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晨 吴玉萍 周卫 黄河 兰思仁
摘要:为有效推进城市水环境的健康效益评估,文中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社会性调查、语义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发和修订城市居民亲水感知量表.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根据不同的感知内容划分为可达性、舒适性、参与性和依恋性4个维度,共包含14个题项.由此可知,亲水感知是个体对水的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并产生亲近感的一系列过程.本研究从健康促进的视角针对城市居民的亲水感知作出了阐释,可为人居环境公共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感知;量表开发;人居环境;亲水感知
中图分类号:TU 986;X 1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88Ⅹ(2023)04-0102-07
个体对环境的感知是人居环境学科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城市居民对滨水环境的亲水感知影响着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群健康.增强城市居民对濱水空间的亲水感知,即促进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结,能够增强居民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认同感[1].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城市居民的亲水感知评价有助于“促进公共健康与民生福祉”的规划策略推导,对构建城市宜居环境、推进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目前,学界有关亲水感知的研究主要基于亲生物假说和地方依恋理论,着眼于人类对水的认知、亲水的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反馈.首先,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亲水(Aquaphilia)由亲生物假说中亲生物(Biophilia)一词的词根派生而来,被解释为人类与生俱来对水体产生的亲近与依赖,即人类天生喜欢水源丰沛、食物充足、能提供安全庇护和领域感的栖息地[3].亲水可以被概念化为亲生物机制的一个子集,来源于人类对有利于生存和福祉的水环境感知,是由于水体的客观存在而让人产生的庇护感与安全感[4].该领域的研究发现,受到环境中水和植物占比的影响,水体景观能引起人的注意且让人产生亲切感,从而使人获得平静的感觉[5].其次,环境心理学领域认为,亲水感知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的栖息环境,还指人对于水的趋向心理,可以解释为人对水环境的一种地方感,并且由熟悉、舒适、依赖等方面构成[6-7].基于水环境的地方依恋研究表明,人们在水环境中进行感知体验和亲水活动,能够促进地方依恋的形成,亦有学者将其称作“水场依恋”.相关研究表明,滨水环境中视野的开阔程度、水岸线的开发程度、水生植物群落的满意度、进行水上活动的可能性等因素,都能通过依赖感和依恋感影响居民的亲水感知[8-9].
这些研究中,亲生物理论强调亲水的主观本能,地方依恋理论强调亲水的感知途径,但两个理论中对于亲水感知的解释既有重叠,又有差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都不足以涵盖亲水感知的完整性.此外,已有研究多依附于整体环境感知,通常仅把亲水感知作为整体环境感知的一部分进行探讨,所涉及的量表主要有滨水景观评价量表、亲水空间品质量表、使用满意度量表等[10-13].虽然上述研究验证了人群亲水特性的存在,但聚焦人群亲水感知评价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亲水感知评价工具.
基于此,文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探索和厘清亲水感知的内部维度及测度内容,开发城市居民亲水感知量表并验证其信度和效度,为系统研究城市滨水环境的客观条件和城市居民亲水的主观能动提供依据,也为人居环境学科公共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样地
福州市作为我国典型的东南沿海城市之一,山河江海环绕,拥有类型体系完整、多样的城市水系和滨水空间.如图1所示,研究选取了1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滨水区域,这些区域涵盖了内湖、内河、外河及外海4种水系类型,且服务半径覆盖了福州市中心城区的6个行政区.初始阶段在每个滨水区域内分别选取1个活动空间开展预调查,在问卷得到有效验证后,再选取3个活动空间开展正式问卷调查.
1.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127名福州市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其中121名受访对象的访谈内容有效;在研究样地随机选取共300名附近的居民进行预调查,共获得287个有效样本;在研究样地共选取1 500名附近的居民进行正式调查,共获得1 366个有效样本.
总样本量为1 774人,其中男性849人,女性925人;年龄在15~68岁,且各年龄段的数量分布较平均;职业分布广泛,以一般性事务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学生为主;受教育程度在中专及以下学历者742人,大专学历者36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56人,整体上与我国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布一致.
2 研究方法
2.1 亲水感知开放式调查
为明确亲水感知量表的测度内容,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14-17],拟定了2个开放式问题:① 请具体描述一个您认为最理想的亲水环境;② 什么样的滨水空间会让您想要靠近水岸、亲近水面,甚至是进行水上活动和水中嬉戏.其中,问题一侧重于调查人群对亲水环境的整体印象、人群重点关注或者偏好亲水环境的一些特征;问题二侧重于调查一些具体因素或细节会对人的亲水意愿产生驱动作用,或能够增强人的亲水意愿.半结构化访谈过程中,受访者自由发表观点,时间持续约10~15 min,经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录音和文字记录.
2.2 亲水感知量表编制和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研究对与亲水感知、亲水偏好、水环境认知等相关的量表题项进行整合和语义梳理并得到初始题项[17-20];再通过比对开放式调查词频统计结果和专家论证建议,确定量表题项,并采用李克特7分制进行计分.考虑到人群活动的习惯、热舒适度和城市声光条件,选择春季上午9时至下午5时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用途、填写方法和保密性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受测者的个人社会属性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特征;第三部分是亲水感知量表.
2.3 调查数据统计处理
通过精读对开放式调查文本进行语义分析,保留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文本内容.利用Text Statistics Analyzer 2.5对文本进行词干提取、词频统计,将文本中非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文本内容[21].按照语义进行分类归纳,合并同义语汇(如将轻松自在、去除疲劳、解压、放松身心等同义词组合并为“放松”),并将归纳词组中提及人次超过受访者人数20%的词组列为高频词.
采用SPSS 22.0对初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量表的因子结构[22].① 采用KMO与Bartlett检验判定因子分析适宜性,KMO值达到0.7以上表示适合且越接近1越好,同时球形检验需显著;② 采用主成分法确定公因子数目,要求特征根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以上;③ 旋转后荷载量在所有成分中均小于0.5的因子与双重载荷的因子应删除.
采用SPSS 22.0的可靠性分析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当Cronbachs α值和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α值达到0.8以上表示可接受,其数值越大,表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越高,即问卷的信度越好;利用相关分析来检验量表的内容效度,检验标准为:各主成分与量表整体的相关性需要达到0.3以上并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23].
通过Amos 2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由于使用Amos软件进行测量量表的参数估计需要使用到极大似然法,而极大似然法要求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有必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一般认为在正态分布检验中,偏度绝对值要求小于2.58,峰度绝对值小于10.在满足正态分布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对量表中测量问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进行验证,以负荷值大于0.5为标准,小于0.5的题项建议删除.
通过Amos 22.0检验建构效度.首先,研究从绝对适配度指標和增值适配度指标两方面对模型的适配度进行评估.绝对适配度指标包含x2/df(卡方自由度比值),RMSEA(近似均方根误差),GFI(适配度指数),A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标包含CFI(比较适配度指数),NFI(标准适配度指数).其中,x2/df值应介于1~5之间,RMSEA值应小于1,GFI,CFI,NFI值都应大于0.9,AGFI值应大于0.8[24].其次,检验CR值(组合信度)和AVE值(平均变异抽取量),CR值要求大于0.6,AVE值要求大于0.5,且AVE的值越大,相应问项对所要测量变量的解释程度越大[25].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水感知开放式调查文本分析
基于词频统计结果(表1),通过开放式调查的第一个问题,研究发现人群对亲水环境的整体偏好和重点关注的特征,表现在健康卫生的环境、优美的整体景观、开敞的空间和视野、休闲活动的开展4个方面;通过开放式调查的第二个问题,研究发现人群亲水意愿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水环境自身的吸引力、安全舒适的亲水体验、亲水机会的营造3个方面.
3.2 亲水感知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初始量表16个题项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3,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X2=2075.992,P<0.001)显著,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688%,能够解释变量的大部分差异.然而表2所示,初始量表成分中的Q06与Q10均为双重荷载因子,故删除对应题目,将量表修正为14个题项.
修正量表14个题项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6,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X2=4336.453,P<0.001)显著.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864%,较初始量表有所提高,再次验证了因子分析效果很好且有意义.如表2所示,在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每一个因子都在1个主成分中载荷远高于0.5(最低荷载已达0.683),说明修正量表中的每个题项都与1个公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且4个公因子相互之间具有很好的区
别度.根据题项含义,将4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依恋性(Q01~Q05)、舒适性(Q06~Q08)、可达性(Q09~Q11)、参与性(Q12~Q14).最终确定了由4个维度、14个题项组成的亲水感知量表,并应用于正式问卷调查.
3.3 亲水感知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3.3.1 信度分析
正式问卷调查收集到的1 366个样本没有缺失值,可靠性统计得到亲水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和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α值均为0.902,数据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其中,依恋性的α值为0.906,舒适性的α值为0.851,可达性的α值为0.809,参与性的α值为0.805,表明4个公因子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整体信度较好.
3.3.2 效度分析
问卷中亲水感知量表的题项均来源于参考文献和开放式调查文本,在量表编制过程中,也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评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内容效度.同时,研究将量表的各维度与整体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亲水感知量表各维度与量表整体的相关系数在0.441~0.715之间,各维度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对亲水感知量表进行偏度和峰度检验,所有测量问项的偏度绝对值在0.003~1.700之间(小于标准值2.58),峰度绝对值在0.026~4.151之间(小于标准值10),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将量表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AMOS建立亲水感知4个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适配度情况为:x2/df值为3.624,RMSEA值为0.070,GFI,AGFI,CFI,NFI值分别为0.901,0.869,0.956,0.941,模型适配度较好.
如圖2所示,亲水感知量表中所有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值均未出现负值,且均在0.6以上,说明所有题项与其各维度之间的共同方差大于问项与误差方差之间的共同方差,且都是显著的,表现出较好的收敛效度.同时,4个维度的AVE值分别为0.564,0.606,0.685,0.773,CR值分别为0.793,0.820,0.867,0.944,表明各维度之间具有足够的区分效度.综合以上指标,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4 讨论与结论
研究开发的亲水感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构建了依恋性、舒适性、可达性和参与性4个维度:① 依恋性维度中的Q01和Q03主要测度空间环境内的整体资源、条件或设施等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体现了居民对滨水空间的功能性依恋;Q02,Q04和Q05主要测度个人基于其价值观和偏好对环境产生的情感认同程度,体现了人对滨水空间的情感性依恋.② 舒适性维度中的3个题项主要测度个人通过视觉、体感、心理和功能使用等方面感受到的舒适程度,可以较直观地反映出居民对滨水空间整体环境质量的满意度.③ 可达性维度中的Q09和Q11主要测度水体景观的暴露程度、人体感官对水的识别程度,Q10主要测度交通行为的便利可达程度.该维度不仅反映出感官可达性和行为可达性,还能进一步影响心理可达性[26].④ 参与性维度反映出居民参与亲水活动的可能性和参与深度.其中Q13测度空间是否具备开展亲水活动的客观条件,是否便于附近居民发生亲水行为;Q14测度滨水景观是否具备引导人靠近水岸、接近水面的吸引力,增加参与亲水活动的可能性;而Q12测度整体空间环境是否能够激发个体内心深层次的亲水意愿,引发深层亲水行为.
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能促进健康的滨水环境具有最强的亲近意愿.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滨水的休闲活动以获得放松和解压的效果,促进身心健康[27-28];同时,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水体清澈等高频词组表明,人们重点关注亲水环境的整体环境质量和卫生条件,一个理想亲水环境的首要客观条件即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研究还发现在相似的景观条件下,开敞的空间和视野让人群具有更强的亲水感知,之所以沙滩空间能够成为相当数量人群的理想亲水环境,其原因之一便是沙滩及其水域开阔的空间环境和一望无际的视野.许多受访居民表示,希望在滨水空间获得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感受.这与赵烨等[29]的研究结果相同,验证了人群对空间开敞的滨水环境具有明显偏好.
综合人居环境学科的相关研究[17,30]对亲水作出如下解释:人的亲水特性不仅由生物进化所形成的先天本能所决定,还由后天的客观环境条件所影响.浅层次的亲水包括物质供给、靠近与接触、喜爱等,深层次的亲水包括探索、疗愈、依赖、维护等.无论亲水层次的深浅,都涵盖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两个层面.因此,亲水可被归纳为:受主观能动驱使和客观条件影响下,人对水产生的不同层次亲近感和亲近行为的总称.另有研究表明,感知可分为感觉和知觉先后两个过程:感觉是指对内外界信息的接收,信息既包括有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知觉是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从而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31].因此,结合亲水感知量表的维度及其测度内容,研究尝试将亲水感知归纳为:个体意识对内外界的信息进行接收并有组织的处理后,对水的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并产生亲近感的一系列过程.
另有相关研究[32-34]将人群对滨水环境的感知定性归纳为可达性、活力性、生态性、公共性、舒适性和实用性等,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已有研究多将亲水感知作为整体环境感知的一部分,关注整体环境质量和满意度等,而本研究将亲水感知作为水环境健康促进机制中的“行为-心理”环节,更加注重居民对滨水环境的偏好和亲水意愿的驱动力;第二,已有研究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范围划分多为区域、城镇域,而本研究以中小尺度划分城市滨水空间,更加注重居民的可视范围和可活动范围.因此,本研究得到的亲水感知量表更加适用于聚焦水环境健康效益的中小尺度城市滨水空间相关研究.此外,由于地域景观与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亲水感知差异,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还可以继续扩大亲水感知研究的区域范围,增加滨水环境的类型,在不同条件下对亲水感知量表进行验证和修订,拓宽亲水感知量表的适用范围.
综上,城市居民的亲水感知量表包含了依恋性、舒适性、可达性和参与性4个维度,共14个题项,可用于测量居民对城市滨水空间的亲近意愿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从人居环境学科和心理学学科交叉的视角,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对亲水感知作出了阐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SODERLUND J,NEWMA P.Biophilic architecture:a review of the rationale and outcomes[J].AIMS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5,2(4):950.
[2]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等.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
[3] EDWARD O W.Biophilia[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4] ULRICH R S.Biophilia,Biophobia,and Natural Landscape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3.
[5] ROBERT J P,MARK N F,GREG R W,et al.The importance of auditory-visual intera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tranquil spa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4):501.
[6] WILLIAMS D R,ROGGENBUCK J W.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some preliminary results[C]//The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San Antonio,TX:Texas Press,1989:20.
[7] OLADELE A O.Topophilia and the quality of life[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5,113(2):143.
[8] 吴欣,崔鹏.历史遗址公园场所依恋特征分析——以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4):606.
[9] JORGENSEN B S,STEDMAN R C.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sense of place dimensions:attachment to,dependence on,and identification with lakeshore proper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79(3):316.
[10] MISHRA H S,BELL S,VASSILJEV P,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ies of urban blue space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20,49(3):e126575.
[11] BIRD M E,DATTA G D,VAN-HULST A,et al.A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a direct-observation park evaluation tool:the parks,activity and recreation among kids(PARK)tool[J].BMC Public Health,2015,15(1):906.
[12] GIDLOW C J,ELLIS N J,BOSTOCK S.Development of the neighbourhood green space tool(NGS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6(4):347.
[13] GRAVAGNUOLO A,BIANCAMANO P F,ANGRISANO M,et al.Assessment of waterfront attractiveness in port cities-facebook 4 urban facelifts[J].Int J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2015,14(1/2):56.
[14] AYEGHI A,UJANG N.The impact of physical features on user attachment to Kuala Lumpur City Centre(KLCC)Park,Malaysia[J].Malaysian Journal of Society,2014,10(3):44.
[15] SAKICI C.Assessing landscape perceptions of urban waterscapes[J].The Anthropologist,2015,21(1-2):182.
[16] 王紫雯,秦卫永,徐承祥.城市的河道水域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04(5):14.
[17] RISING H H.Aquaphilia:water-based spatial anchors as Loci of attachment[J].Landscape Journal:Design,Planning,and Management of the Land,2017,36(2):73.
[18] 刘群阅,吴瑜,肖以恒,等.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偏好及场所依恋理论视角[J].中国园林,2019,35(6):39.
[19] OTHMAN A,AL-HAGLA K,HASAN A E.The impact of attributes of waterfront accessibility on human well-being:Alexandria Governorate as a case study[J].Ain Shams Engineering Journal,2021,12(1):1033.
[20] WILLIAMS D R,VASKE J J.The measurement of place attachment: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J].Forest Science,2003,49(6):830.
[21] 阳静,赵扬,张超峰.基于文本内容分析法的公共数据开放政策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47(7):59.
[22] 李玉生,程和禾,吳永杰,等.砧木影响甜樱桃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J].北方园艺,2021(12):27.
[23] 胡玉婷,于一凡,张庆来.绿色开放空间对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影响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基于上海市杨浦区公房社区的调查[J].上海城市规划,2021(2):96.
[24]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5] HAIR J F,BLACK W C,BABIN B J.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10.
[26] 刘春济,高静.大都市滨水区感知可达性的维度结构及其关系——以上海市浦江滨水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7(12):33.
[27] GRELLIER J,WHITE M P,ALBIN M,et al.Blue health:a study programme protocol for mapping and quantify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to public health and well-being from Europes blue spaces[J].BMJ Open,2017,7(6),e016188.
[28] 西蒙·贝尔.公众健康和幸福感考量的城市蓝色空间——城市景观研究新领域[J].风景园林,2019,26(9):119.
[29] 赵烨,王建国.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与控制——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80.
[30] 河川治理中心.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1] 刁生富.感觉器官的构造与认识能力的界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個重要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1.
[32] DANIEL N,AMBER L P,SIMON K,et al.Residential exposure to visible blue space(but not green space) associated with low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 capital city[J].Health and Place,2016,39(5):70.
[33] 王贞,向隽惠,张何.城市湖泊景观亲水性与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4] EASKEY B,GESCHE K,CHRISTINE D,et al.Blue ca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blue space interventions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20,35(1):50.
(责任编辑 陆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