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匠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保障。实训场所作为工匠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场所,现有工匠精神研究对其关注度不够,多是定性阐释多而定量研究少。为了完善实训时高职生的工匠精神研究,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胜任能力、职业要求、专业操守3个维度共12个题项的工匠精神内在结构,并构建关系模型发现教学氛围、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对工匠精神的形成有正向影响,其中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在教学氛围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建议打造更接近于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训场所、树立在校生职业发展信心以及明晰职业成长路径来提高工匠型人才培育成效。
[关 键 词] 实训场所;工匠精神;量表开发;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165-04
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大国工匠培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撑[1]。对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由工匠精神推动带来的技术创新甚至被视为人才成效高质量的标志。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工匠精神从国外经验借鉴、培育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对实训场所的工匠精神关注度不够。因此,校实训场所工匠精神研究是培育工匠型人才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职业认同是工匠型人才成长的基础,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工匠型人才的工作投入,进而影响其职业发展成就。因此,本研究选择职业认同作为工匠精神的第一个前因变量进行效用检验。此外,实训场所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是提高工匠型人才学习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本研究选择教学氛围作为工匠精神的另一个前因变量进行效用检验,且根据学校组织氛围是职业认同前因变量这一结论,构建“实训教学氛围—职业认同—工匠精神”的模型,进一步检验所开发量表的效用,同时也是对工匠精神影响机制的分析。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在内容上是知、情、意的统一体[2]。工匠精神在哲学上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也应涵盖工匠认知、工匠情感、工匠意志三个方面。因此,实训场所的工匠精神首先表现为参加实训的学生对实训工作任务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及在实训过程中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尊师、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这是实训学生能否成长为工匠型人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工匠精神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对特定的工作任务所持有的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素养。这不仅呼应了一些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观驱动下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还呼应了一些学者认为工匠精神还应包括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尊师等良好品德的传承以及新时代对人才的创新要求。
教学氛围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就和品德的班级气氛[3],有时也被称为教学环境、教学气氛等,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准确而公认的定义。实训场所的教学氛围是与实训教学活动相关,影响教学进程,并且通过实训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4],主要由实训条件等物理因素以及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心理因素构成,良好的实訓环境能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氛围直接制约并影响着教学过程和结果[5],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孕育工匠精神,因此,结合已有理论研究结论提出假设一:实训教学氛围对工匠精神有正向影响。职业认同作为“对个体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属于内在激励因素”[6],虽然在概念上学术界也未达成一致定义,但都认可职业认同对提高职业满意度、职业幸福感、职业投入等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而这些正面影响与工匠精神有一定的关联性。据此,针对理论研究结论特提出以下假设二:职业认同对工匠精神有正向影响。实训场所是培育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实训场所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职业道德和技能的训练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目标。因此,提出假设三:实训教学氛围对职业认同有正向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氛围对于员工的敬业度、工作投入度、工作满意度、员工创新行为、组织支持感、员工归属感、员工忠诚度、自我效能感等均有正向影响。基于组织氛围的后果变量有敬业度、工作投入、创新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与工匠精神的关键因素相同或相近。已有研究表明,职业认同在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召唤与工作敬业度起部分中介效应。故提出以下假设四:职业认同调节(或中介)实训教学氛围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量表开发过程及结果
1.初始量表生成
考虑到工匠精神量表既要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要反映企业对大国工匠相关要求的实际需要,本研究认为校实训场所工匠精神量表的初始题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收集:
(1)对12家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共17人进行工匠精神的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题项包括“您认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特点包括哪些?”“影响企业‘工匠精神人才成长因素有哪些?”。经归纳汇总后共得出21条工匠精神的初始特征。
(2)对参与实训教学的4位专业课教师和2位来自企业的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包括“您认为能够成为‘工匠精神人才的学生具有哪些特点?”“贵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有哪些措施?”。经归纳汇总后共得出10条工匠精神的初始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收集到的31条工匠精神的初始特征描述,共划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体现专业性的岗位胜任能力,如锲而不舍、创新、审美能力、团结协作等。第二维度是体现职业性的自我要求,如对工作任务的严谨、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尊师等。第三维度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操守,如工匠伦理等社会责任感、传承等人文素养。因此,借鉴深度访谈中获取的测题信息,并在参考敬业度量表、职业使命量表、工作投入量表等已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形成28个题项的初始问卷。
2.探索性分析
在对量表的探索性研究和信度分析之前,课题组对初始量表进行小范围预测试,累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4份,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查,删除无效样本12份,最终保留142份有效问卷进入探索性因素分析。工匠精神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890,近似卡方值为2218.593,自由度为120,显著性P<0.001,表示工匠精神量表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A15实训的满足感”“A7实训的坚持性”“A8对实训任务追求完美”三个问题在各因子上的因素载荷均低于0.5,与各因子的关系较弱。问题“A6对实训任务精益求精”本应属于专业操守因子,但其与职业要求的关系较强,故逐步将上述4个问题剔除量表中。最终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文末表1,工匠精神量表包含3個公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7.995%,量表的A1、A2、A3题项为“职业要求”因子,量表的A4、A5、A13、A14、A16题项为“专业操守”因子,量表的A9、A10、A11、A12题项为“胜任能力”因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聚合成各因子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以上,信度理想,工匠精神量表的结构组成得到了初步验证。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实证研究部分以高职院校实训场所参加实训的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6份,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查,删除无效样本43份,最终保留323份有效问卷进入下一步的研究。其中,大一学生占绝大多数(71.2%),其次为大二学生(20.4%),大三学生比例较少(8.4%);性别情况,女生比例(50.2%)与男生比例(49.8%)分布均匀;生源地情况,来自农村学生(77.4%)的比例远远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22.6%);专业类别情况,理工类学生占绝大多数(60.4%),文史类学生比例较低(39.6%)。
(三)变量测量
考虑到实训场所教学有别于传统室内的课堂教学,而李敏所开发的高校教学组织量表[7]在维度结构上与实训场所教学氛围有高度重合性,因此,选用其作为参考变量工具展开研究,表包含16个测量题项,包含教学氛围、物质氛围、同伴气氛、课堂气氛四个维度,Cronbachs α的系数为0.930;职业认同量表选用姜林开发的《大学生职业认同量表》为10个测量题项[8],包含职业价值、职业归属、职业准备倾向三个维度,Cron-bachs α的系数为0.927,工匠精神为自设量表,包含12个测量题项,Cronbachs α的系数为0.872,各量表的信度理想,均采用likert 5点法进行测量,符合要求。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验证性分析结果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的工匠精神的量表结构,采用AMOS25.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各拟合指标均符合其拟合标准,模型成立。工匠精神量表聚合效度验证结果如文末表2所示,三个因子包含的题项因素载荷均在0.6以上,显著性P<0.001;职业要求、胜任能力、专业操守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分别为0.584、0.515、0.611,高于0.5;组合信度CR分别为0.806、0.809、0.886,均高于0.7,上述指标检验结果均说明工匠精神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职业要求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0,胜任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专业操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5,各因素的信度系数均在0.75以上,信度可靠。
工匠精神因子相关性结果显示,职业要求与专业操守的相关系数为0.415,与胜任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647,专业操守与胜任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63,P<0.001,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在0.415-0.647之间,如表3所示,具有中等强度相关关系,另外各因素的AVE平方根均高于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各因素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工匠精神多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见文末表4,结果显示,工匠精神量表三因素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均远远优于两因素模型,再次证明了工匠精神的三因子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
(二)工匠精神及维度、高校组织认同、职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
结果显示,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中,学生的专业操守水平最高(M=4.102,SD=0.662),处于比较高到非常高的水平中,其次为胜任能力(M=3.810,SD=0.662),职业要求的水平最低(M=3.748,SD=0.718),上述两因素处于一般到比较高的水平中。工匠精神、教学氛围与职业认同等因素中,教学氛围的水平最高(M=3.944,SD=0.579),其次为工匠精神(M=3.892,SD=0.501),职业认同的水平最低(M=3.808,SD=0.701),上述三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较小,总体均处于一般到比较高的水平中。所有因素的标准差均低于0.8,各因素的分布离散程度较小,学生之间各因素的水平差异较小。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1.开发的工匠精神量表聚焦准职业人的技能技术实训场所,弥补了大国工匠职前教育阶段测量工具的空白。
2.校实训场所的教学氛围可以显著影响工匠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与职业认同水平。
3.职业认同在校实训场所教学氛围与工匠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启示
1.打造更接近于工作实景、理实一体的实训场所,使教学氛围更接近于实际工作场景。
2.对在校生开展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相关职业认同方面的教育,使其更好地了解与所学專业相关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研究局限
1.工匠精神行为表现在企业方面的描述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对于非制造企业未有涉及,未来研究可以加入非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扩宽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
2.对工匠精神的效用研究上,未来研究可以增加研究样本探究职业认同的内在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影响机制。
3.由于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在不同群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校实训场所的工匠精神量表是否适用于其他群体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中美科技竞争研究课题组.中美科技竞争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软科学,2020(1):1-10.
[2]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1):99-105.
[5]米宇.浅谈教学气氛与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48.
[6]邓祖禄.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3):100-101,88.
[7]李敏.高校组织氛围对学生知识共享与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8]姜林.基于学习性投入的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作者简介:曹维(1989—),女,湖南长沙人,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