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具有覆盖范围广、过程全、影响深等优势。聚焦课程思政育人主阵地,深入分析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现状及困境,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营造数字课程思政新生态,对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数字课程思政生态;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129-04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具有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覆盖面广、过程全等先天优势,通过将党情国情、世情社情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更能让学生切身体会思政教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共鸣。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大会报告,标志着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新生态”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正在不断发挥作用,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变革,构建数字化思政育人体系,重塑思政育人新生态,已成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教育载体、优化育人过程、丰富育人方式、完善评价体系,在资源再生、流程再造、场景再现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的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需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成效。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自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后,在全国范围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推广。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管理创新和推动实施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现阶段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主要聚焦在对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思政示范课建设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而对如何充分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用的研究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就课程建课程,忽视其协同育人、立体多元、显隐结合特征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如下层面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落后
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在专业课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的全课程育人理念尚未完全树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尚未根本改变,思政教育仍然处于“孤岛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困境,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未能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氛围不浓。
(二)课程思政育人方式单一
一方面,虽然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育人方式和手段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一些思政案例为主,并未真正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内及课外感受到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傳统课堂之上,多以课堂讲授作为主要传播路径,缺少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更难以实现让学生时时、处处泛在学习。
(三)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欠缺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主体,但现阶段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客观而言,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在考核中把“课程思政”“育人”作为“标签式”的软标准,主要考核论文、项目、获奖、专利等的数量,造成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主观来看,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及思政育人觉悟未能被充分激发,尚未弄懂弄通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缺少合理、有效的育人模式来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虽具备课程思政意识,但是在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系统性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等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资源存量较为有限,分布较为零散,并未形成专业、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作为思政育人的新渠道之一,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的优势,学生能根据自己喜欢的元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但是网络媒体的有些信息并不权威,内容不够严谨、不够真实,有的不良信息甚至会影响广大青年的身心,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高校对新媒体的传播技巧认识不足、教育的内容存在重复等现象,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数字化赋能教育新生态
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为教育数字化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着催生新的教育形态、革新教与学关系、推动治理方式变革的巨大作用。顺应数字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未来。2023年2月,教育部召开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明确数字化教育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内容、新的教育治理五个新特征,是全新的智慧教育形态。
在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教育可以从多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为营造时时、处处的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职业院校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全新的数字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体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数字化教学更贴合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有效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此外,数字化赋能还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每一节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实时调整课堂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融入课堂,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职业院校数字赋能思政育人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落实这一重要精神,需从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入手,积极拓展传统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善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数字化赋能重构教学过程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主要聚焦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基于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采用“人机协同”的方式,一方面将专业课、思政课及实践课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以专业课和实践课为载体,在深入了解和领会各专业领域特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融合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此外,教学内容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字赋能下生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重构路径,利用语义网络、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作减法,剔除相对无用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精益求精和持续改进,以期达成高质高效的思政育人教学目标。
(二)数字化赋能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数字化转型,采用专业—课程—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利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数据流转可以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动态策划,从而有效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学生在课堂以及其他不同场景学习时形成的相关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个体特征、价值表征、学习风格、外在行为以及场景情境等信息形成学习画像。这种画像为思政元素融合提供切入点,并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三)数字化赋能改革教学方式
数字化技术在“大思政课”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育过程能够转变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能够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如翻转课堂、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人机对话互动式体验、动感互动等,都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理念,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学,课堂成为其分享学习成果的平台;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教学可以把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场景模拟得栩栩如生,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身临其境地深度体验历史场景;人机对话互动式体验、动感交互等技术,不仅可以在数字思政新场域中让学生单向地学习,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人机互动或人人互动,使学习的过程更加充满活力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自主性。这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要求将思政教育与网络特征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应知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打破学生對于传统思政课堂的刻板印象,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
(四)数字化赋能优化教学资源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把原本分散在各地、不可移动的“物质化”教学资源转换成可快捷复制、传播、共享的数字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来源。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工”“编辑”“修饰”的独特能力,结合不同场景、情境的需要,用各种软件平台和工具进行多种方式的编辑加工,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提供极大方便。三是用数字化技术聚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有效解决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中的教师能力不足、时间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料和教学素材,有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使“大思政课”课堂真正大起来、视野真正宽起来、内容真正活起来。具体来说,从两个方面用好课程思政资源:一是用活案例。典型思政案例是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生动的案例能够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搜集和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挖掘、创造性地运用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二是用足资源,应根据专业课的不同定位、性质等情况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资源,形成挖掘的基本思路,合理设计挖掘的基本框架。教师之间可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协同备课,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应挖尽挖,可挖尽精,实现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教学中精准投放,促进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
(五)数字赋能提升教师素养
2022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中提出: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从三个维度打造教师的数字素养:一是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首先要增强教师的数字化认识,做到理解数字化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及思政育人中的价值,认识数字化技术对教育教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次要有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技术及资源的意愿,战胜数字化技术用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提升教师的作用,首先要掌握数字化技术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其次能熟练操作数字化技术资源。三是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开展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及数字化学业评价加强数字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六)数字化技术赋能完善教学评价
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当前的发展趋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创新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评价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思政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结果性评价,而需朝着多元化、多维度评价转型。借助数字化技术,评价从单纯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基于证据和过程数据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二是构建全新的人机协同评价模型。该模型由人机协同诊改、机器数据感知以及人工价值判断三部分组成。技术支持从单一数据、单一分析向多模态数据分析转变,实现全要素、全场景的人机协同评价模型,打破以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四、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数字生态
(一)创新再生思政教学资源及分类投送
一是再生思政教学资源,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将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资源和育人元素重新组合,拓展数字思政资源的应用场景,在时空转换、互联互通上进行突破,实现数字思政资源的高质量再生。二是优化数字思政资源的分类体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对数字资源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规模化的數字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需要更多分类清晰、时空灵活、服务智能的数字资源来支撑。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现有的庞大数字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对丰富的应用场景进行精细化分析,进而建立架构清晰、检索便捷的数字资源分类体系,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数字资源库。三是实现数字思政资源的精准投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思政教学资源平台,精准分析学习者的实际需求,通过数字技术将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二次梳理筛选,精准投送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
(二)创新再造思政育人流程及素质养成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思政资源禀赋,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平台,精准分析自身实际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育人流程的梳理、优化和再造。数字技术的支撑使思政育人跨越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多维交流,形成了跨学校、跨区域、跨国际的育人格局,构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数字技术与育人过程的深度融合,需高度关注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流程再造的关键。教师既是数字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又是数字教育的创造者和实施者,是数字教育流程再造的主体,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加强对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化知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伦理等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运用数字化技能对传统教学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的水平,促进广大教师转型成为具备较高数字素养和较强应用技能的新型教师。
(三)创新再现思政育人场景及自由转换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数字化场景再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多样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限制,虚拟仿真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场景的空间限制,通过虚拟场景再现使教育教学活动在数字空间中无限延伸,给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育人元素的深度嵌入是数字思政场景再现的核心,教育数字化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数字思政场景再现过程中,通过育人元素的有效嵌入,体现人文价值、蕴含人文关怀。通过创新再现教学场景,让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跨时空的自由转换,育人元素的多维嵌入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场景的自由转换是数字思政创新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课程思政育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在虚拟场景中,而是在言传身教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亲自活动、亲自体验增加知识、增长智慧,为此,在应用虚拟场景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处理好实践教学和场景教学的关系,以不替代作为底线。同时,要着眼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和自由转换,建构时空转化自由、地域覆盖辽阔、育人要素齐全的数字赋能思政育人体系。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度需求,赋予了职业院校新的历史使命。职业院校不仅要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抓好课程思政这一有效渠道,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要把握好智慧教育对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有利契机,通过营造课程思政数字生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有效适应新时代学生的个性、自主、泛在学习特点,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信念坚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2]岳修峰.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2-07-15(1).
[3]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5-21.
[4]谢幼如,邱艺,章锐,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9):7-15.
[5]贺君,刘志伟,王帅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坛,2021(45):67-70.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赖菁华(1983—),女,汉族,江西萍乡人,医学硕士,副教授,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兼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药学类专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