗文化融合程度不深,丽江乡村非遗产品开发不够成熟,非遗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在现有白沙乡、束河镇、金沙乡、拉市镇等乡村旅游发展相对完善的乡村没有与非遗文化特色形成合力,导致非遗产业化品牌竞争力不高,辨识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3.2 乡村非遗人才培养与传承机制不健全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丽江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非遗人才的培养,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也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予以支持。但是在乡村非遗人才的培养方面却有所欠缺,很多乡村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和民间艺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领头作用,导致传承机制不健全。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在丽江乡村很少看到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博物馆、纪念馆等。

3.3 特色非遗产品营销方式缺乏创新

近些年,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了旅游热点,非遗文化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当下的旅游热点推出特色的非遗产品,而且还要让这些特色产品被广大游客认知和喜爱,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产品的营销方式。丽江乡村振兴高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导致特色非遗产品无法走出乡村进入游客的视野,造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面。而且现有非遗产品营销方式不够创新,在互联网、自媒体上营销成功的案例较少。

3.3 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度不高

丽江乡村旅游产品大多为以亲近自然为主的农家乐、田园采摘、果农体验、高原牧场、野外露营等,农旅融合的产品较多,文旅融合的产品较少,而且丽江乡村旅游目前还处在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并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就更加无法深入到乡村旅游项目和活动中来。丽江的非遗文化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资源整合、规划,开发一系列乡村非遗产品。另外,本地村民也更为注重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忽视了非遗文化产业化的社会效益。

4 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非遗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的对策

4.1 挖掘丽江特色乡村非遗产业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4]”。在丽江的乡村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非遗产业和衍生品,可以组织白沙乡、玉湖村等村民定期进行手工艺展示,吸引当地村民和游客进行手工艺品的学习,比如,纳西族传统服饰的缝制方法、永胜珐琅银器制作、纳西族东巴画的绘制等;可以深入以东巴文化传承为代表的原始村落俄亚体验纳西族东巴文化;此外,还可以在拉市海骑马、赏花、观候鸟之余感受马帮文化;还有古老的纳西古乐演艺和纳西族民俗节庆等。这些都可以形成乡村非遗产业化品牌,通过非遗体验旅游线路、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非遗工坊等的打造,挖掘丽江特色非遗产业。

4.2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点是“艺在人身,艺随人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5]。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使传承人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带动当地人自发地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人为当地村民提供经济保障,促进丽江的繁荣与稳定。

4.3 建全特色非遗产品营销模式

应积极探索丽江乡村旅游特色非遗产品营销模式,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将制陶、木雕、打铜、竹编、东巴纸等手工艺非遗与农副产品结合,创新非遗展示体验,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打造丽江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其次,通过表演演艺、综艺、影视作品等方式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加强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再次,开发民俗传统节日宣传旅游模式,宣传丽江特色少数民族节日招徕游客,使游客通过民俗传统节日加深对当地非遗的了解。

4.4 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通过非遗活化利用,引导乡村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与乡村市场经营,培养“非遗新农人”。建立知名度和接受度较高的非遗工坊,把丽江的竹编、窨酒、土陶、银饰、织秀等技艺在非遗工坊发扬光大,活化源自乡土的非遗项目,带动当地的村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以便留住人才和乡村的青年,让他们发现和感受非遗的魅力,主动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其次,还需要加快丽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在示范区首先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这样既可以实现非遗传承又可以起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再次,要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非遗产品,逐步实现非遗项目市场化、非遗产品旅游化,通过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一条非遗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路子。

5 结语和展望

丽江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的协同发展是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非遗产业化的进程,能够更好的为丽江的乡村振兴提供宣传平台和保障,能更有力的发挥非遗的文化引领作用,也能让村民自发自主的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如此一来,很多困境都可以迎刃而解,丽江的非遗文化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会成为丽江对外宣传的一张王牌。让非遗为产业助力,为乡村旅游赋能。

猜你喜欢
纳西族丽江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丽江三朵节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叫一声丽江
系统产业化之路
绽放的丽江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