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3-07-29 14:16卢惠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高校

摘要:核盾牌是我国政治安全与国土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建设而成的。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普通官兵等多年来扎根茫茫戈壁、铸造中国核盾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是基地官兵在长期的核试验事业创新发展中培育形成的。马兰精神具备鲜明的時代价值,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宝贵的资源,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拟探索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路径。

关键词:马兰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掀开新篇章。但同时,新生的共和国还面临着颇多严峻考验,国际上,美国力图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为加强国防建设,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1955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决定。1958年9月,中国核试验基地在新疆马兰正式组建。此后一代代科技人员及基地官兵艰苦创业,建立了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打破了西方核大国的核威胁。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代代马兰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共和国核盾牌的精神动力。本文拟探索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路径,激发马兰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新光芒。

一、马兰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马兰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题。马兰精神蕴含着初心与使命的践行、艰苦创业及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继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思想根基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马兰精神源于国家使命,一代又一代人的马兰人肩负使命重托,秉持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理想信念,来到“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新疆马兰基地,开创国家的核事业,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拥有坚定的信念,一代代马兰人才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以坚韧执着、不移其志的精神建设马兰。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立德树人,青年时代亦是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1 ]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缺少在特殊环境下的考验,存在着理想信念尚未形成系统体系及意志力薄弱的情况,而马兰精神正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学习马兰精神有助于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

(二)艰苦创业奋斗,彰显民族志气

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为一代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矢志奋发图强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2]。60多年来,无数马兰基地工作者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以苦为荣,自力更生,敢于攻坚、勇于创业,创造出非凡的业绩。“风一吹,半碗沙子落粥里。”、“严冬长达半年之久,结冰期多达150多天。”“到了夏季,气温常常突破40度,地表温度则在60度以上。”马兰基地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在基地奉献青春、建功立业。“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的马兰精神正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奋斗出来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亦任重道远,更需要青年大学生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这激励青年大学生要以思政课学习为契机,积极主动的从马兰精神中汲取艰苦奋斗的力量,勇于主动的接过先辈们手中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永葆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拓者、奋斗者。

(三)忘我无私奉献,涵育精神力量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马兰精神这种甘愿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一代代马兰人“献青春、献终身;讲无名、讲无我;顾大局、舍小家”的可贵品质;亦彰显了马兰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只为人民铸造防线的“核弹功勋”林俊德院士,扎根大漠40余年,为祖国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除了决策者、科学家等实干精英外,上千名科研人员、大量普通士兵及职工如潮水般涌入大漠,汇聚成西出阳关的光荣队伍。汽车兵、通信兵,炊事兵及卫生员等,他们与科技人员在茫茫戈壁滩上合力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多马兰基地的老兵复员后仍坚守着这段“秘密历程”,甚至一些老兵出现相关的健康状况时,仍不敢向医生言明自己过去的工作[3]。 正是这无数普通的马兰人用无私的奉献支撑着祖国的核试验,他们是事业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广大青年学生要在学好党史、国史的基础上,感悟党和国家的发展,勉励自身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贡献青春智慧,在为国奉献中书写青春篇章。

二、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高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些许思路。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授课方式

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可采用专题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组织宣讲团等来传播与感悟马兰精神。

开展“马兰精神”专题式教学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将马兰精神的相关人物或事件融入课堂进行讲述,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林俊德院士,以保证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受到最大程度的精神感染。在课堂中,创新授课方式,如组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当时马兰人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的情景中,切身体验马兰人为国铸重器的初心与使命,真实感悟马兰精神的内核。

以“马兰精神”为主线组织宣讲团,让有信仰的年轻人讲述信仰的力量,突出主旋律和思想性,使高校大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传播马兰精神。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宣讲团成员可以从“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等方面,讲述60年前,在技术全面封锁,極其艰难的环境中,邓稼先和一代代平凡而又伟大的马兰人用心血与汗水浇灌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盛开。以启发今天的同学们,体会那个年代、那些先辈们的心境与意志,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二)用好网络平台,提升马兰精神的宣传效果

首先,可引导大学生观看或收听一系列关于马兰精神的优质作品,再忆大漠深处的传奇故事与伟大精神。纪录片如:《东方巨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影视题材如:《马兰谣》《有一个地方叫马兰》;音乐题材如:《马兰谣》《大漠深处》等,使当代大学生对当年马兰基地革命前辈热血奋斗的岁月感同身受,进而激发大学生强国强军的情感认同。其次,扩大马兰精神的宣传范围,利用互联网传递的快捷性、便利性,宣传马兰精神。如可立足网络平台,拓宽马兰精神宣传的路径。具体来说,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中建设马兰精神专题,重点突出;另,可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作用,开设专题讲述关于马兰精神的微博、公众号等,让大学生体会马兰先辈们为了铸就“国之利剑”的艰苦与辛酸,号召青年人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让“大漠军魂”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三)加强马兰精神相关口述史挖掘

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聚焦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基地官兵,通过与基地官兵进行口述访谈,辅之以其他历史材料,试图呈现当时“马兰生活”的原貌,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笔者曾采访1990年代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退役军人,请他们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马兰岁月”。正如他们所说:“咱们这些参加核试验的人成年累月的在这里住着,有的甚至去一线、去爆心,对身体伤害是多么大。咱们xx战友生不了孩子的, xx有残疾证, xx得了癌症,把甲状腺给钙化了,还有每年咱们同年兵死多少啊?”。“马兰老兵和别的部队老兵的区别就是马兰老兵退伍了身体还承受着当兵时候的伤害,辐射对人造成的伤害,这个损害可不是只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体现,目前中国研究的是三代人,俄罗斯和美国,他们已经研究到第五代人身体都受影响。” 他们说:“现在才明白那时候的口号,‘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真正含义。”

通过这几次采访,作为军人后辈我感受颇多,也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了马兰精神的内核。可见,让大学生进行口述访谈可以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与感受马兰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真情实感,继而激发大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共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三、结语

马兰精神,它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及一种向上精神,它是需要继承和延续的,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地注入及创新新的时代内容,这才是马兰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马兰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核及意蕴价值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应积极探索将马兰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这将会激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不忘历史,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积极传承马兰人的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3] 于维华.核试验老兵守了50年的秘密[J].廉政瞭望(上半月),2014(12):56-57.

(作者简介:卢惠,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高校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