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晨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索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这正好符合敏捷、灵活、独创、批判等特点。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具有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思路更新奇,有助于写出独具匠心的作品。故此,教师要在写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独特性。它是指人们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做出不同寻常的新奇反应的能力。在写作指导中,教师也要尝试激发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然后运用适度夸张的方法,既要保持事物本来的特点,又要展现出新奇独特的一面。
在指导学生创作“我的动物朋友”时,教师采用“总结特点、夸张描写、对比分析”这三个环节,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总结特点”中,学生先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动物,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可以从形貌、习性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提出观点。在“夸张描写”中,学生围绕此前总结出的特点,试着用夸张的方式展现其特殊性。描写相同动物的同学自动分成一组,每一个成员都要运用不同的夸张手法。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交流互动,从合理性、新奇性这两个角度入手对比,看看谁的夸张更合理。如有两名学生都想描写“腊肠犬”,提到了它的特点是“身体很长”。他们各自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分别写下“它的身体好像一条香肠一样”“它的身体如同被拉面师父扯过的面团一样”这两个句子。对比后,学生们一致认为前一句以“香肠”比喻“腊肠犬”缺乏新意。后者则暗示腊肠犬的身体如同拉面一样能伸长,很柔韧,有弹性,彰显出了发散性思维。
在描写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发散性思维的影响,认识到可以用适度夸张的方法写出出人意料的语句,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组合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地和更多的事物联结起来形成新的事物。在写作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组合思维,将不同的画面组合起来并再度建构,形成新的事物,体现出意想不到的情境。
在创作“多彩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拆解、挑选、组合”这三项活动,提升自主建构的能力。“拆解”是让学生基于某个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拆分出若干画面。如以“运动会”为写作对象,按照“时间维度”来拆解,可以分成准备比赛、参加比赛、赛后颁奖这几个环节。按照“运动项目维度”来拆解,可以分成田径、球类、健美操等多个维度。按照“参加者维度”来拆解,可以分成运动员、裁判、观众、啦啦队等人员。在“挑选”环节,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写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元素并将其组合起来。如写作目的是“展现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则可以挑选“准备比赛时的艰辛、参加比赛时的不懈努力、其他队员的强大、观众的鼓励”等内容。在“组合”环节,学生要将挑选到的元素组合起来,重新建构进而形成一篇文章。该学生写了在比赛中,由于对手过于强大,所以某运动员起步成绩不太好。但是他得到了观众的鼓励后,回想起了训练准备阶段的艰辛,最后咬紧牙关赢得了胜利。这样的组合既有新意,又彼此融合。
在运用组合思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一定的关联性组合,避免随意地将无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此建构才更高效,能在作文中描绘出让读者感到熟悉,但是又从未接触过的场景。
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拟定主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逆向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看看能否设计出更具有新意的主题。
在创作《我的奇思妙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设计不同的写作主题。如有一名学生想围绕“总是睡懒觉,影响上学”这个主题来写。教师让他们按照不同的方法逆向思维。按照“事物依存的条件”思考,学生可以想一下“人为什么要睡觉,如果不睡觉会怎样”,他们可以据此设计“睡眠快进器”。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思考,学生可以想一下如果睡懒觉的过程不影响上学,会如何,他们可以据此设计出“睡眠学习仪”。按照“事物的位置”思考,学生可以转换视角思考自己睡懒觉,会给老师带来什么麻烦。于是有学生因此构思了“老师进入睡眠,催促学生醒来”的设想。学生发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能让自己的思路更奇特,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也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小组互动讨论,他们可以各自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然后運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构思不同的写作内容,拟定特别的立意,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逆向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按照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维,可以结合事物发展过程逆向思维,可以按照事物的位置逆向思维,可以结合事物的结果逆向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法,求新求异。
发散性思维要求人们有一定的变通性,要摆脱头脑中某些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种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由于生活千姿百态,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利用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不失是一个好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写作中则要写出事情的全过程,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作品中。
创作《我学会了_____》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先各自提出想学习什么生活技能或劳动技能,如煮饭、洗衣服、骑自行车等。然后,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自动归为一个小组,一起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学习这些本领,如何提升学习的效率。在完成学习后,则要将学习的经过写成作文。文章中既要详细说明学习的整个过程,又要将自己立志学习、面临困难、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整个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如有一名学生写了学煮饭的过程,先自己上网浏览,再跟着视频主播学做饭。同时,他还写了一开始意气风发,认为自己一定能快速学会,但是后来渐渐地感到困难重重,甚至想要放弃,但最终战胜了自我,抒写了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社会接触面也不够宽,这导致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有一些僵化的倾向。故此,教师要组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法。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能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更热爱生活。
培养发散性思维,这能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教师要构筑轻松活泼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写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作文。
作者简介:安徽省蒙城县庄周办事处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