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刍议

2023-07-29 15:20王万历王阳李怡勇张帆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新时代

王万历 王阳 李怡勇 张帆

摘要:随着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落地落实落细,其编制体制、组织架构、职能使命、综合保障等要素日趋与新时代融合、与新需求契合、与新战力结合,快速实现了优化升级、重整重塑,整体建设迎来了脱胎换骨、换羽新生新阶段、新格局、新模式。武器装备作为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克敌制胜强劲支撑,赋能新时代能量元素,加特新时代智能单元,载重厚实、意义重大、未来可期。从时代维度、空间跨度、要素粒度,透析预备役部队装备发展要义,揭示普遍矛盾问题,研判具体原因症结,创新改进举措办法,对缩小“理念差”“时间差”“质量差”,快速形成预备役装备保障能力,具有传棒衔接、助力赓续、快速涌现助推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近年来,深化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正向聚焦打仗、聚力强能、聚合资源转型重塑升级。预备役部队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时代之需、紧盯职能定位、紧跟强军步伐,从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到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系调整整编,再到配套法规制度应时而生,预备役部队建设新理念不断充盈饱满、创新超前,其体制架构、动员能力、配套设施也逐步向基地化、标准化、规范化升级转变。预备役武器装备也由以往的“旧、缺、弱”基本满足现实训练需要,逐步向“高、新、尖”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聚焦,不断缩小着与现役部队的代差、时差和量差。走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研究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阐释要义、明晰现状、找准症结、创新举措,对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整体建设助力推进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聚焦实战,聚能强军,充分认清提升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反复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预备役部队作为解放军建制序列之一,从严治军、从严治训、为战向战的核心使命始终笃定坚守。武器装备作为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支撑和能战胜战加推载体,赋能新元素,增添信息流,加特强智能,对撬动装备保障能力优化升级、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催生战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一)加强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研究是基于未来联合作战的必然要求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我军的基本作战形式,也是预备役部队未来作战的主要样式。其战场空间、作战力量、作战行动和对抗方式的一体化,必然要求预备役装备保障实现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装备保障资源的综合集成、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1]。新时代绘就新目标,新目标启航新起点。灵活运用归纳演绎、分解集成、建模仿真等方法,从不同空间维度、历史经纬,研究预备役装备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框架体系下的基准配比、集成导入、链式传动和高能输出,对制定一体化装备综合保障规划图、绘就联合作战保障路线图、擘画集约高效保障宏伟图,实现全维接纳、无缝衔接,提升装备保障综合效能,具有精准融入、精细保障、精确控制的作战聚“合”作用。

加强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研究是基于装备体系革新的现实需要。随着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完善优化升级,要求装备保障体系必须更加紧贴练兵备战、更加紧贴实战实训、更加紧贴战场需求。装备保障体系作为“大系统、大联合、大融合”下子体系、分系统,具有卓越作战属性和最优结构运行模式,对提升装备保障多元化、拓寬保障空间多维化、密切保障关系契合化,对实现“基地+大队”框架搭设、“部队+地方”体系融合、“物化+信息”智能嵌入,对打通“链”路保障通道、拓展“网”群供应方法,从传统“横窄纵长”保障模式快速向集约高效“横宽窄短”创新驱动转化升级,具有革弊迎新、继承延续、嫁接升级的“紧”要意义。

(二)加强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研究是基于催生强军战力的有效途径

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研究是一项汇聚专业化力量、集成模块化单元、融汇信息化数据高级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研究,采用超前决策思维和先进技术方法,探索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机理,建立装备作战仿真模型,实施装备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对擘画顶层设计、优化配比结构、优质整合资源,有效破解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过程中存有的上下指挥“链路”梗阻问题,弥补装备供应渠道“平台”衔接间隙,打破全域信息数据共享“贯通”制约瓶颈,剔除“慢散弱”原始固态,消除“阻梗堵”消极因子,着力实现预备役部队装备体系时间上的耦合、空间上的粘合和作战上的聚合,具有“强”劲支撑作用。

二、紧贴时代,紧随当前,客观评估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

在基于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的“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指挥新体制、新格局下,透析预备役部队装备建设发展剖面,与之相配套的指挥、保障、力量、设施等还没有完全跟拍合拍、同频共振,还存在些制约战力生成的短板弱项和矛盾问题。

(一)装备保障指挥体系逐步转向网络化、智能化,但预备役部队还存有“臃、弱、慢”现象

高效能的指挥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2]。顾名思义,优质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能够实现人装一体有机结合、高度融合,使作战效能输出最大化,优越性达峰值。然而,受传统观念、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影响,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指挥体系还存在体系庞大、上宽下窄、多路指挥的情况,导致装备工作在末端落实上还存有疲惫应对、忙乱应付。基层末端还存在装备零部件(备品附件)请领、检测维修、退役报废、装备移交等流程繁琐、周期性长、处置困难等矛盾问题。

(二)保障体系日趋接近一体化、模块化,但预备役部队还存有“散、杂、单”现象

随着一体化联合作战、信息化、智能化“高新尖”武器研制发展,助推了装备保障体系更趋精确化、集成化、高效化。预备役部队还存在装备供给保障碎片化、使用管理随意化、检测维修简单化现象。装备来源渠道多、品种杂、型号旧,部分装备还存有“一套装备、多家组装、多口管理”问题,很难进行统一化、标准化、归口化管理;预备役部队大多装备无固定库存场所,分散在多地多库多点,配套物资器材混乱堆积、维修工具量少短缺难通用,给装备管理工作增添了较大难度。日常管理简单随意、训练单一重复、维修依靠等现象依然存在。实战化模拟训练、信息化平台利用、预防预测性维修、战时装备储备都缺少制度牵引和刚性措施等问题亟需解决。

(三)保障力量要求具备知识化、系统化,但预备役部队还存有“缺、弱、偏”现象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装备体系依然。而预备役部队的装备保障队伍,有编制与编配不符、专业与岗位不符、职务与业务不符的情况,还缺乏研判装备全寿命周期、战时装备动员征用、军地协作机制的机构及能力。预备役绝大数干部从作战单位交流而来,年龄普遍偏大,不熟悉装备、不精通专业、不会组织装备训练和管理;加之人员流动快、专业人才培育周期长,致使装备管理工作还存在统不起来、管不起来、动不起来的现象。

三、研机析理,精度剖析,深度挖掘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短缺的原因症结

剖析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可归纳为“三个不太相匹配”。即法律法规体系与新时代战略方针不太相匹配、方法手段与新标准要求不太相匹配、能力素质提升与高科技增长速度不太相匹配。

(一)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饱满填充,是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乏力倦怠”的根本原因

预备役部队作为承载军兵种和国防动员部交汇的桥梁纽带,其建设规划、发展定位、脉络走向还不够与时俱进、创新拓新。缺少新时代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导致开展工作缺少法规依托、缺少标准支持、缺少程序规范,往往“邯郸学步”式向现役部队照搬照抄,但存有的质量差、技术差、能力差,很难跟上现役部队高强度、快节奏、多频次步伐,渐渐磨去了激情,丧失了热情,多了些难为情,局限于悄然滋生消极保守不想抓,不懂规范随意抓,敷衍应对表面抓。

(二)缺少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科技文化积淀充盈,是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缓慢迟滞”的内在原因

预备役部队多为“老旧破”装备,机动能力差、射程距离近、毁伤能力弱,导致官兵“后备后用、战备无用、预备后用”的思想或多或少存在。不善使用装备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愿研究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链、保障链、供应链战力生成模式,不想破解“大数据”背景下的供需“双循环”烟囱屏障,不能解决数据反馈“闭合环路”瓶颈障碍等,存有简单抓机关代替抓基层、抓现役代替抓预备役、抓硬件建设代替抓全面工作落实的情况。预备役部队基层营连点状分布、相对孤立,缺少近距离、宽视野、多角度军营浓厚文化渗透滴灌、润泽涵养,致使装备管理工作在末端落实打了折扣、降了标准。

(三)缺少军地人才融合和培育锻造,是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贫瘠单薄”的主要原因

预备役部队性质特殊、任务特殊、地位特殊,要求必须人才支撑、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从预备役部队人才培育模式看,预备役部队装管干部成长长才培育渠道还不多、培训帮带方法还不活、送学选学的时机还不准。没有充分挖掘、有效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没有把技术专家请进来“教”与干部骨干送出去“学”两个“双循环”打通贯穿,缺少院校培训“头脑风暴”、军地共建“双向加推”和部队训练“单项发力”淬火锻造。

四、创新思路,创维能动,科学制定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措施办法

“晓战、备战、胜战”的号角已吹响,“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已绘就。要树立装备建设总体发展观和装备保障“大战略”思维,科学构架“时代脉动、上下行动、军地联动”的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新模式,聚集科技、信息、数据时代元素,优化军地共享互通平台,用好人才孵化培育基地资源,实现预备役部队装备管理全面转型升级,致广大而尽精微。

(一)以科学化法律法规体系为保证,注重顶层擘画设计

加强顶层研究,做好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工作,丰富完善预备役部队军事装备建设理论体系,建立调查研究、论证评估装备全寿命全周期全系统装备保障模式,优化需求提报,搞好潜力对接,加大效能储备,规范矩阵型、链路型、网状型新型装备管理流程,多维全域嵌入撬动,叠层交互向战,不断提升装备保障参与度和贡献率,着力解决缺少崭新法规依据而涌现的装备征召渠道窄、军地装备零部件通用难、官兵参与装备热情度低等问题。

(二)以短平快管理结构模式为牵引,提升装备保障能力

扁平压缩预备役部队装备管理层级,在战区范围内专设预备役指挥机构,专有预备役部队装备管理业务部门,精简指挥、管理链路为两级,打通卡点关节、畅通信息链路、形成闭合回路。拓宽预备役部队装备供应来源渠道,勇于创新迈开“两条腿”走路模式,既要与现役部队相似由上级调拨配发换新,又要与国防动员体系相近按需精准自购,逐步形成新旧优势互补、军地特色交融、强弱迭代更替,培塑“灵敏、快速、高效”的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三)以可视化装备保障体系为抓手,规范装备保障秩序

优化升级预备役部队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科学决策规划、灵活指挥控制、及时维护更新、精细服务保障,实现与各军兵种匹配衔接、融入跟进;军工厂科学论证、配套安装可视化数据传感器,为各零部件张贴电子标签、编码存档入库,精准按需配送、精确故障排除、精细日常维护;基层部队详实采集编报所属装备、物资器材、零部件、工具附品信息数据,及时反馈故障维修、疑难杂症问题,增强装备管理实用性、操作性、安全性。加大装备全寿命全周期周期档案数据管理,建立装备电子档案。利用好交互式电子手册,及时更新装备动态信息,实现数据共存共享共用。

(四)以專业化科技人才队伍为支撑,增强人装契合密度

加大动员立法,紧盯“装备通用、专业匹配、精兵强武”人才选拔标准,吸纳接受优秀军工、地方科技人才为我所用,能用尽用。采取部队院校培训、军工厂带训、设备厂家跟训等方式,让装管干部真正精通理论、熟悉技术、熟练操作;建立现役部队对预备役部队装备管理骨干挂钩帮带机制,利用演习演练、换季保养、日常业务等时机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实现装备人才互帮互学互用。建立奖励机制,让品德好、素养高、能力强的装管干部有岗位、有地位、有作为。

(五)以一体化军民融合保障为平台,聚优吸纳整合资源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基本国策[3]。在成立装备保障全寿命周期统一组织机构的大框架下,成立全国统一领导下的军民大融合领导组织机构,创建军地兼容、安全可靠、互通互联的数据共享共用平台。适时开展联席办公,进行需求论证、信息互动等工作会谈协商,打通标准、保密、协同、技术通道,实现信息对接、技术对接、设备对接、人员对接。用好用活装备维修保障社会化保障模式,增加军事需求透明度,强化民品反哺军品浓厚度,充分挖掘整合民间保障潜能,形成平战结合、军地融合、供需契合的装备保障链、供给链、数据链。

(六)以精细化调研论证评估为基础,厚实战备储备能力

发挥预备役部队“亦军亦民、军民融合”天然独特优势,对“藏富于民”广阔资源优化重组、内化聚合,使用德尔菲法、序贯截尾抽样试验、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公式等,对装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地方供给侧与军方需求侧、地方储备与军地储备、经费注入多与少的优劣利弊进行效能评估分析,优化战储装备及配套物资器材、技术力量、场所设施等权重配比,建立智能化模块、构建一体化系统、集成信息化数据,模拟战场适应性环境,实施虚拟多维投送演练训练,不断增强装备战时储备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海斌.一体化装备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2] 杜晓明,古平,等.基于仿真的装备保障效能评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3] 徐章晖.加快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要”[J].国防,2017(1):26.

(作者简介:王万历,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员,中校,硕士研究生;王阳,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讲师,少校,博士;李怡勇,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大校,博士;张帆,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员,中校,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新时代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军用机器人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我军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