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
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进行了研究性阅读,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真是收获多多。全书充满了作者的幻想,我们在阅读科幻小说时要关注科学元素与环境的融合,感受故事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思考。在前面的分享中,几位同学都提到了“鹦鹉螺号”,那我们就先来聊聊它吧。
(一)复原“鹦鹉螺号”
(生讲述“鹦鹉螺号”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关于“鹦鹉螺号”大家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鹦鹉螺号”里有通电的电缆,可以抵御土著人;有沖角,可以攻击军舰;有玻璃舷窗,可以观看海底的景色;有可以容纳12000本书的豪华的图书馆;还有无数世界名画、乐谱和古生物标本……这真是一艘举世无双、威力无比、设备精良、超越时代、非常坚固、结构巧妙的潜水艇。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鹦鹉螺号”,它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儒勒·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凡尔纳的幻想成了现实。
(二)搭乘“鹦鹉螺号”
哪个组接着来汇报?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真的存在海底隧道吗?
海底隧道是作者幻想出来的。这条航线既有科学的成分,又有幻想的地方。直到今天,红海和地中海仍是靠人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通航的。虽然现在在海底建造隧道已经不算稀罕,可是纯天然的海底隧道并不存在。
(生出示根据小说情节手绘的航海图。)
你们觉得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旅行?(漫长、惊险、刺激、奇妙)
(三)重返“鹦鹉螺号”
阅读科幻小说,我们要体会科学元素与情节的融合。在两万里的环球航程之中,尼摩船长一行人遇到了哪些惊险有趣的事情呢?哪个组来介绍?
(生介绍情节。师相机板贴相关情节图,绘制情节发展曲线图。)
随着生动传神的描写,读者还以为人鲨大战是真实的场景再现呢。其实凡尔纳本人去过的地方很少,但是他却借助幻想,写出了如此逼真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
同学们,课本第二单元是快速阅读单元,我们已经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请大家跳读《海底两万里》第二部分第16章《缺氧》,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冰山”这个困难的,要注意老师给出的跳读提示。
(屏显跳读提示:主要关注大家是怎样克服“冰山”这个困难的,其他文字跳过,跳读时间为4分钟。)
生根据提示的句式交流解决办法:我们先……再……然后……最后……终于得救了。这真是……的情节。
师相机评价:《海底两万里》的情节生动曲折,想象大胆离奇,知识丰富严谨,这部小说引人入胜,不愧是世界名著。
(四)进入“鹦鹉螺号”
情节推动人物性格发展。在《缺氧》这一章中,你们认为尼摩船长是什么样的人呢?(冷静、知识渊博、临危不乱)
尼摩船长身上有哪些科学元素?哪个组来汇报?
(生汇报)
正如同学们所言,阅读科幻小说要把科学元素和人物融合起来。(板书:科学元素与人物)尼摩船长也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尼莫”的意思是“没有此人”“不存在的人”,可见尼摩船长不想回忆起痛苦的往事,更不想英国殖民者找到他。他是个复杂的人,更是个爱国斗士。
奇妙的潜水艇,漫长的两万里,惊险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都充满着幻想。
同学们,请说说在整部小说中哪些是科学元素,哪些是在现实基础上幻想出来的呢?
(生汇报《缺氧》一章的科学元素和幻想元素。)
凡尔纳是时代的先驱——他预言了未来世界的生活状态,构想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机械,而这些机械陆续被现代科学家发明出来。凡尔纳根据富尔顿的潜水船试验,幻想了一个潜入深海并能长期航行的潜水船。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电灯还没有完全进入人们的生活。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实现“鹦鹉螺号”无限续航的强大功能。世界上第一艘潜艇是小说问世几十年后才发明出来的。潜水艇发明者西蒙·莱克在自传中写的第一句话就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同学们,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在于“预言性”,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性,甚至有些幻想在多年以后成为现实。
(预设: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重器“蛟龙号”的视频。)
2020年,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已经和凡尔纳幻想中的“鹦鹉螺号”下潜深度很接近了。感谢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才有今天的“蛟龙号”“奋斗者号”。
看完这本书,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你们可以在书中继续寻找,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
科幻小说在帮助我们形成科学思维、激发想象创造力、培养探索精神上,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缺少科幻文学的陪伴。希望你们也能把科幻小说中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造福社会。※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场景元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JY14-L4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