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范导式教学;物理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4-0082-02
【作者简介】于锦华,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0)教师,二级教师。
“范导式”教学中的“范”有“示范、范例”的含义,可以是学生的尝试、探索、失误,也可以是教师实践过程中的理解偏差;“导”有引導的作用,是教师在学情的基础上,创设真实性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争做学习的主人。本文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上册“变阻器”为例开展范导式教学,探讨如何使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提升学科素养。
一、教学分析
“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又是后续电学实验中常用的电学元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已经掌握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但对如何快捷方便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不甚明晰,且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较多,在使用中发生动态变化,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着眼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依据范导式教学的要求,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探究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在真实场景中感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化;通过体验发明创造的科学情趣,将抽象原理形象化。
二、课堂实践
1.创设真实性情境
在“变阻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调光灯”这一真实性情境出发,提出“灯泡亮度为什么可以发生连续变化”的现实问题,通过铅笔芯制作调光灯来模拟调光灯内部的电路结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滑动变阻器”。教师以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源自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自主创建知识的联系,带着好奇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物理的学科素养。 2.提出发展性任务在“变阻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发展性任务。
(1)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设计原理,包括为什么把电阻丝“绕”在瓷管上、在电阻丝表面涂绝缘漆的原因、涂绝缘漆后电流如何流经滑片等。
(2)如何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①滑动变阻器要如何连在电路中; ②一共四个接线柱,使用时只需要接入两个,有几种接法;③按顺序换不同的接线柱,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移动滑片,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引出滑动变阻器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实物分析,体会并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产生的影响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利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自主实验做好铺垫。学生在合作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掌握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方式,并能根据电流变化的要求连接和调节滑动变阻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3.践行多元化意义协商
多元化意义协商的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方式、策略等,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在“变阻器”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发展性任务(1),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前期对电阻影响因素的学习,生生交流得出绕在瓷管上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电阻丝的长度,从而增大量程。教师循序渐进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电阻丝表面涂绝缘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从安全的角度、短路的角度展开分析。对于发展性任务(2),通过分组讨论、师生合作等形式,设计并形成实验记录表(见表 1),学生分析滑动变阻器六种接法对应的电灯亮度及电流表示数的变化。之后师生讨论不同接法对应的电流流向,以画路径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有效电阻。
4.开拓创造性应用
“范导式教学”提出的创造性应用,就是指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能力运用于新情境中。在“变阻器”这一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例如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用油量表指针刻度反映油箱内油面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三、教学反思
1.以解决真实性问题为研究思路
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避免物理知识的简单罗列和刻板建构。各内容围绕“问题解决”进行有机整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2.打造以学生为主的动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灵活适度地调整学习任务。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
3.强调理论与实验的协同发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对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教师需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保证实验标准与实操的一致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范导式教学在“范”与“导”中确定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提炼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核心环节,展现出灵活的教与学的机制,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耕实践。 责任编辑:徐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